每到過年,年夜飯的桌子上有什么硬菜,往往是朋友圈暗自比較的重點。
說到硬菜,海參鮑魚、澳龍、帝蟹往往是傳統宴席的壓軸菜。
但現在,“鮑魚”這個品類已經脫節了。
在宮廷劇里,鮑魚是皇帝貴妃才能享用的饕餮,在港劇TVB里,吃鮑魚一度是大富豪的象征。
但在今天,鮑魚已經成了打工人的常點外賣小菜。
菜市場里,個頭較小的鮑魚,更是“白菜價”。
一組數據顯示:
1990年:野生鮑捕撈價1200元/斤,比當時福州一平方米的房價還貴。
2005年:養殖鮑零售價680元/公斤,普通工薪族月工資僅夠買5公斤。
2025年:福建活鮑批發價40元/斤,比牛肉還親民。
可以說,鮑魚在中國的價格跳水曲線,就是中國年夜飯上最魔幻的劇本。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鮑魚在福建、山東等沿海漁民眼里,就是海里的黃金。
當時,一只五頭鮑的價格,就能抵得上普通工人1個月的工資。
香港“溏心鮑”的價格,更是過萬。
宴席上要是能上鮑魚,主人家一定非富即貴。
要是提著一串鮑魚走親戚,那比送人愛馬仕還有面子。
但正如今天中國人把AI算力的價格打下來一樣,昂貴的鮑魚,也遇到了對手。
福建人。
廣東人為什么“愛吃福建人”?
因為福建的水產出名。
但出名,并不意味著豐富。
在上世紀70年代,福建漁民依靠潛水或礁石區采捕野生鮑魚,但因過度捕撈和環境變化,野生資源逐漸減少。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福建水產研究所為代表的科研機構,開始研究鮑魚人工育苗技術——既然鮑魚那么貴,捕撈那么難,為什么不能自己養殖呢?
經過數年探索,研究所成功突破鮑魚人工育苗技術,解決了種苗供應問題。
而后,又引入筏式養殖(海上吊籠)和陸基工廠化養殖模式,降低了自然風險。
到了1990年代,福建的連江、莆田等地開展小規模的鮑魚養殖,以本地品種為主。
不過當時鮑魚養殖技術才剛起步,產量低,養殖周期也長。
最關鍵的是,個頭小,不夠檔次。
在中餐領域,鮑魚高品質主要是通過鮑魚的個頭體現出來。
遺憾的是,當時國內大規格鮑魚市場完全被國外壟斷,每年從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大規格鮑魚,每公斤價格高達800-1000元,尋常家庭難以企及。
不過事情很快迎來了新的發展,1995年,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柯才煥教授覺察到鮑魚產業未來的市場前景。
在進行鮑魚養殖產業的實地調研后,他意識到:
鮑魚產業亟需解決的問題并非提升幼體的附著變態率,而是品種改良。
“當時福建雜色鮑產量很大,但遺傳育種卻是一片空白,所以我就著手進行相關研究,并于2001年成功爭取到國家863計劃課題,這是我做鮑魚育種研究的開始。”
在柯才煥的引導下,后來,我國鮑魚主養種轉向皺紋盤鮑,使得產量開始穩定,個頭也變大了不少。
但鮑魚的養殖還有種種困難。
比如存活率,皺紋盤鮑原產在溫帶的黃海、渤海。
由于福建海域夏季溫度較高,受原有生態習性所限,鮑魚在夏天的死亡率較高,成為困擾福建鮑魚養殖產業發展多年的主要瓶頸。
當然,這個問題難不倒聰明的中國人。
2003年,山東榮成在福建的莆田市建立養殖基地,探索在冬季“北鮑南養”。
受此啟發,福建的鮑魚養殖戶借鑒這一先進經驗,反季節轉場到榮成養殖,由此避開了水溫和臺風對鮑魚的不利影響。
于是從2004年開始,福建莆田、霞浦、寧德、連江等地的養殖戶,就陸續與山東的鮑魚養殖企業合作,開展鮑魚南北轉場、冬夏對調養殖合作。
每年5月,鮑魚苗運到山東“避暑”,11月再運回福建“越冬”。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造船企業還研發升級海鮮的運輸系統,可讓船體引入海水循環,使得運輸途中鮑魚成活率無限接近100%。
到了2007年,柯才煥又以引進自美國、經多代選育獲得的綠鮑為母本,以經4代群體選育獲得的皺紋盤鮑選育系為父本,突破一系列技術問題,研發出了“綠盤鮑”國審新品種。
相比于傳統皺紋盤鮑,新品種生長速度提高50%~100%,較皺紋盤鮑提高50%以上,耐溫性能高出皺紋盤鮑2.26℃,養殖周期明顯縮短,從18個月降低到10個月,成活率也高達91%(傳統品種僅35%)。
生長規格還比普通鮑魚大一倍以上。
普通養殖戶,也可以輕易養成單個個體超250克的大規格鮑,30%能生長到500克以上。
所以一經問世,就很快成為福建鮑魚養殖產業的主導良種。
綠盤鮑及其衍生良種的突破,耐高溫問題緩解,養殖周期縮短,運輸技術迭代,在福建漁民、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下,中國的鮑魚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
品種的突破終究只是產業鏈中的一環。
要想實現14億人的鮑魚自由,還要向行業的深水區探索。
“以前養鮑像供佛,現在像種土豆!”
