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行動》一開場就是一票硬仗!這時長18分鐘的動作演武,根本就是一部常規軍事動作片第三幕大高潮的拍法,而在《蛟龍行動》里,它才只是一盤開胃菜!《蛟龍行動》是導演林超賢自進入他的大片時代以來,在敘事上表達最為干凈利索的一次,電影在兩個半小時的轟炸內,文戲上輕松地完成了林超賢酷愛的經典存在主義哲學。
如果行業領軍者不去做第一場冒險,不去打破自己的舒適區,誰還有勇氣去做?我們也期待這種冒險會獲得對應的回報,否則今后會更難看到不斷拉升工業標準的真「大片」。
作者:初號機???????????????????????????????????????????????????????????????????????????????????????????????????????????????????????????????????????????????????????????????????????????????????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作為春節檔最后一部定檔電影,《蛟龍行動》大年初一7.6%的排片完全不占先機,可見今年春節檔龍蛇爭霸有多慘烈,逼迫著《蛟龍行動》提前三天開啟點映,不藏了,先攻下第一波口碑,這也是今年春節檔唯一敢于向觀眾釋出全片的電影,1月26日全國0.1%的IMAX排片,沖下近50%的上座率。
電影工業邁進困難重重,《蛟龍行動》很能打,完全可以放寬心,只需你自己親自去看。
狂戀戰:忘記呼吸的戰斗???????????????
《蛟龍行動》一開場就是一票硬仗!
從一群境外雇傭兵潛行占領鉆井平臺,到蛟龍小隊穿上飛行背包跨海解救人質,再到任務執行完畢的雇傭兵在深潛逃脫時被自家潛艇魚雷團滅毀尸滅跡,龍鯨號核潛艇奉命追擊幕后敵手,一路追進了海底火山地帶……偏偏在這個時候,火山爆發了,沖擊波直接將龍鯨號拍在深海山巒上,全體主角尚且生死未卜,“蛟龍行動”四個字猛然打在銀幕上。
這時長18分鐘的動作演武,根本就是一部常規軍事動作片第三幕大高潮的拍法。
而在《蛟龍行動》里,它不過是一盤開胃菜!
片名過后是一段簡短的人物關系敘事,這其中還加入了一場蛟龍隊軍用搏擊訓練打戲,然后電影的警報和毀滅倒計時就再也沒有關閉過。一場持續了一個半小時的連環深海遭遇戰,包括兩次核潛艇交手,兩次突擊隊交鋒,多次深海山體崩塌,中間穿插一次技術失策致使潛艇受損,甚至還有一場形同災難片思路的深海潛艇外的救援戲碼,直至最后,所有兵器打光了所有魚雷和子彈,激光射線漫天四射……可以說在動作戲量級上,《蛟龍行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飽和狀態和跨維度的表現力。
這種跨維的表現力就是“科幻”類型,看著《宇宙戰艦大和號》《星際迷航》長大或者熟讀《三體》的觀眾都懂,宇宙戰艦的攻守邏輯,很接近現實中海戰的邏輯。而《蛟龍行動》現在做的是邏輯順推,把海戰的景觀,拍出了太空戰爭的未來感。除了沒有大量制造“光學污染”,龍鯨號的控制室內部調度,潛艇之間的連環智斗,都讓我們好像在看一部最新的《星際迷航》。艇長趙啟航站立在正中,副艇長周培林站在艇長一側,艇內核心人物聲吶兵曹弘浪則背對艇長,坐在景別最近的區域,形成了一個自帶經典張力的封閉空間戲劇模式。
電影在詳細介紹龍鯨號內部結構時,按照類型電影慣例,采用了一個長鏡頭予以展示——一名后勤兵的視角貫穿了潛艇內部每一個船艙的形態與相互關聯。情節上有點像當年J·J·艾布拉姆斯的《星際迷航11》,一覺醒來的柯克船長恍然大悟,從渦輪機室一路跑到了企業號最頂端的指揮控制室?!厄札埿袆印返倪@個長鏡頭編排行云流水,即便你已經很熟練地接受大片里的長鏡頭運動模式,但那種沉浸感依然強烈,哪里是作戰室,它和休息室距離多遠,廚房又在哪里,魚雷都“藏”在什么地方,還有最神秘的核動力裝置,一覽無余。
