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書的時候,都學到過這一個哲學道理: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但外因沒那么重要,發展變化的決定性根據還是內因。
國共之爭,最主要的兩個操盤手就是毛主席和蔣介石,為什么最后是毛主席贏了,我們可以從他們本身的定位,最開始的內因去尋找答案。
毛主席和蔣介石對于自身的定位是截然不同的。
一、毛主席的定位是“文”
毛主席對自己的定位首先是一個文人:他自己說過:“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我不是個武人,文人只能運用筆桿子,不能動槍。”其后,是由文人衍生的政治家身份。
在毛主席看來,軍事斗爭永遠是從屬于政治斗爭的,軍事斗爭只不過是政治斗爭的延續而已。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明確提出的“戰爭一刻也離不了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等論點,這些都已經成為毛澤東戰爭觀的重要名言。
毛主席能夠成為全黨最高領導人,靠的也不是軍事,而是政治理論的正確,最終得到全黨的認可。鑒于這個經歷,毛主席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因為掌握正確的理論就有話語權。因此,毛主席非常喜歡閉關“研究理論問題”,從而在政治領域處于理論最前沿。
從某種程度說,毛主席的定位傾向于“文”,凡事從政治方面來考慮問題。
二、蔣介石的定位是“武”
蔣介石對自己的定位絕對不是文人,他定位就是軍人。少年老蔣曾經目睹中國舊社會的黑暗,就立志要從軍改變局面,他說道:“我當時之所以立志做一個軍人,乃是因為那次日俄戰爭的戰場,不在日本,也不在俄國,而在我們中國的東三省……我們要達到革命的目的,必須加入軍隊,接受軍事訓練,學習殺敵的武藝。”
其后,老蔣取得國民黨的最高權力,也是靠的軍事,先是擔任黃埔軍校校長,培養自己的隊伍;再是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擁有自己的隊伍;最后,通過中原大戰,取得了公認的領導人地位。
在老蔣看來,強權就是真理,他的地位就是通過軍事取得的,有了軍事實力就有一切,軍事要比政治優先度要高得多。
從某種程度說,蔣介石的定位傾向于“武”,凡事從軍事方面來考慮問題。
三、兩者定位的不同,導致結果不同
毛主席的一生都反對單純的軍事觀點,他講過“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紅軍絕不是單純地打仗的”,要求整個人民軍隊要有政治信仰,因此,我黨這邊的凝聚力更強,毛主席靠的是以理服人,不用軍事壓人。
蔣介石的一生都依賴軍事,他在政治理論方面只表明繼承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老蔣自己的理論建樹不多,為了在軍事上顯示自己的超然地位,給自己先后加了“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特級上將”“陸海空大元帥”的頭銜。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定位,毛主席顯然在格局上更高一層,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中提出“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政治的勝利是持久的,軍事上的勝利是一時的,毛主席重政治,傾向于“文”,自然可以最終獲得勝利。
我們要知道,自古以來,在謚號上,“文”就勝于“武”,這是經過歷史反復驗證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