這是今天福建漁民養殖鮑魚的真實寫照。
過去,我們以為的海里養殖,是在海里拉個網,在網里投入魚苗,定時喂喂飼料了,這就完事了。
但今天真實的鮑魚養殖畫面卻是高度機械化、智能化的運作。
在寧德三都澳的海上養殖場,數百個“田”字形漁排整齊排列,工人們開蓋、投苗、關蓋,將指甲蓋大小的鮑魚苗投籠下水。
看起來簡簡單單,但學問并不小。
過去,漁民都使用木質漁排圍欄,原材料便宜,但抗風浪能力差。
但近幾年,在政府和很多專家的引導下,傳統的木制漁排已經被塑膠漁排取代,抗風浪能力顯著提升。
此外,深海抗風浪網箱投用,也讓養殖海域從近岸推向20海里外。
這大大增加了漁民的作業空間。
2020年以來,隨著5G+物聯網養殖系統普及,很多鮑魚工廠更是實現了高科技化養殖。
比如連江縣官塢海洋生物產業園,循環水養殖車間里,鮑苗在恒溫20℃的流水中勻速生長,LED燈模擬海底光照,智能投喂系統誤差極小,同時極大解放了漁民的雙手。
在福建很多漁場,養殖更是實現了零碳排放——通過安裝光伏板,實現漁場電力的完全自給。
東山縣金海興水產加工有限公司的副總陳慶林感慨:
“傳統漁排哪有這樣的條件,現在我們在這里值守一個月都不成問題!”
據介紹,2021年至2023年,東山縣根據福建的統一部署,全縣累計改造完成5.6萬口傳統漁排。
在各級財政補助的下,這里很多漁民已經成了現代化養殖場的企業家。
幾十年的漁民生涯,陳慶林見證了中國鮑魚產業的發展史。
如今的東山縣有近1500家陸上鮑魚養殖場,海區養殖鮑魚4725畝,鮑魚苗年產量28億粒,產值約9億元,帶動從業人員近2萬人,被評為“中國鮑魚種苗之鄉”。
福建東山的特產皇金鮑,體型是普通鮑魚的3至5倍,每只最重可達一斤以上。
這種優質產品不僅供給國內,也出口日韓市場,在國際市場贏得贊譽。
一個數據顯示,東山的鮑魚產量占到了中國鮑魚產量的60%。
而中國的鮑魚總產量則占到了全世界90%!
從上世紀70年代到今天,中國人工鮑魚的年養殖量已經突破了20萬噸。
如果平分到每個中國人身上,每個人都能吃上3斤鮑魚。
這片蔚藍海域涌動的,既是讓14億人吃得好、吃得起的民生答卷,也是向世界輸出中國方案的藍色名片。
從被卡脖子,到供應全球。
中國鮑魚產業的故事,比起芯片故事,也不遑多讓。
除了讓中國人吃得起鮑魚外,福建鮑魚產業也有著極強的外延效應。
鮑魚加工制造完了,鮑魚殼怎么辦?
制成紐扣等工藝品,出口給老外,年產值超5億元。
內臟還能提取“鮑靈素”,用于抗癌藥物研發。
2022年,預制菜概念大火,很多食品工廠開始從源頭采購鮑魚,用于預制菜,把餐飲店188元/份的鮑魚菜品,愣是打到39.9元。
不過,在帶貨主播們高喊鮑魚撈飯“包郵上車”時,可能不知道這個價格的背后是多少代人的接力:
爺爺那輩搏命潛水采捕,父親那輩在臺風中守護漁排,科學家在實驗室攻克千項專利,工程師在車間調試智能設備......
而讓“舊時王謝堂前鮑,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產業奇跡,就藏在福建3752公里海岸線的浪潮中。
1995年:1只鮑=150斤大米。
2005年:1只鮑=1臺小靈通。
2015年:1只鮑=1杯星巴克。
2025年:1只鮑=1瓶礦泉水。
我們不是簡單地把價格打下來,而是重新定義了一個產業的全球價值。
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中國人對高端食材的敬畏感。
從神壇走向市井,鮑魚從曾經的奢侈品變成民生指標,這或許就是中國產業升級最生動的注腳:
讓每個普通人都能享受大海的饋贈,才是中國產業文明最驕傲的勛章。
今年過年,你家的年夜飯里,有鮑魚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鮑魚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