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騰去,靈蛇將至。2025年農歷乙巳,又值蛇年。
蛇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神異色彩。它異乎尋常的生存本能和適應能力,代表智慧和力量;它不斷蛻皮、頑強生長,是祥瑞和健康的吉兆,象征蛻變重生和自我更新,寓意延年和長壽。
傳統國畫中,蛇除了在以十二生肖為題材的畫作中靈光一現外,在歷代名家筆下卻鮮有表現,但也有特例,清代的華喦、近代的虛谷等對蛇卻情有獨鐘,樂于描繪,涉筆成趣,展現了充滿個性的藝術匠心和審美情趣。
華喦畫蛇活靈活現
華嵒(1682—1756),號新羅山人,福建上杭縣人,一生往來于杭州、揚州、金陵等地,鬻畫為生,晚年自喻“飄篷者”,是清代“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擅畫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草蟲,脫去時習,力追古法,筆意縱逸,富于神趣,且善書、能詩,時稱“三絕”。
《戲蛇圖》(縱89厘米,橫23厘米,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采用寫實手法,通過民間弄蛇藝人浪跡江湖的漂泊生涯,展示社會底層人民的生計現狀及其生活場景。畫面上,初春時節,楊柳依依,兩位江湖藝人穿著樸素,面容清瘦,行色匆匆地奔波于綠柳坡道之間,后者背負蟾蜍,迎頭趕路,前者肩負一蛇,回首張望,他們走村串巷,賣藝謀生。右上方款識“戊辰秋,新羅山人寫于解弢館”,鈐“華喦”“布衣生”兩白文印。畫家華嵒這種客觀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寫實題材,在當時崇尚山水、花鳥、仕女的文人畫中頗為鮮見而獨具特色。
華喦 戲蛇圖 89×23cm 紙本設色1748年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華喦另外兩件以蛇為主題的畫作,藝術地表現了形態各異、情趣盎然的靈蛇形象,反映出畫家對蛇別具懷抱的情感。其中,《石間畫蛇圖》(冊頁《雜畫冊》二十四幀之八,縱20.1厘米,橫25.4厘米)描繪了一條赤蛇踞于山石荊草之間,將身體如同麻繩般盤繞成一團,蛇頭騰空昂起,眼圈很大,眼珠渾圓,蛇口微張,伸頸吐信,與人們印象中的猙獰之蛇迥然有別,顯得安詳和善,柔順可愛,富于美感。畫面右上方大片留白,款識“凹凸石太古,蒙密草尤青。見說含春洞,夜來蛇氣腥。”鈐“小園”朱文印。
華喦 石間畫蛇圖 20.1×25.4cm 紙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靈蛇捕蛙圖》則表現了靈蛇撲蛙的精彩瞬間。畫面上,池塘邊河水潺潺、水草茂盛,一條靈蛇隱藏于密如針叢的草莽中,尾部被一塊大石遮擋著。它身形夸張,從雜草亂石間向水面爬行,正伸長脖頸,口中吐信,兩眼直視前方不遠處蹲踞湖石上的一只青蛙,作出隨時發起攻擊的蓄力態勢。兩幅作品造型活潑,兼工帶寫,筆法嚴謹,以朱磦、胭脂等暖色為主,筆調輕快,靜中寓動,不失雅致,是中國繪畫史上難得一見的蛇畫中的精品之作。
虛谷畫蛇標新立異
海派畫家虛谷(1823—1896)善畫山水花卉、蔬果禽魚,尤其喜好畫蛇,且專畫赤鏈蛇,樂此不疲,在中國繪畫史上頗為罕見,顯現出他“性癖又好奇,書畫破常規”的藝術追求,以及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個性風格。
《枯枝赤蛇圖》(縱24.5厘米,橫31.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是虛谷《花鳥水族》冊頁中以蛇為題材的一幅作品。畫面描繪了一條粗壯的紋彩斑斕的赤鏈蛇,蛇頭向左側前傾,昂首吐信,蛇身連繞數圈,卷曲盤繞在老樹枝葉間,尾部向右下側延伸而出。整幅作品點染勾擦,濃淡疏密,水墨淋漓,筆墨精妙,特別是蛇頭處設置留白,形似一束高光,突出了赤蛇頭部雙目炯炯、長信頻吐的細節特征,寓動于靜,表現出赤蛇咄咄逼人的猙獰面目和兇猛凌厲的進攻態勢。畫面左側款識“仿解弢館,紫陽山民”,鈐“虛谷”朱文篆書方印。“解弢館”系“揚州畫派”代表畫家華喦的書齋名,這里指代華喦,表明畫作沿用其筆意,卻又推陳出新,盡顯虛谷自身的筆墨風格。
