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至27日,省委書記王寧在昭通市調研時,對鎮雄縣辦園區承接東部產業、支持返鄉創業,就地就近解決群眾就業和增收的做法表示贊許。
作為總人口達171萬人的云南第一人口大縣,鎮雄縣有農村勞動力79萬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長期保持在49萬人以上。近年來,鎮雄是如何讓越來越多的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從“勞務經濟”向“歸雁經濟”逐步轉變的?本期先鋒對話,我們一探究竟。
近年來,鎮雄縣在促進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鎮雄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 鄒興玉:
鎮雄縣緊緊圍繞“十四五”末回引返鄉創業就業7萬—10萬人的目標,制定出臺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大抓產業、園區和就業,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探索打造家門口的“務工車間”,不斷擴大縣域就業容量。
我們采取“依托資源招引一批、大眾創業孵化一批、壯大園區集聚一批、發展產業吸納一批”四個一批路徑,積極為農村勞動力從“向外輸”到“往回引”創造條件,目前已幫助5.32萬人(其中創業1.86萬人,就業3.46萬人)在家門口就業、在家門口創業、在家門口致富。其中,五德鎮山水澗致富織布車間(以下簡稱“織布車間”)促進群眾增收與照顧家庭相結合的“上班模式”就比較有創新性。
五德鎮山水澗致富織布車間一角
為什么會選擇在五德鎮創辦織布車間?這里的優勢是什么?
五德鎮山水澗致富織布車間負責人 劉群:
作為土生土長的鎮雄人,我雖然1999年就遠赴浙江打工,但對于家鄉的感情始終很深厚。
有一年回家過年,我得知有1400平方米經營性閑置資產需要盤活,且政策優惠。結合自己在浙江多年從事織布工作的經驗,我有了回鄉創辦織布車間的想法,并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150萬元購置610臺織布機,成立了這個車間。
鎮雄的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且富余勞動力較多,同時還擁有土地成本低等資源優勢。抓住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機遇,我與浙江一家公司簽訂了10年合作協議,由他們提供原材料、回收產品,車間來負責生產,這種模式也讓我們成為這家公司不可或缺的一環。
將織布機搬回家中,群眾實現了工作和照顧家庭兩不誤
織布車間是如何幫助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
劉群:
610臺織布機就是610個工作崗位,其中廠房放置了200臺織布機,剩余410臺織布機我們幫助培訓合格的群眾搬回家中,讓他們以“家庭工坊”的模式組織生產。我們對每臺織布機每個月的織布數量,不設門檻、不定上限,這讓無論是在車間務工、還是在家里務工的群眾,都實現了務工地點和務工時間的相對自由。
目前,在車間務工的群眾最高月工資達6300元、家里務工的最高月工資達4700元,人均月平均工資在2000元左右。下一步我們打算再增加200臺織布機,擴大生產規模,讓更多群眾受益。
工人在織布車間工作
織布車間的建立,對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有哪些幫助?
鎮雄縣五德鎮黨委書記 成斌:
織布車間結合農村群眾既要照顧老小、又要耕田種地的實際,對在“車間務工”的,不規定上下班時間,24小時免費提供照明、供暖等保障,務工群眾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自主選擇上班時段;對在“家里務工”的,務工群眾上班時間則更加靈活,可以將碎片化的時間整合利用,在照顧好家庭的同時又能增加收入。
據我們統計,織布車間吸納的就業人員中,約有近300戶因為有接送孩子就學、照顧老人等需求,沒辦法滿足長期穩定在外務工的要求。曾經他們只能游弋在街邊的小攤和麻將室,現在進了務工車間,有了穩定的務工收入,這部分群眾的婚戀糾葛、“一老一小”等困擾基層治理的難題,均得到了有效破解,為當地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強勁動力。
近年來,鎮雄縣建設了不少頗具特色的園區,它們在帶動就業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鎮雄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胡立:
鎮雄縣近年來重點打造了呢嚕坪紡織服裝產業園(以下簡稱“服裝產業園”)、以勒五金高新產業園(以下簡稱“高新產業園”)、大火地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園、赤水源(鎮雄)西南大通道供應鏈中心幾個產業園區。隨著產業園區陸續或即將投入使用,越來越多的鎮雄籍企業家選擇回到家鄉,入駐園區,抱團發展。
以服裝產業園和高新產業園為例,前者目前已有11戶企業入駐,主要生產服裝、手套、鞋子等產品,已吸納就業2700余人;后者目前有12家企業入駐,主要從事門窗生產,已吸納就業1100余人。以這兩者為代表,鎮雄各類園區在帶動本地勞動力就業方面的作用已開始顯現。
在服裝產業園配套建設方面,你們是怎么跟進的?
胡立:
妥善解決務工群眾吃住、子女入學、照顧家庭等問題,是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之一。我們通過黨建引領園區發展,已幫助42名員工協調其子女就近轉學入學,同時依托園區建設的“兒童之家”,為員工解決兒童托管難題。整合資源后,園區配套建成可容納1800人的員工食堂和宿舍,通過統籌社區“兩委”等力量,為務工群眾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不斷提升其獲得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建設中的呢嚕坪紡織服裝產業園
企業入駐服裝產業園后,得到了哪些扶持?
云南藝心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 胡勛:
2007年大學畢業,我就開始在浙江從事跟服裝有關的工作,在鎮雄也有一個20多人的小廠,承接一些零配件的單子。2024年年初,我了解到了正在建設的呢嚕坪紡織服裝產業園,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與園區洽談入園事宜。我清楚地記得,我們和園區是當年3月1日簽約的,3月12日就投產了,相關部門的服務態度和辦事速度,都讓我的這次回鄉創業很舒心。
對于我們這種帶著設備和訂單回鄉創業的企業來說,招人和培訓是必須要解決的兩大難題。企業創立之初,園區一方面幫我們積極排查返鄉勞動力里面的熟練縫紉工,推薦他們到廠里務工,一方面舉辦專場招聘會,幫我們招到了大量的勞動力。對于新員工,園區還通過“以崗代訓”方式開展實操培訓,并給予參訓人員生活補貼,讓他們安心在這里工作。目前我們企業有員工200多人,過了春節,我希望能再招200人,讓公司的各條生產線都能夠滿負荷運轉起來。
云南藝心服飾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忙碌的工人
對于現在的工作和待遇你是否滿意?對未來有何打算?
云南藝心服飾有限公司生產線班組長 楊敏:
以前我和丈夫曾在浙江的服裝廠工作多年。前幾年為了孩子的學習教育,我們回到老家鎮雄,但因為沒有合適對口的工作,在多個不同崗位兜兜轉轉多年。去年3月,得知藝心服飾在招人,我和丈夫就報了名,干起了老本行。
現在我們倆每個月的收入加在一起有1萬多元,比之前的工作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在這里我們不僅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崗位,有了安全感,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小孩,找到了家的歸屬感,我們打算長期在這里工作。
來源/云嶺先鋒 記者 王學勇/文圖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編輯/劉玉
投稿/822996965@qq.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