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康
【舊聞實錄】
愛國的工人們替國家打算
把年獎存進銀行去
本報訊:本市人民銀行各區辦事處,配合了各私營工廠發放一九五二年年終獎金或年終雙薪時,在工廠中推行愛國儲蓄,為祖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積累更多的資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人民銀行普陀區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下廠工作時,在工會的統一布置和黨團的領導之下,利用各廠原有各種宣傳陣地及愛國儲蓄服務員,向工人們展開愛國儲蓄的宣傳……有很多工廠的絕大多數工人,都已把年獎的一部分、大部分或全部參加了愛國儲蓄。像統益紗廠女工陳世英、楊紅珍兩位說:“為了使祖國加速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以增強抗美援朝的力量,我們決心將年終獎大部分參加愛國儲蓄,以實際行動來支援最可愛的人——志愿軍”。
—— 《新民報·晚刊》1953年1月30日
參加優待售糧儲蓄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的宣傳畫
尋常巷陌,百姓人家,斜陽烏衣,堂前燕雀。假如我們這個開埠一個多世紀的城市,每天發生著一萬個家長里短的故事,那么其中大概會有五千個與國家的命運和形勢緊緊相連。就比如上海取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的時候,舉國歡騰,全城雀躍,有多少尋常百姓為配合世博園區建設而遷離居住了幾十年的舊居。或許,這樣一個朱姓的家庭就是其中的一員。搬家之前,朱家的長子朱愛國在整理家中細軟時,發現了一本陳舊的筆記本。封面上“祖國萬歲”幾個紅字已經褪色,翻開扉頁,幾行工整的毛筆字寫著:陳世英同志在一九五二年勞動競賽中,成績優異,榮獲生產能手稱號,特此頒獎,以此鼓勵。落款是,統益紗廠黨委、工會、團委。翻開筆記本,一張報紙落在了地上。這是一張1953年1月30日的新民報晚刊。半個多世紀歲月的撫摸,報紙已經泛黃發脆。朱愛國知道,筆記本是母親的遺物,也是她的珍愛,但是不知道母親為什么精心保存了這張報紙。半個世紀前的舊報紙畢竟也可堪當文物,朱愛國決定將它原封不動的帶去新居。正在大學中文系讀書的女兒發現了這張報紙,便好奇地讀起了半個多世紀前的新聞,忽然她興奮地叫起來:爸爸,快來看,奶奶的名字上了報紙了!
1953年1月30上海《新民報·晚刊》 關于愛國工人們把年獎存進銀行的報道
朱愛國用飛快的速度閱讀了這條新聞,明白了母親將那一天的報紙保存至今的原因。那一則新聞是這樣說的:人民銀行普陀區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到各私營工廠宣傳愛國儲蓄,得到了工人們的響應,愛國的工人們紛紛將自己的年終獎金存進銀行參加儲蓄。統益紗廠女工陳世英、楊紅珍兩位說:“為了使祖國加速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以增強抗美援朝的力量,我們決心將年終獎大部分參加愛國儲蓄,以實際行動來支援最可愛的人——志愿軍”。
那一天,或許是工會主席老沈帶著一個叫王魯生的新民報晚刊年輕記者到廠里采訪。在布機車間,老沈向記者介紹說,這是廠里的生產能手小陳,工資不高,但卻帶頭存了一百萬元的愛國儲蓄。記者便對老沈說,那我們就采訪一下小陳吧。小陳那時候剛過三十歲,已經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她和她的“姊妹淘”小楊正在邊工作邊討論著育兒經,聽了老沈的話,她靦腆地沖著年輕的記者笑著。
本市干部職工踴躍儲蓄的報道
幾天以前,人民銀行普陀區辦事處的老周帶著幾個年輕人到廠里宣傳愛國儲蓄。老周是老銀行,五十來歲光景,頭發灰白但梳得一絲不茍,一身藍卡其中山裝已經洗得發白,但總是那樣清清爽爽。聽說銀行里有這樣的順口溜叫做:會寫會算當會計;會唱會跳做儲蓄。這不,午飯后的空隙,老周做了個簡短的動員報告,那幾個姑娘小伙就在食堂的舞臺上又唱又跳,老周則在臺下開始和女工們“嘎三胡”,他講抗美援朝的形勢,還給她們解釋銀行的各種利息。小陳她們聽得蠻有味道,想想解放后,衣食有了保障,但是國家仍然在困難之中,特別是抗美援朝前線的志愿軍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保衛著我們的勝利果實?,F在各行各業都在為抗美援朝出力,我們參加愛國儲蓄,也算為國家分擔了困難。廠里剛剛發了三十萬的年獎, 加上十萬元的“ 生產能手獎”,小陳就在老周那里報了四十萬元的愛國儲蓄——四十萬元,各位看官,切莫瞠目,1950年代,即使國寶級的人物,像傳說中工資比毛主席還高的梅蘭芳大師,每月也不過區區數百元,像小陳這樣的紡織工人,即使“ 資深” , 也非高薪。蓋因1953年初,市場流通的還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其時的一萬元,也即今天的一元而已——話說小陳這四十萬的年終獎原本已經有了打算,她看中了“鴻翔”的一件大衣,再則春節時給雙方的父母和孩子買些禮物。小陳回家后和丈夫小朱一商量,決定大衣先不買了,父母的禮物等過幾天丈夫的單位發了獎再買不遲。干脆,把去年壓箱底的積蓄六十萬元加在一起,存進一百萬元的定期吧。就這事老沈在全廠大會上表揚了她,還帶著記者來采訪, 她感到很不好意思,就紅著臉對年輕的記者說了那樣的幾句話。想不到很平常的幾句話,連同自己和小楊的名字都上了報紙。那天當工會主席老沈把報紙拿給她看的時候,不知道是激動還是害羞,她的手顫抖地差點拿不住報紙?;丶液蟾嬖V了丈夫,小兩口又激動了一宿,嘟嘟囔囔地給身邊只有一歲半的兒子朱愛國講了半天“媽媽上報紙了”,孩子卻懵懵懂懂地睡著了。
