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革命歷史長河中,有許多英雄人物的故事被傳頌,而開國少將王扶之的故事,更是其中璀璨的篇章。我有幸與這位偉大的將軍同村共井,感受著他的英勇事跡和不屈精神。
早年經歷:從放牛娃到紅軍戰士
王扶之,原名王碩,1923年出生于陜西省綏德縣(后設子洲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5歲喪母,與祖父、父親相依為命。由于家境貧寒,王扶之從小就去給地主放牛、打短工,以維持生計。盡管家里貧寒,父親還是砸鍋賣鐵攢了些錢,打算送王扶之去讀書。他的父親用省吃儉用的錢,把兒子送進了私塾讀書認字。
1935年,劉志丹帶領紅軍來到了王扶之所在的村莊。王扶之看著隊伍中一群跟自己年齡相仿的娃娃兵,心中頓時萌生了參軍的念頭。于是,12歲的王扶之背著家人偷偷參軍,成為了紅26軍42師少共青年營的一員。在登記花名冊時,一位姓張的文書聽到這少年的名字叫“福治”,不由順著讀音朗聲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廈傾危,國人扶之。”王福治從此就將自己的名字改為王扶之。
戰斗經歷:英勇無畏,屢立戰功
王扶之的第一場戰斗就表現出色,在激烈的戰斗中奪回了自己的第一把槍。之后他參與了多個重要戰役,留下了許多英勇的回憶。抗日戰爭時期,王扶之跟隨黃克誠的隊伍一路南下到華中地區。這一時期,他因能力突出、作戰英勇,很快升為新四軍某連的副連長、通信股長等職,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突出貢獻。
抗美援朝:生還奇跡,精神永存
1952年,王扶之再一次投身戰爭,參與抗美援朝。他曾被包圍,但憑借頑強意志成功突圍。在朝鮮戰爭陷入膠著狀態時,王扶之的部隊作風過硬,在美軍成噸傾瀉的彈藥下,堅守住臨津江陣地。1955年被授銜大校,后升為少將。
晚年生活:不忘初心,精神傳承
戰事結束后,王扶之少將這才想起自己離家已經有20年了。他回到了家鄉,與父親相認的感人場景,成為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作為紅星村38位老將軍中唯一健在的,已有85年黨齡的王扶之在紙上寫下了“不忘初心”幾個大字,與身邊工作人員共勉。
本文作者李富雄
作為與王扶之同村共井的村民。名叫李富雄、現在陜西廣播電視報工作,深感自豪。他的故事激勵著我們,讓我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份對國家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永遠不會過時,雖然走出村莊,村民依記。王扶之將軍的一生,是對國家和歷史的奉獻,他的精神依舊閃耀,激勵著后人。
責編:宋景輝
校對:尹妮子
統籌:肖建賀
審稿:宋家臣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獵狐網系信息發布平臺,獵狐網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