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我一定會回到西岐。” 從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的結尾,姬發縱馬雪龍駒一路馳騁返回西岐,再到今天上映的《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中的人神大戰,所有的故事圍繞著那片朝歌將暮、周原龍興的西岐之地。而如今的西岐,早已從神話與史詩的崢嶸光環中“出世”,以“寶雞”之名,“入世”為一座名字可愛的祥瑞之城,依偎在秦嶺的懷抱中。
踏入寶雞,這座沿渭水綿延的狹長城市,一股似真似幻的“暈眩感”仿佛在空氣中游蕩——或許是因為眼花繚亂的主食輪番上陣令人“暈碳”;或許是因為油潑辣子那撩得很的迷魂香;抑或是誤打誤撞闖入了《封神演義》平行時空的神仙斗法陣,被誤傷一掌;甚至可能是某位云中大仙悄然點化,教人豁然忘卻世俗,身心輕盈如煙。
無論緣由如何,這片神仙福地自有一番獨特的魔力,吸引人不由自主地前來討個新年好彩頭。
稱寶雞為“福地”,絕非虛言,這是老祖宗們親選的“發家”寶地。
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從遠古姜水孕育炎帝,到周原奠定周室基業,再到雍城助秦崛起,寶雞一次次站在歷史轉折的關鍵點,為后世的發展奠定深厚根基。若非周原與雍城,或許難有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的壯舉,更難談及日后大一統的恢弘藍圖。
寶雞古稱“陳倉”,這一名稱本身就蘊含傳奇——既是劉邦“暗度陳倉”的真實舞臺,也與諸葛亮命殞五丈原的“星落秋風”史事緊密相連。北宋時,蘇軾曾在鳳翔任職,治水患、揚鳳翔酒香名于天下;還修復了鳳翔東湖,與杭州西湖一南一北遙相呼應,留下“來看南山冷翠微”的千古佳句。
寶雞的陳倉老街
寶雞下轄各縣,皆名字古韻悠長,宛如各具豐姿的“古風美人”,每一處都有其獨特的歷史風情。而要追隨《封神》的足跡,首要探訪的自然是歷史上西岐的核心地帶:扶風、岐山與鳳翔。
《詩經》有云:“周原膴膴,堇荼如飴”,以詩意筆觸描繪了周原的富庶。公元前11世紀,周先祖古公亶父率族人自豳地遷至岐山腳下的周原(今岐山縣與扶風縣交界一帶),在此建立早期周國,從而開啟“百族歸周”的盛世序幕。
周原不僅是周人政治、經濟與文化活動的中心,更是一片珍貴的歷史遺存地。自清代以來,周原出土了上千件西周青銅器,其中以“西周折觥”和“西周墻盤”最為知名,如今珍藏于扶風周原博物院。該博物院建在召陳西周建筑遺址之上,整體設計極力還原西周時期的建筑風貌:朱紅與土黃色調相互映襯,飛檐“如翚斯飛”,夯土墻與仿青銅飾件交織出莊重古樸的氛圍,就連門把手也依照館藏“刖人守門鼎”式樣打造,處處彰顯歷史厚重與沉靜。
周原博物館以及周原遺址考古成果展召陳西周建筑基址
而在周原遺址中的鳳雛宮,更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遺址之一,距今已逾3000年。它作為西周時期的大型宮殿建筑群,展現了恢宏的布局與高超的工藝,是中國四合院建筑的重要源頭。宮殿雖早已化為塵土,這里卻仍是千年文化記憶的精神原鄉。
若說周原是西岐歷史的起點,那么扶風的法門寺便是一道超凡入圣的佛光。始建于東漢的法門寺,因塔下地宮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享譽天下。其地宮規模宏大,珍藏兩千余件唐代國寶,被譽為“世界寺廟之最”。八重寶函、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大唐珍品,皆見證了盛唐的輝煌與藝術造詣。
法門寺