1950年代初,是一個清貧的年代,共和國剛剛從廢墟上站起,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啟動。上海形成了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各種社會經濟成分相互并存、共同發展的格局。為了加速發展經濟,國家制定的是高積累、低工資的經濟政策,作為整個社會人數最多的工人,他們中很多人仍然生活在棚戶區的茅屋里,過著今天我們已經非常隔膜的貧困生活。但正是有著強烈翻身感的他們,表現出了罕見的勞動干勁。
中國人民銀行愛國儲蓄連環畫
1950年代初,是一個激情的年代。藍天白云下,到處響徹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到處傳揚”的旋律。創作于共和國建國一周年之際的這首歌曲,史無前例地成為“第二國歌”,至今還在共和國國慶和盛大慶典時唱響。那時候,很多剛出生的孩子都叫“愛國”;那時候,上海有一個地方叫做“愛國新村”;那時候,小學課文第一課“國旗,五星紅旗”成為“愛國教育”的啟蒙;那時候,《歌唱祖國》這樣的歌叫做“愛國歌曲”;那時候,除四害講衛生叫做“愛國衛生”;那時候,參加銀行的儲蓄叫做“愛國儲蓄”。
抗美援朝戰爭讓愛國熱情更加高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志愿軍軍歌》,和“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的歌聲到處傳揚。愛國熱情使愛國儲蓄掀起了一個高潮。在當年的報紙上,關于愛國儲蓄的新聞不斷。新民報晚刊1953年1月18日的《愛國儲蓄小故事》,就講述了兩個平凡上海人的事跡。碼頭工人陳興國平生嗜酒,每天早晨“起身就要一千元高粱加二千元牛肉當做早飯”。一清早,老陳一定打發他的兒子拿個小碗,到弄堂口的槽坊打小半碗的土燒或是大曲“過“早飯。礙于大家都在參加愛國儲蓄,他答應每月存入五千元“聊以應付”。但聽了銀行同志的宣傳,他決心把喝酒的錢省下來參加儲蓄,儲蓄額從五千元增加到了四萬元。
上海《新民報·晚刊》刊載《愛國儲蓄小故事》
還有一位七十七歲的張老太,每月孫兒給她兩萬元的零花錢,平時,她用一萬元買煙,一萬元給幾個孫兒買糖和零食,聽了銀行同志在里弄的宣傳,她決定每月拿出一萬元參加儲蓄。孫兒的零食當然不能少,她要從戒煙開始,為國家分擔困難。她的行動影響了很多阿姨奶奶,所以連記者也感嘆:七十七歲的老太太有這樣的決心,真是了不起!
我們至今記憶猶新,粉碎四人幫后,慷慨激揚為我們演唱“大快人心事”、德藝俱佳的著名豫劇藝術家常香玉,當年就帶領著她的香玉劇社在半年時間里巡回演出180場,用全部演出收入捐獻了一架戰斗機支援前線。當年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的,還有我們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大師們的行動,至今成為愛國主義的美談。
全民都在支援“前線”,銀行當然不會例外。1951年6月,抗美援朝總會和人民銀行總行聯合通知宣布,由人民銀行擔負抗美援朝捐款的代收任務。并要求將銀行的收款地點、工作時間和收款方式等,利用報紙或廣播等廣為宣傳。甚至連“盡量簡化手續,收款同志要態度和藹,必要時可電話通知而由銀行派人前往收款”這樣的細節也錄入人民銀行的通知中。
根據抗美援朝戰爭的需要,1953年2月,人民銀行還成立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隨軍銀行,駐軍并隨軍行動,專為部隊服務,直到抗美援朝結束。
抗美援朝儲蓄支票
為了鼓勵廣大城鎮人民踴躍參加儲蓄,各地人民銀行還組織流動服務組,方便儲戶存款和取款。“儲蓄外勤”們充分發揮了“會唱會跳”的特長,下工廠、下里弄,掛橫幅、發傳單。為鼓勵愛國儲蓄,各地人民銀行發揮宣傳優勢,發行了愛國有獎定期儲蓄存單,向儲戶贈送愛國儲蓄紀念券和紀念章。上海的各家報紙都派出了記者到各廠礦企業和事業單位采訪,使愛國儲蓄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看完這些舊聞的朱家長子朱愛國若有所思,他把母親的遺物精心地收藏起來,對著豆蔻年華的女兒這樣說:或許你們現在還不能理解祖輩的情感,但是你要精心保存著這本筆記本和這張報紙,到了我們這樣的年齡,你一定會感受到什么叫做國家,什么叫做愛國。
如火如荼的抗美援朝過去已經一個甲子有余,在回顧朝鮮前線志愿軍戰士的豐功偉績時,我們同樣不能忘懷那些尋常巷陌中的普通百姓,像陳世英、楊紅珍那樣普通的紡織女工,像老周那樣普通的銀行工作者,以及那些普通的儲蓄宣傳員們。
翻閱歷史,當我們看到這些文字通俗的新聞時,感動,依然存在。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