尤其是船艙過道只有一個容納一人身的小洞,要是你曾體驗過天津或青島的海邊潛艇設施,肯定會有更具象的沉浸感,這也成了全片唯一一個不需要任何武力輸出就呈現出來的視覺奇觀,它近乎一個微妙的主題樂園。
當然了,樂園是親民的說法,重器就是重器,《蛟龍行動》的奇觀爽感很大程度上來自一系列高精尖武器系統的運用。開場蛟龍隊員集體換上噴氣背包飛過海洋直達鉆井平臺,這構思已經看齊《特種部隊》了,最終決戰時敵方又放出了兩只配備榴彈炮和加特林等重武器的機械狗,即便你在射擊游戲中經常見到此類神器,但第一次在中國大銀幕上出現,還是在一個深海基地的內部,都讓觀眾清楚地感知到現代戰爭對峙邏輯真不再是以前的樣子。
這是發生在室內的深海特種兵的群體對戰,而在室外,攻擊型核潛艇的尖端武器更令人瞠目結舌,隨便一個小潛艇與大型核潛艇的對接操作就有極為嚴謹的描繪,當大型核潛艇發生深海懸崖墜落時,小潛艇卡在大潛艇上無法脫離,之前技術故障沒射出的魚雷又自動彈射沖向我艦,制造出連環險境。
最終對決時,兩個核潛艇的核心指揮官之間的心理戰術,誘導魚雷與駭人的超空泡魚雷的使用方式與性能呈現,都是我們在軍事動作片領域的認知盲區。一顆魚雷發射出來伴隨著聲吶兵迅速得到的命中倒計時,不是三分鐘一分鐘,而是從一分鐘內開始讀秒,躲過之后再迎接第二顆魚雷的攻擊,又來了一個30秒的倒計時,可反應時間在不斷縮減,像一個怎么也沒法甩開的死神,恐懼感拉滿。
很多觀眾感嘆,張涵予扮演的艇長趙啟航在戰斗時下達的指令里,80%以上都由專業術語構成,一般觀眾完全聽不懂,但是這種“不懂”或者“困惑”直接轉化出來的不是一頭霧水,而是整體戲劇氣氛的緊張,不單是電影里的空氣頓時稀薄了起來,你自己都感到所處的影廳空間收縮了起來,專業術語就這樣成為絕佳的氣氛組臺詞,以理解力紊亂換來主動情緒投入。
不戀戰:被動作戲意外調和出來的精準敘事
《蛟龍行動》最關鍵的武戲穩了,那文戲發揮得又如何呢?
得幸于《蛟龍行動》的打戲滿滿當當,文戲被縮減到目前最舒適的程度,所有人物關系變化都用高效的對話編織,不但沒有拖泥帶水,反而緩解了槍林彈雨帶來的高壓,可以說是自導演林超賢進入他的大片時代以來,在敘事上表達最為干凈利索的一次。
其實本片敘事很具難度,尤其以往林超賢導演喜歡在主題闡釋上大做文章,加上群像人物眾多,《蛟龍行動》人物視角遠超上部《紅海行動》。為了角色關系容易辨識,他們主要被清晰地分為了兩大類,即“上下部”關系與“上下級”關系。
一方面是從《紅海行動》延續下來徐宏(杜江飾)和佟莉(蔣璐霞飾)這兩個重要角色,通過少量插入經典時刻,帶觀眾回憶當年的首作,順帶展示兩個人各自精神障礙與終極命運歸宿;另一方面是全片三對主要的上下級人物,即帶著兄弟情的蛟龍隊長孟闖(黃軒飾)與蛟龍新丁韓驍(于適飾),副隊長徐宏與性格派戰士丁思凱(李九霄飾),以及年齡差距最大的龍鯨號老辣艇長趙啟航(張涵予飾)與單純的聲吶兵天才曹弘浪(王俊凱飾)。
以上每組關系都在設定上先發做出差異,然后再用點睛臺詞去潤色沖突。比方說開場解救人質時丁思凱囂張地喊著“好得很”,引發副隊長徐宏不滿,結果這個關系在最后又做了一個臺詞回扣。而艇長趙啟航和幾乎帶有超能力一般的曹弘浪一直有著上下級工作“壓迫”與“反壓迫”的特性,像極了現在青年人的職場現狀,明明在盡最大能力達成工作業績,卻總是在過程中受到領導施壓,“別催”“好大的膽子”這組對話就產生了有趣的跨職業通感。
為了角色和演員的貼近,角色文本上還設置了韓驍擅長玩籃球(于適曾經是籃球運動員)和曹弘浪從電子吉他中找出辨別敵方潛艇的關鍵音波(王俊凱從小就開始彈電吉他),當然這都是電影里最小號的彩蛋了。
