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島上生活著一個未開化的部落。一天,村里發生了一樁殺人案。為了查出罪犯,人們請來了一名巫師。巫師讓所有嫌疑分子都喝了“法液”——一種有一定毒性但不致毒死人的液體,并告訴他們,這種“法液”只對殺人兇手起作用,清白的人不會有事。結果,喝了法液的所有嫌疑人,幾乎都安然無恙,唯獨一人,終日絕望,沒過多久便死了。究其原因,我們就要到情緒上找答案了。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興高采烈的時候,看什么都順眼,做什么都順手;情緒一落千丈的時候,覺得自己做什么事都不順心,什么都做得不好。其實,這就是情緒的強大影響力。前面法液緝兇的例子亦是如此,清白的人堅信“法液”不會傷害自己,情緒安然,身體也就無恙;而真正的兇手卻由于心存恐懼,認為“法液”對身體傷害很大,情緒低落,終日絕望,自然容易走向死亡。
人常說“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沒錯,德國著名的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曾因自己的情緒變化,差點兒造成他人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后果。
有一天,德國著名的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由于牙病,疼痛難忍,情緒很壞。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來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覺得滿紙都是奇談怪論,順手就把這篇論文丟進了紙簍。
幾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緒也好多了,那篇論文中的一些奇談怪論又在他的腦海中閃現。于是,他急忙從紙簍里把它揀出來重讀一遍,結果發現這篇論文很有科學價值。他馬上給一份科學雜志寫信,加以推薦。
后來,這篇論文發表了,并且轟動了學術界。該論文的作者也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想想看,如果奧斯特瓦爾德的情緒沒有很快好轉,結果恐怕就不言而喻了。
事實上,情緒的好壞與我們自己的心態及想法密不可分,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情緒定律。一件事,在別人眼中看著是悲哀的,在你眼中也許就是喜樂的,關鍵是自己怎么想。下面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
有兩個秀才一起去趕考,路上他們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看到那口黑糊糊的棺材,其中一個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涼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觸霉頭,趕考的日子居然碰到這個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進考場,那個“黑糊糊的棺材”一直揮之不去,結果,文思枯竭,名落孫山。
另一個秀才也同時看到了這個棺材,一開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轉念一想:棺材,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財”嗎?好,好兆頭,看來今天我要紅運當頭了,一定高中。于是十分興奮,情緒高漲,走進考場,文思如泉涌,果然一舉高中。
可見,面對同一口棺材,兩個秀才產生了不同的情緒,進而造成了兩種不同的結果。這就是情緒對一個人的巨大影響。
身處世事,人類擁有數百種情緒,它們或涇渭分明,如愛恨對立;或相互滲透,如悲憤、悲痛中有憤恨或憤怒夾雜;或大同小異的情緒彼此混雜,十分微妙。在這些紛繁復雜的情緒面前,語言確實有些蒼白無力。不過,只要我們了解了這些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學著理性地去控制情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