虛谷 花鳥水族·枯枝赤蛇圖 24.5×31.5cm
紙本設色 南京博物院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木石赤蛇圖》,描繪了兩條赤蛇虬結盤旋于枯木之上的生動情狀。其中一蛇,頭向右側下傾,直抵一旁屹立的嶙峋怪石,頻吐長信,蛇身隱匿,與枯枝扭曲一團;一蛇前身掩映在縱橫交錯的枝葉中,后身則懸于空中。整幅作品筆意古簡,逸筆草草,赤蛇以朱砂表現,石旁雜草以枯筆焦墨點染,凸顯出畫面主體及其周邊孤寂凄冷的蕭寒之境,別有寄托,耐人尋味,堪稱虛谷畫蛇系列中的代表作。畫面上方款識“光緒丙申,虛谷時年七十有四”,鈐“虛谷書畫”“歲月同光”兩朱文方印。“光緒丙申”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此年虛谷歸于道山,由此可以判斷《木石赤蛇圖》是畫家最晚年的作品之一,而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虛谷對赤蛇題材老而彌篤的藝術情懷。
虛谷的赤蛇圖系列,題材獨辟蹊徑,畫法別具一格,筆下赤蛇的情狀形態,皆以大寫意手法呈現,它們或潛伏在草叢中,或纏繞于樹枝上,造型概括,姿態各異,身形靈動,落筆冷雋。并且巧妙運用色彩和線條的變化,將赤蛇和水墨的暈染、雜草和枯枝的紛披糅為一體,朱砂淡墨交融,設色對比強烈,赤蛇的“紅”與水墨的“黑”形成鮮明的視覺反差,筆簡意豐,營造了一種赤蛇神秘出沒的環境氛圍,更表現出怪癖奇崛、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
齊白石畫蛇可親可愛
齊白石(1864—1957)是我國現代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繪畫題材廣泛,花鳥、山水、人物無所不能,但筆下卻很少涉及爬行類動物中的蛇。然而,北京畫院收藏的齊白石《十二屬圖》中,卻有一幅《草蛇圖》,生氣盎然,讓人嘆為觀止。
《草蛇圖》描繪了一條青蛇在蒿草間小心爬行的情景,構圖簡潔,線條流暢,筆墨細膩。畫面上,青蛇蜿蜒前行,身軀粗細不一,卻一筆繪寫,渾然天成,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跡。蛇身的上方,勾勒了一縷蒿草,下方又點綴著針芒般的細草,巧妙營造了青蛇的活動環境和生存空間,形象生動,寫意傳神。
齊白石 十二屬圖·草蛇圖 紙本設色
1939年 北京畫院藏
白石老人筆下的草蛇,一反傳統畫作中表現蛇類陰森冷血、令人驚恐的形象,通過工筆和寫意相結合的手法,運用枯濕濃淡的水墨變化,筆墨圓轉,刻畫出青蛇蜿蜒曲折、靈動優雅、柔軟呈S型的身姿。蛇頭淡墨勾勒,再補以兩個小點、一根細線,蛇口微張,口吐信子,似乎在為自己身軀的柔軟而洋洋自得。作品造型生動,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示出蛇的身姿和動態,更蘊含了畫家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尤其是墨色富于變化,焦墨淡墨交融,自由靈動的線條和筆墨,結構出蛇身的花紋,惟妙惟肖,頗有幾分卡通意味,為畫面紓解了兇猛之氣,賦予了可親可愛可人的形象,折射出畫家高超的繪畫技藝和獨特的藝術才情。
同時,運用沒骨法和勾勒法,采用“計白當黑”的藝術手法,在畫面上設置了大片留白,配以雜草作為背景,以簡化繁,一如白石老人自己所言“草雖寥寥幾筆,最不易畫,若沒工夫,很難生動”,盡顯出草蛇靈動婉轉的特征,再現了中國畫“筆不到意到”的趣味和魅力,給人留下富有詩意的想象空間,充分展示了白石老人與眾不同的審美視角和情趣。
來源:美術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