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為自我意識羈絆,會變得小心翼翼,畏首畏尾,這是明顯缺乏信心的表現。
當一個人對自己沒有信心時,狀態也會隨之下降,自驅力和動力也會減弱。
越是有自我懷疑和內耗時,越會缺乏行動力。
為了不被嘲笑,不被小瞧,很想變得強大,但又因為缺乏自信,不敢表露出來真實的自己。
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可,被尊重和被看見。
越是缺乏認可,尊重和看見時,就會陷入僵化或戰斗或逃跑模式。
這就能理解孩子為什么會拖延,為什么會說到做不到,為什么心里想的跟實際做的風馬牛不相及。
人的習慣是一種很強大的推手,而勇氣和信心又是強力的催化劑。
這兩天,我也一直陷入這樣的困惑,該如何推動孩子把計劃多踐行一點,專注和沉浸度再高一點。
相比之前假期,孩子的確有進步了,無論是態度還是行動都有改善,但這種改善和進步還不足以支撐他的查漏補缺計劃,甚至連大部分人的起點都做不到。
我對孩子之前的學習也好,成績也罷其實都放下和接納了,唯一有點接受不了的是此時此刻的狀態還沒有重啟。
覺察了下自己,可能是內心的預期隨著孩子的改變而“水漲船高”了,我也期待他的行動力能再強一點,花在學習的時間能五五均分,而不是學一玩十的比例。
腦子里突然蹦出一個問題:
孩子行動力的遲緩,是否源于對自己的缺乏自信?而我是否對孩子同樣缺乏信心?我該怎么調整自己的行為,而不是憂心忡忡?
我有意識自己的心態變化也很大,剛開始抱著孩子只要學習,哪怕一天學習一兩個小時,寫一點點作業,我就很欣喜和欣慰。
但隨著孩子踐行行動時,我又會想著“如果每天比昨天都能多學一會,該有多好”。
在這樣的心理下,我就會每天對孩子的進度不太滿意,有意識和潛意識中會想催著孩子做好時間管理,讓自己更沉浸和效率再高一點。
比起往年從來不寫英語作業,孩子把英語卷子幾套英語卷子快寫完了,數學和物理課也聽了一些。
剛開始我是挺欣慰的,但隨著孩子這兩天打魚曬網式的進度,有點不淡定了,會不由自主想:
那么多缺的課和漏洞,進度再不快一點,要怎么辦?
原本就是落別人一大截,還比不上別人目前的努力,這怎么行?
假期過去三分之一了,進度并不算快,后邊三分之二時間會怎樣?
想到這些時,我就有點慌亂。那些未知的結果,讓我有點灰心喪氣,骨感的過程必然會鑄就骨感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我不想看到的。
想起阿德勒的一句話:
把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共同體的感覺。
接納自己改變不了的事情,努力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關于行動力和學習力,是我不能掌控和改變的,唯一能做的是做好自己與賦能孩子。阿德勒給父母的建議,要從三個方面做起:
首先,自我接納。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給予的東西。
作為父母來說,對孩子要保持積極的肯定和接納,但不能過度肯定。
如果孩子明明做不到,還是鼓勵孩子能行或很厲害,這會導致虛假的優越感,也會產生逃避。
自我接納是假如做不到也要誠實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盡量去努力,這是清醒的誠實。
過度追求優越性會讓孩子只找外因,而不面對真實的自己,要分清能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重點是做好能改變的,而對不能改變的接納和悅納。
其次,他者信賴。
阿德勒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啟發:
人際關系的基礎不應該是信用,而是信賴。
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便沒有滿足信用的客觀依據,依然無條件的相信。
反觀我自己對孩子,并不是信賴,只是憑借他的信用而產生的信任指數。
是的,孩子做得好時,我才會信任他,而一旦孩子做得讓我不滿意時,我對他的信心就會降低甚至充滿懷疑。
如果孩子只是講信用我才信任他,那么這只是一種基于抵押或條件的信用關系。
反思一下自己有條件的信任,努力練習和踐行信賴孩子,努力練習他者信賴。
最后,他者貢獻。
他者貢獻并不是為了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而是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手段。
也就是說他者貢獻并不是為了孩子而失去自我,而是要去給予孩子影響而作出貢獻。
不為了孩子而過度消耗自己,也不為孩子的表現不好而憂思。
作為一個媽媽,我能為孩子做的,并不是透支自己的身體,消耗自己的情緒,而是學會溫柔有底線的平等相處。
這點我承認自己有時會有情緒化,也無法抑制自己的失望,會覺得努力也無濟于事和前路渺茫,也會質疑自己努力的價值。
覺察就是療愈,越覺察越清晰。先讓自己有歸屬感,再用自我的淡定與豁達,以及安全感同步影響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