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每個人都曾體驗過或正在體驗的基本情緒,這種感到某些事情將要發生而我們對事件無力應對的不舒服的情緒可能彌漫在個人人生的任一時刻。
準確來說,焦慮并不是對已發生事情的注視,而是對未來或不確定的過度憂慮,意思是在你的想象中,它“發生了”。
盡管自古以來人們已經為了控制焦慮已經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在物質層面未雨綢繆了諸多保障,但這個情緒始終無法被徹底解決,
可以看到一邊是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一邊是焦慮現象的廣泛性蔓延,二者甚至齊頭并進。
追根溯源,焦慮的終極源頭是人的“死亡恐懼”,它指的是:
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這種恐懼可能表現為過度擔憂自己的死亡,或者對死亡過程的想象和擔憂。
我們真正焦慮的是死亡會終結掉具有自我意識的“我”,
人死亡后進入到一種不存在不可知的狀態,徹底失去了一切——那些生前成就和所有值得留戀的東西。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兒童認知發展分為4個階段,
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后)。
在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就可以完成主體和客體的分化,意味著當我們意識到鏡子里的形象是自己時,就開始誕生“我”的存在。
皮亞杰稱之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因為此時的兒童能夠將自己看成是無數客體中的一個。
“我”是珍稀寶貴的,然后就開始害怕“我”的消失與毀滅。
動物的死亡概念只有肉體的消亡,只是一種基于本能的感知,但是人類體會到的是雙重死亡——除了肉體,還有“自我”層面。
自我的分解是之前熟悉掌控的權力統統被強制回收,未知和失控連帶著無法規避死亡的極度恐慌,是永遠懸在每個人頭頂不知何時落下的尖刀。
哪怕概念上的“永生”,想永恒持續的也是自我意識而非肉體組織。
在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嫉羨與感恩》一書中,寫到嬰兒出生即有死亡焦慮,
而他的外部世界只有父母,他又沒有能力自我照顧,因此他的強烈的死亡焦慮在得不到幫助的情況下轉化成了被迫害焦慮,
用譴責外部世界和父母的方式保護自己。
等到后來嬰兒得到照顧,才能慢慢修正這種并非真實的幻想,建立起對環境的信任,用現實檢驗來驗證真實。
但并不意味著成年人就能對焦慮情緒從容應對,與生俱來的死亡恐懼帶來了持續不斷的焦慮,
焦慮是恐懼死亡的心理防御,本質上是用“存在”來應對“消失”。
人類挖掘自己潛能孕育出了的眾多只有人類獨有的形式,大部分都是為了對抗焦慮。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會去思考死亡焦慮背后的問題,
焦慮對絕大部分人威力尚淺,但對于有“內省”能力的人來說,焦慮是地動山搖的重磅炸彈。
越聰明的人,越容易焦慮。
內省是深思熟慮,自我反省,當你進行對自我、他者和世界的深度思考到一定程度,總是會突破別人灌輸給你的意義,開始發現“一切無意義”。
存在本身的大前提被質疑時,基于此的所有設定就不再成立。
戀愛、工作、結婚、過節等等正常不過的日常變得不再理所應當,
因為你跳出了規則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時,就開始反思別人的認同和自己的認同建構起的獎懲世界并非“唯一正確”。
投身到群體中的人能夠一直從中獲得意義感,對待焦慮情緒也有諸多辦法解決,
但進行思考和懷疑的人不能真正說服自己,焦慮情緒一直帶來不間斷的折磨。
一旦你開始思考“存在”,焦慮就成了你的當下之急,但焦慮能傷害你,也是因為你默認賦予了它傷害你的權力。
它真正發揮威能的是對未知的失控,而你拒絕承認你自身有超乎你控制之外的東西,你也拒絕了真實,
在你的想象中,這種焦慮和過度擔憂是很不好的東西,你對它的恐懼恰恰給了它力量。
焦慮和恐懼是兩股擰在一起的繩子,越攪動糾纏越深,也越結實。
可當你直面它,不給焦慮下“好”與“壞”的定義,焦慮未來對你不利的事情可能以后根本不會發生,
哪怕發生了你也有能力處理,再退一步,你處理不了的每一種焦慮背后的那個東西真的都能徹底毀了你嗎?
焦慮是想象,接受了焦慮無非是接受了自己的想象和感覺。不跟焦慮情緒玩你爭我搶的拉鋸戰和貓捉老鼠的游戲,焦慮往往自討沒趣。
對實際情況做出評價時,針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做出的客觀與真實的自述并不是自我否定,相反的是,這才是自我接納。
而做出與事實不符的天花亂墜的好評,才是對自我的逃避與否定。
再談論焦慮背后的死亡恐懼,暢銷書作家韓炳哲在《愛欲之死》中提出當今時代不允許異化的聲音出現,
所有的一切都涌向了同質化的浪潮,只允許相同的他者或其他的同者存在,可真相往往藏在“相對”中,不顯化在“一致”里,他指出:
僅有積極面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因為消極對于保持生命力至關重要,死亡也是一樣。
正是因為死亡所呈現出的矛盾性和人其實具備容納和接受這種矛盾性的能力,才是有生命力的。
因此死亡恐懼也并非全無好處,它令人意識到沉浸在虛假的不被自己認可的生活方式里就是在浪費生命,
沒有人替自己擔責,所以所有決定權和后果都是自己的,
接受了人生的無意義,才能從追求意義的焦慮漩渦中掙脫抽離出來,去探索更大的真實世界。
-The End - 作者- 山外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