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NEW YEAR
辭舊迎新,愿君祥安!
2024年是科學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文物考古分社、博物館分社攜手全國多家考古文博機構和高校共同為學術界奉獻了多部值得關注的學術作品。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推出了眾多優秀的學術專著,出版了多部考古報告,攻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配合館藏陳列推出了大量精品圖錄,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燦爛成果。
1
推出大量優秀著作
中國歷史研究院 編著
《文明中國:
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
考古學闡釋》
本書作為第一部從考古學角度闡釋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實證性著作,是目前為止學界對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最全面、最系統的闡釋著作,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闡釋工程重大項目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研究叢書》。
國家文物局 編著
《全國基本建設
考古和文物保護優秀案例》
從全國各地提交的材料中遴選出21個優秀案例,是對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的遵循和實踐。
國家文物局 編著
《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
(2022—2023)》
首部由國家文物局編著并公開出版的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對探索新時期博物館事業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等 編著
《十年蹤跡十年心:
<北京市地下文物< trong>保護管理辦法>
實施十周年成果》
本書回顧《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的出臺背景、經過及影響,介紹十年來北京市的基本建設考古、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公眾考古和主要研究成果情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編著,
楊育彬 主編
《河南考古百年志》系列
More
該系列分為《河南考古百年志·發現篇》《河南考古百年志·紀事篇》《河南考古百年志·人物篇》,列舉了一百年來河南百項考古大發現,對河南考古有過突出貢獻的百位考古人,以及這些考古發掘的背后的考古故事,疊加成為一座河南百年考古的豐碑。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編著
《臨淄齊國故城出土錢范研究》
本書對齊國故城小城西門外夯土建筑群遺址發掘中出土的錢范及相關遺存資料,進行了三維拍攝、拓本制作進行信息全面采集,結合實驗考古和科技分析,綜合分析了錢范制作和冶鑄工藝。
周立剛 著
《魂歸鄴西:曹操高陵研究》
本書是發掘報告之后的第一部關于曹操高陵的綜合性研究成果。首次公布陪葬墓等多項考古材料。本書入選《中華讀書報》評選的2024年度百佳圖書。
崔凱 著
《唐長安城坊古今注》
本書從城市建筑、歷史文獻、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學科角度對唐長安城進行解讀,圖文并茂,以多樣呈現方式填補了中國城市建筑史研究領域的空白。
深圳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編著
《南粵豐碑:
深圳地區東江縱隊紅色文化遺產
保護利用研究》
本書對深圳地區東江縱隊紅色文化進行梳理與解讀,試圖運用文化遺產學的相關理論,對深圳地區的東江縱隊紅色文化遺產進行整體分析討論,并給出活化利用建議。
2
出版多部考古報告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項目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等 編著
《盤龍城(1995-2019)》5卷6冊
該書是盤龍城遺址近30年、多代人持續不斷的田野考古工作與學術研究成果,見證了中國考古學學科理論和方法30年的飛速發展,深化對長江流域早期青銅文明的認識,為“早期中國”與早期城市探索發揮積極作用。
助推石峁遺址申遺步伐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 編
《石峁遺址研究資料匯編
(1977~2023)》(全4冊)
該書全面梳理已發表的石峁遺址考古調查、發掘資料和主要研究成果,以期盡可能全面地反映學界對于石峁遺址認識和研究的總體情況,為社會各界認識和研究石峁遺址提供便利。
各地區區域考古成果
考古實證統一多民族國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編著
《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 編著
《師宗大園子墓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 編著
《秦漢櫟陽城:
2012~2018年考古報告
(第二卷)
(一號、二號古城試掘)》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編著
《后屯墓地(戰國卷)》
文物保護與修復成果
王旭東等 著
《甘肅省砂巖石窟寺
風化機理與防控技術研究》
首次針對砂巖石窟寺系統開展了風化機理、加固技術、加固效果評價的研究
首都博物館 編著
《千文萬華待勝識:
明趙諒墓出土彩繪漆棺
保護研究》
首次利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首座多場耦合環境模擬實驗室系統開展了大尺寸砂巖多場耦合試驗研究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著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新出土
彩繪陶質文物保護修復報告
(2010~2022)》
總結秦始皇帝陵一號坑新出土大型陶質彩繪兵馬俑保護修復技術
山西博物院 編
《平陸前莊出土
商代青銅器研究》
對20世紀90年代山西平陸前莊出土的
一組商代青銅器的綜合研究
3
配合館藏陳列推出精品圖錄
史前文明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 編
《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
本書依托70年來長江、黃河流域各地考古發掘出土、具有石家河風格影響的玉器,多角度、高畫質地再現了文物之美。
秦漢華章
陜西歷史博物館 編著,
侯寧彬 主編
《天下同一:
秦漢文明主題展》
本書通過制度創立、經濟發展、思想奠基、文化創新、科技助力、交流互鑒六個方面,講述秦漢時期是如何由政治一統逐漸達成國家、思想、文化認同,最終壯大成為一個開放、自信、強大的多民族國家的故事。
西安市文物保護
考古研究 編著
《秦風漢韻 盛世長安:
西安新出土文物精品展》
本書以西安新出土秦漢時期文物精品為主題,分為“青銅余韻”“燒陶制瓷”“秦雕漢刻”“整衣鑒容”“如琢如磨”五個單元,意在為讀者開啟一扇通往秦漢長安的大門,一起暢游我國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
南越王博物院(西漢
南越國史研究中心)編著
《探索·實踐:
南越文王墓發現40周年》
南越國遺跡——南越文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與其他西漢早期物質文化遺存共同呈現了秦漢嶺南家國一體的政治文化格局。本書展示了南越國遺跡發現、保護、利用的發展歷程。