法門寺之魅力,早已超越時空。《黑神話:悟空》中的多件道具設計就取材于此間文物——例如玩家通關后獲得的寶箱,即以法門寺地宮珍藏的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為原型。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符號,不僅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也為古老文化在當代的傳承注入了新的靈感與生命力。
上圖:法門寺博物館藏唐代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黑神話悟空游戲中增加傷害減免的法寶定風珠原型
下圖:法門寺博物館藏唐代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黑神話悟空游戲道具通關寶箱文物原型
初見寶雞城區,第一印象便是“橋城”。渭河穿城而過,各式橋梁橫跨兩岸,將現代與歷史自然串聯。夜幕下,橋上燈光倒映河面,整座城市沉浸于華燈初上的流動畫卷之中,交織著寶雞煙火氣與文化底蘊的獨特盛宴。
夜色下的聯盟大橋
想要真正觸摸這座城市的“靈魂”,青銅器博物院是最不可錯過的一站。即使你未曾到訪寶雞,也一定在各地博物館的青銅展區與“寶雞出土文物”打過照面。寶雞簡直是全國甚至全球博物館的青銅器展區最大“供應商”,網友笑稱博物館里墻上展陳的“賬本”讓人幻視強忍著淚水記小本本的可愛擬人感——記錄了還在全國/全球各個博物館“出差”的寶雞青銅珍品。
“寶雞,青銅器界的耶路撒冷”,幽默的寶雞人也很有梗地打趣說,自己到了外地博物館從不看青銅器展區,怕因此思鄉。
日暮下的中國青銅器博物館
作為“青銅器之鄉”,寶雞的館藏中最具“宿命感”的,莫過于銘刻著“中國”二字的何尊。
這件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重器因銘文“宅茲中國”而名揚天下,讓“中國”一詞首次作為詞組見諸史料。站在展柜前,千年歷史的浩大氣息撲面而來,其震撼不亞于新疆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除此之外,像秦公镈、逨盤等國寶重器,亦映射出周代禮樂文明的輝煌,也帶人回望禮樂盛行的年代。
何尊,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nini2878
從青銅博物館步行十五分鐘,便能到石鼓山。寶雞的文物可謂是一件比一件重量級,此處出土的“陳倉石鼓”乃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石鼓上的古老銘文,一字千金,如同中華文明的時光刻度,鐫刻著悠遠韻律。歷經顛沛流離的石鼓,與中華民族走過的風雨同路,背負著殘斷的歷史與難解的謎團,在歷史長河中顯得彌足珍貴。站在石鼓閣上,俯瞰渭河與寶雞城區,現代化的城市風貌與古老文物在眼前靈魂歸一,將寶雞的獨特風采展露無遺。
夜幕下的石鼓閣
盡管“重量級”的頭銜太多,寶雞人卻始終寵辱不驚。千年文化賦予他們肚子里有“墨水”,更有“油水”。寶雞人的生活哲學簡單而真切:今天的辣子香不香,食哪種面,大致決定了一天的好心情。
每逢春節,西府老街便是寶雞最熱鬧的所在。平日這里就是美食天堂,過節更成民俗文化的集散地。臊子面、削筋面、搟面皮、豆花泡饃……寶雞人熱愛主食的程度,對南方人而言簡直是一場震撼教育,尤其見到當地朋友居然吃炒面還要配米飯的操作。再加上寶雞人對油潑辣子的執著:看似簡單的一勺辣子,卻各家各味、香而不辣,似咖啡品鑒般能嘗出不同風味,簡直是“蘸鞋底都好吃”。
寶雞特色美食
臊子面、搟面皮、豆花泡饃、油潑辣子火鍋@kkk
