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梁山接受朝廷招安后,南征北戰,在征討田虎之戰中,招攬了19員降將。在這19位降將中,有兩位法師,分別是喬道清和馬靈。然而在平定淮西王慶之后,喬道清和馬靈兩大法師卻向宋江辭行,宋江再三挽留,同為法師的公孫勝卻不做聲,保持沉默,這是為何?
宋江再三挽留
宋江是梁山這支大軍的老大,他對自己手下兄弟的掌控非常自信,認為不會有人不給他面子,擅自離開(公孫勝除外)。然而,喬道清和馬靈這兩位連梁山108好漢都不是的手下竟然提出辭行,宋江豈能痛快。
喬道清的理由很充分,他是因為好哥們孫安死去,心灰意冷,才萌生歸隱之意,“愿乞骸骨歸田野,以延殘喘”。馬靈的理由很簡單,他看到喬道清想要離開,自己一個人在宋江手下也沒什么意思了,于是向宋江說道,想要和喬道清一起離開。
宋江聽了喬道清和馬靈兩大法師的話之后,“慘然不樂”,估計他的臉當時和黑炭一樣黑,非常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再三挽留之后,只能同意兩人離開。宋江為表示誠意,特意辦了一桌酒席為喬道清和馬靈兩人餞別送行。對于喬道清和馬靈兩人的離開,同樣身為法師的公孫勝卻“不做聲”,他為何保持沉默呢?仔細分析有兩個原因。
其一,公孫勝對喬道清和馬靈兩人的離開雙手贊成。
喬道清和馬靈兩人都會法術,屬于道家這一派系,他們兩人也不熱衷于建功立業,只是礙于形勢,才暫時跟隨宋江。孫安死后,宋江軍中除了喬道清和馬靈兩人之外,再無原河北田虎手下頭領,因此他們兩人也沒什么牽掛的了,于是萌生了歸隱的想法。
梁山接受朝廷招安,為朝廷南征北戰,建功立業,封妻蔭子,公孫勝對此一直持懷疑的態度,至少并不熱衷于于此,認為梁山招安前途并不明朗。
喬道清和馬靈兩人離開宋江后,并沒有去其他地方,而是雙雙來到公孫勝的師傅羅真人那兒,跟隨羅真人學道,以終天年。如果不是公孫勝為喬道清和馬靈兩人引薦,喬道清和馬靈兩人估計連羅真人都找不到,見不到,何談跟隨羅真人學習道法。因此,公孫勝雙手贊成喬道清和馬靈兩人離開,只是礙于宋江情面,不能光明正大說出來,因此“不做聲”。水滸傳原著相關內容如下:
宋江聽說,慘然不樂,因二人堅意要去,十分挽留不住,宋江只得允放。乃置酒餞別。公孫勝在傍只不做聲。喬道清,馬靈拜辭了宋江,公孫勝,又去拜辭了陳安撫。二人飄然去了。后來喬道清,馬靈都到羅真人處,從師學道,以終天年。
其二,公孫勝本人也準備離開宋江。
公孫勝在梁山上是一個異類,他“無組織、無紀律”,想離開便離開,絲毫不考慮大哥宋江的感受。在宋江剛上梁山時,公孫勝便以“探母參師”為借口,離開了梁山,返回薊州九宮縣二仙山,跟隨師傅羅真人學習高深法術。
公孫勝不支持招安,但是礙于兄弟情面,也未公開反對招安,但是在招安之后的一系列事情令他對朝廷、對宋江失望透頂,于是再次萌生了離開的想法。
在公孫勝的認知中,他下山輔佐宋江征討遼國、平定田虎和王慶兩大寇,已經仁至義盡了,對得起宋江及梁山眾位兄弟了。他在喬道清、馬靈兩人離開不久,便向宋江等人辭行。公孫勝為了順利辭行,還搬出來他的師傅羅真人。
羅真人是水滸中與張天師齊名的世外高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曾交代公孫勝“遇汴而還”,公孫勝謹記于心,于是在大軍來到汴梁城外陳橋驛時,向宋江辭行。宋江雖然千般不舍,但對于公孫勝卻無可奈何,只能眼睜睜看著公孫勝離開。公孫勝本人也準備離開宋江,他怎么可能勸說喬道清和馬靈兩人留下呢?
結語
公孫勝、喬道清、馬靈三人是梁山軍中法術最高的三人,惺惺相惜,彼此都知道對方的想法,因此喬道清第一個向宋江辭行,馬靈便第二個向宋江辭別,公孫勝對此一言不發,保持沉默,這是因為公孫勝贊成喬道清和馬靈兩人離開,同時他也準備脫離宋江,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