相比之下,孟闖與韓驍的歷史矛盾就顯得主題沉重了一些,戰場上的生死輪,致使每個人都背負著他人無法理解的精神壓力,這是林超賢最沉迷的表達,因為它會使人失去理智,走火入魔。但正是因為動作戲篇幅較大,林超賢壓縮了這個命題的深挖,點到為止,包括全片唯一女戰士佟莉的最終命運,這里并無兩性的討論,而是用同樣的殘酷,致敬上集犧牲的隊友,同時致敬巾幗豪杰。
就這么離奇,電影在兩個半小時的轟炸內,文戲上輕松地完成了林超賢酷愛的經典存在主義哲學,完成了系列上下集的精神延續,甚至能與每一個年輕觀眾的工作實景產生一次呼應。
當然了,春節檔不僅僅是年輕觀眾,而是全年齡層觀眾,那中老年觀眾可以從一個特殊的上下級關系上去感受故事,即艇長趙啟航與他的上級領導、也是當年的戰友方屹(段奕宏飾)的莫逆之交,畢竟《蛟龍行動》是明確的主旋律作品,趙方之間的兩場友情刻畫,填補了這個題材必須“上繳”的黑巧克力。
永戀戰:頂級工業探索不留退路
如果行業領軍者不去做第一場冒險,不去打破自己的舒適區,今后也很難再等到后輩跟進。
7年前,《紅海行動》在當年春節檔以首日票房第四的開局一路逆跌,直到春節假期結束的第二天終實現登頂,最終獲得累計36.5億票房的春節電影冠軍成績,導演林超賢甚至首次以動作指導身份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獎,徹底打開中國現代戰爭動作片全新尺度。
如想再做突破,單純的陸戰故事已經無法滿足,而國產戰機題材在行業里也已有他人開始了嘗試,制片人于冬和林超賢決定把難度提升到國產片從未涉獵的領域,深海潛艇兵,海底潛艇大戰。它不單單是鮮有影視作品觸碰,更艱難的是,廣大觀眾對此職業也一無所知,它沒有先天的任何熱度與青睞,它近乎于一種孤獨的首創。
可能外人看就是這樣,何必呢,但對于導演林超賢來說,反而是,這簡直不要太爽了。比方說劇組籌備期間,每一個蛟龍突擊隊的演員都要進行長達9個月的潛水訓練,實拍時更是有將近400個小時的水下攝影。離譜的是,林超賢本人也是如此,因為他堅持所有水下拍攝都由自己掌鏡,所以他同樣需要了解當潛水裝備進水后,進行什么操作可以讓水再排出來這些潛水要領。
更恐怖的是,導演要求深潛訓練員隨時拔掉演員的氧氣罩或其它深潛裝備,來體驗變數極大的高危深海特種作戰,演員從一開始的無法理解,到后來逐漸習慣了這種瘋狂。而當演員們完成一個鏡頭,一般都會迅速回到水面上,但導演林超賢不是,演員在岸上經常找不到導演,因為他仍在水下研究這個鏡頭是否合格,是否要做出新的調整。
這只是演員看到的一面,在表演與拍攝之外,林超賢還有更多需要決定的方案,包括場景的搭建,在軍事寫實性上的實現程度到底需要多高,比方說,劇組1:1打造了四艘潛艇,其總長度可達231米,以真實的潛艇硬件再進行藝術性二創。按張涵予的描述,小到螺絲釘,大到儀表盤、按鍵,全部以假亂真,而這些“假”與“真”,都需要經過林超賢本人的監督與拍板,可見在這個領域里,導演做了多大的儲備量。
當然了,這也絕非憑空想象,劇組請來多位權威專家共同擔任操作顧問,諸多軍事專家陪同劇組搞了一個叫“蛟龍行動”的科研項目。按李晨的話來說,這根本不是在拍一個兵種,這完全是在拍一個軍事體系。
林超賢這種精神狀態,對整個劇組產生一股強大的凝聚力,“我好像死了一次”“我的臉被燒到了”“簡直是變態”是全體演員在片場經常說的話,當他們從導演的監視器看到剛才那個鏡頭的精度后,怨言轉瞬即逝。
熱愛電影需要玩命嗎?從道德上肯定是不需要的,但以突破藝術結界為目標的話,它一定是最令人折服的路徑。
《蛟龍行動》開拓重工業制作具備重大意義,中國電影這樣的探索在未來可能會隨著環境的收窄而越發稀缺,但如果《蛟龍行動》在一種“市場歧視”中受阻,在“輿論偏見”中沉默,今后重工業之路將會舉步維艱。
不妨先把《蛟龍行動》放回深海,盼中國軍事大片早日凱旋歸來。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