More
“四大”遺珍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 編著
《斯文不墜 伏典重光:
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
本書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珍貴藏品高清集結,首次系統性講述關于“四大發現”——殷墟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的內容。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鄭州博物館 編著
《四大古國文明與河流:
大河文明展》
本書以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和長江流域誕生的四大文明古國為主題,聚焦世界文明之源,在交互的文明展示中以期讓讀者充分認識華夏文明的輝煌,進一步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人文共同體。
More
一帶一路
首都博物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中心 編
《載瞻載止:
新疆考古百年》
本書以新疆考古工作的發展歷程為縱軸,以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橫軸,展現新疆百年考古研究重要成果及精美出土文物,包括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發掘項目及出土文物,為研究、了解新疆地區歷史、文化、民族關系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物證。實證新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為闡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研究提供寶貴資料。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湖南博物院 編著
《詩畫彩瓷:
唐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
長沙窯瓷器》
本書以唐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長沙窯瓷器為主題,通過178(套)精美文物,展示了長沙窯瓷器在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與文化交往中的作用與地位。本書分為"焰紅湘浦口""筆精妙入神""大舟有深利"三個單元,以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視角,展示長沙窯瓷器燦爛多姿的釉色、豐富多樣的器物品類、獨具特色的詩文與繪畫裝飾以及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的歷史,揭示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編
《海藥本草:
唐宋時期
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香藥》
本書以中醫藥中獨具特色的“香藥”為切入點,通過200余件(套)海上絲綢之路香藥、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和50余件現代香藥植物標本,以及豐富的文獻、圖表資料,講述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與香藥的故事,弘揚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彰顯中醫藥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科學價值。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內涵以及與海上絲綢之路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
More
館藏集萃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編
《山東館藏文物精品大系 · 青銅器卷》
(全6冊)
本書收錄山東全省70余家文物收藏單位的藏品,編纂工作歷經8年,是對山東省近百年出土青銅器的一次科學普查及精美藝術品的篩選。圖片選擇視角豐富,文物信息準確、權威,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是對山東古代青銅文化元素與文化特征的一次集中展示。
天津自然博物館 編,張彩欣 主編:
《北疆博物院自然標本精品集萃》
《北疆博物院人文藏品集萃》
《百年輝煌:天津自然博物館
(北疆博物院):1914—2024》
2024年是天津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創建110周年,《北疆博物院自然標本精品集萃》《北疆博物院人文藏品集萃》《百年輝煌》作為獻禮之作,向公眾系統介紹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歷史與收藏,全方位呈現了天津自然博物館百年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
南京市高淳區博物館 編著
《畫妙通神:
高淳清代道教水陸畫》
本書收錄了南京市高淳區博物館館藏348 幅清代道教水陸畫,系20 世紀80年代于高淳城隍廟、東平廟發現的遺物,數量較多、來源清晰、體系較完整。這批館藏清代水陸畫既是清代高淳地方道教儀式實踐和民間神像繪制藝術的結晶,也是清代高淳地方歷史與社會變遷的反映,對研究傳統藝術、地方文化、民俗習慣以及道教的儀式展演與融合等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吳健、何飛 主編
《塵中蓮花:
漢唐釉陶文化研究》
本書是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合作舉辦的漢唐釉陶展覽圖錄。鉛釉技術是我國陶瓷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出現對漢魏至隋唐及后世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并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書中選取了館藏的百余件釉陶器,以時間為軸,展示了從漢魏至隋唐鉛釉技術的發展脈絡,也是中國陶瓷史的發展脈絡,是研究漢唐釉陶的一手資料。
More
4
期刊成為重要學術發展平臺
由科學出版社主辦,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協辦的《博物院》雜志 獲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2023年度最受歡迎期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2023年度考古學最受歡迎期刊、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學術影響力進步期刊(2024)。
近年來,我國各地都有許多重要的考古成果不斷涌現,我們期待考古工作者們后續的進展,也預祝這些項目能夠早日進入出版階段,讓考古成果以饗學界,回饋社會。
科學出版社全體考古文博編輯,感謝全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們長期以來風餐露宿、不辭辛苦、默默無聞地為我國的考古文博事業所做出的貢獻。在2025年新年來臨之際,給大家拜年,預祝各位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新年愉快!
拉動福字到底部 查看驚喜
責任編輯:楊爍 周藝欣
(審核:孫莉)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