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充滿了各種獨特的儀式感。在眾多春節美食中,瓜子絕對算得上是最有儀式感的食物之一。走親訪友時,主人家會熱情地端出一盤瓜子;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嗑瓜子的聲音此起彼伏;和三五好友聊天敘舊,手里也總是不自覺地抓起一把瓜子。有人甚至嗑瓜子直到口干舌燥,卻依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手,不停地伸向那堆小小的瓜子。
嗑瓜子為何會讓人如此上癮呢?這其實和我們的大腦有著密切的關系。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嗑一個吃一個的過程剛好完成了“預設目標行動大腦分泌快樂激素完成目標”的設定。當我們拿起一顆瓜子,心里就預設了要把它嗑開吃到果仁的目標。接著,我們通過手部和口腔的動作將瓜子嗑開,吃到里面的果仁,這個時候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這種快樂激素,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感覺,完成了預設的目標。而這個過程不斷循環刺激大腦,就會使腦內的獎賞機制敏感度變低。大腦變得難以滿足后,就需要不斷提高刺激強度,“癮”也就這樣形成了。
曾經有一位李先生,他特別喜歡在春節期間嗑瓜子。有一年春節,他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一邊看春晚一邊嗑瓜子,一直嗑到凌晨。第二天早上起來,他感覺自己口干舌燥、嗓子疼得厲害,而且嘴角也起了泡。去醫院檢查后,醫生告訴他,這是因為嗑瓜子過量導致“上火”了。李先生這才意識到,嗑瓜子雖然過癮,但也不能毫無節制。
無論哪種瓜子,都不要吃過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普通成人平均每周吃50 - 70克堅果比較適宜。按平均每天10克算,相當于每天吃帶殼葵花子20 - 25克,也就是約1把半的量。可在春節期間,很多人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嗑上遠超這個量的瓜子。就像李先生那樣,過度嗑瓜子可能會帶來一系列健康問題。
首先,瓜子吃多了容易“上火”。瓜子在炒制過程中會添加一些鹽和香料,這些成分本身就容易引起體內燥熱。而且嗑瓜子時,我們的口腔和咽喉部位會不斷受到摩擦和刺激,導致黏膜受損,從而出現口干舌燥、咽喉腫痛、嘴角生瘡等“上火”癥狀。其次,過量嗑瓜子還可能會損傷牙齒。瓜子殼比較堅硬,長期嗑瓜子會使牙齒表面的牙釉質受到磨損,導致牙齒敏感、疼痛,甚至影響牙齒的美觀和功能。另外,瓜子的熱量較高,如果大量食用,會導致攝入的熱量過多,從而增加肥胖、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那么,喜歡嗑瓜子的人該如何避免這些健康問題呢?對于那些吃瓜子容易“上火”的人來說,要多喝白開水或者喝一些清淡的茶水。白開水可以補充身體因嗑瓜子而流失的水分,促進新陳代謝,緩解“上火”癥狀。而清淡的茶水,如綠茶、菊花茶等,不僅具有清熱降火的作用,還能增加口感的豐富度。此外,控制嗑瓜子的量也是關鍵。可以將每天的瓜子量提前稱好,放在一個小盤子里,吃完就不再吃了,這樣可以避免不知不覺中過量食用。
春節嗑瓜子雖然是一種充滿儀式感的傳統,但我們也要注意適度。讓我們在享受嗑瓜子帶來的樂趣的同時,也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度過一個歡樂、健康的春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