南方有“游神”,寶雞也有自己的“游神”——春節期間的社火表演,其中陳倉區赤沙鎮的“血社火”尤具名氣。看似有些“限制級”的非遺傳統,以懲惡揚善的情節、威武猙獰的臉譜與激昂的鼓點為核心,將古老的民俗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
社火源自遠古巫術與圖騰崇拜的宗教信仰。“社”指土地之神,“火”能驅邪禳災。人們崇拜社神、載歌載舞,祈求國泰民安、萬事如意。據當地傳說,社火臉譜的由來也與姜子牙伐紂相關:當年士兵戴“神兵天將”面具沖陣叫罵,以致聞太師軍陣潰退。民間取此靈感,逐漸形成了“畫臉譜逐鬼”的風俗,并融入社火表演之中——這種象征驅邪鎮禍的傳統延續至今,也成了春節里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
西府老街上的民俗表演“血社火”,被評選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血腥的表演表達懲惡揚善的觀念@博特、@西府老街
站在街頭,看著或許略顯“血腥”、卻被震天鼓樂沖淡了恐怖氛圍的表演,學著寶雞話喊上一句“nia nia~”(相當于Oh my god),再嘗一口熱騰騰的小吃,寶雞的年味你百分百裝進了胃里和心坎里。
“地下看陜西”,在文物資源極其豐富的三秦大地,見到大型墓葬或遺址其實并不稀奇。但在寶雞市區附近,有兩座獨具傳奇色彩的墓葬,憑借其規模與歷史地位從眾多遺跡中脫穎而出。
位于雍城遺址的秦公一號大墓,墓主人是秦始皇的十四世祖——秦景公。這座大墓擁有諸多“之最”,感受最深的首先是“大”——它是目前國內發掘面積最大的先秦墓葬,規模相當于長沙馬王堆一號墓的20倍;再者是“殉人”多,據記載多達186具,是西周以來殉人最多的墓葬。此情此景,足以讓人從先前的“暈碳”中瞬間清醒。
位于陜西寶雞鳳翔區的先秦陵園博物館的秦公一號大墓,深度相當于8層樓的高度,是目前為止所發掘的先秦時期最大古墓@張小川在拍照
更令人咋舌的是,加上陪葬的車馬坑,陵中共密布500多個盜洞,仿佛記錄了歷代盜墓者跨越時空的瘋狂與執念。若真讓他們齊聚,恐怕能開一場“摸金校尉峰會”。饒是屢遭盜掘,這座大墓依舊出土了3000余件珍貴文物,可想而知下葬時的盛大場面。
秦公一號大墓中密密麻麻的盜洞@張小川在拍照
這座“帝王級”的墓葬,其實還帶著幾分“封神”般的野心:秦景公身為諸侯,卻僭越使用帝王規格的“黃腸題湊”制式修墓,既是對權力的渴望,也是一場以死后身份為賭注的“冒險”。正因如此,它在考古學與歷史層面更富神秘色彩。
另一處令人驚嘆的墓葬,位于離市區不遠的北坡公園頂——晚唐割據一方的大唐秦王陵是秦王李茂貞與其夫人的合葬陵寢。它以全國罕見的“帝后雙地宮”布局,在唐以后諸多墓葬中獨樹一幟。
大唐秦王陵里中國最大的地下飛檐古建端樓@太蔟
其中夫人地宮保存有罕見的磚雕飛檐古端樓,工藝精巧至極。據說墓中處處機關暗藏:破壞任意一塊磚都可能引發整體坍塌。然而再精妙的機關,也未擋住后世盜墓者——地宮頂部遺留的一個宋代盜洞,精準避開所有暗設,直通主墓室。考古發現地面有北斗七星布局、箭頭、缺口等暗示,宛若修墓人留給后世的啞謎,深藏著其與墓主人之間跨越千年的博弈。更有一塊磚上赫然留著小狗的腳印,仿佛是無意間的溫情記錄,卻賦予了今日考古一絲暖意與趣味。
從電影中戰火紛飛的西岐走出來,今日的寶雞也以祖先“親選”的福地之姿吸引著四方游人“歸來”。
新春伊始,趁這“神仙福地”年味正濃之際,何不搶先來寶雞討個好彩頭?以獨特的西岐味道開啟新年的好運篇章,也許在某個橋頭、某處街巷,便能猝不及防地與仙人“撞個滿懷”,體驗那番似真似幻的暈眩感。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Oliver
撰文 / @至尊蓋
圖片來源 / @nini2878、@kkk、@博特、
@西府老街、@張小川在拍照、@太蔟、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