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臨近春節,我在抖音等平臺上刷到,深圳地鐵的部分站點在屏蔽門外面貼了非常有地方特色的“白頭春聯”,討論度不低,并且清一色都是夸贊的。
(深圳地鐵的“白頭聯”,圖/第一現場、羊城派)
不過有一些解釋是有偏差的,年前咱就水一篇聊聊這種特殊的春聯。
“白頭春聯”,又稱“白頭聯”、“白額春聯”,就是在我們常見的春聯紅紙上留出一截白。
(白頭聯)
老粉應該有印象,2021年在《》一文里就有提到過,這是莆仙地區的特殊年俗之一(那篇文章當時主要是為了說游戲《江南百景圖》在春節時期設置的活動欠妥,當時這游戲還沒出岳飛的事兒,后面又補了一篇《》)。其實從福建一帶到兩廣地區,都可以看到“白頭聯”這種特殊的春聯形式,又隨移民擴散至海南,甚至是海外僑鄉。
(筆者在2024年5月去佛山拍到的“白頭聯”)
這次的熱點由于是發生在深圳,以至于很多人誤以為這是一個廣東地區的風俗。
白頭聯的來源說法有很多種,一種就是《》里提到的“抗倭說”,嘉靖四十一年底倭寇入侵福建,攻陷了興化府城(今莆田地區),城內被焚毀殆盡,百姓傷亡三萬多人。導致當年的臘月和第二年的正月,興化府都在是滿城死尸里度過的。于是形成了莆仙地區在正月初四初五重新過年的“五日歲”地方特色習俗。而由于半喪事者家里需要貼白聯,補過春節又需要貼紅聯,于是就想出了白頭春聯以表達懷念之情。
還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抗清說”。明末清初莆田人朱繼祚等聯合鄭成功抗清失敗,清廷濫殺百姓導致辦喪事、貼白聯的家庭甚多。清廷為了粉飾太平要求各戶人家都必須貼紅色春聯,于是就用這種留一小段白紙的方式以示抗議。
可能這兩種說法都有很強的莆仙地域色彩,而深圳地鐵白頭聯相關內容下則是另一種“抗日說”。粵軍十九路軍參加1932年淞滬抗日戰役,為了紀念犧牲戰士“廣東人民便在春聯上留下一寸白綾”。
(微博截圖)
不過“抗日說”的時代太近了,不會是“白頭聯”的起源。如果能改成,廣東地區在吸收莆仙等地移民后,借用這種特殊年俗來紀念粵軍,從而使白頭聯的使用群體和流傳地域擴大,會更符合邏輯。但這種“抗日說”,我沒有找到更早的資料支持,似乎是這次深圳地鐵使用白頭聯后忽然冒出來又廣為流傳的。
在一些與十九路軍相關的介紹和紀念活動里,也都沒有出現與白頭聯相關的內容,這也佐證了在此之前沒有將"白頭聯"與十九路軍聯系在一起。
(圖/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管理中心)
“抗倭說”的可信度也遭受質疑,鄭龍騰的文章從流傳范圍與時間、地方志記載以及變異前的相關習俗等方面論證“莆仙地區白額春聯的緣起與抗倭事件無關”,認為“其緣起乃是清初民眾自發為覆滅的大明帝國守制”。
鄭龍騰主張“抗清說”,但他文章里提到的抗清說與莆仙地區又有區別,而是各地有各地符合自己歷史過往的一套“抗清說”,如“在中山、佛山及周邊地區,人們認為與清初的遷海令有關”。
原籍福建福清的印尼歸僑俞云波的回憶里,他父親為他解釋的也是“抗清說”,但具體的故事又有了一些變化。說的是“隆武帝”抗清兵敗被俘,被押解到福州殉難,時間恰好遇上過年,當地百姓相約在春聯上“留白”寄托哀思。
另外還有一種不那么沉重的說法,就是取“白頭到老”的寓意。但這種說法不太符合民俗起源并且得以廣泛流傳的原因,反而像一些飾于表面的說法被流傳下來,或者移民后代在延續民俗動作以后對緣由的二次解釋。
從資料上來看,除了廣西等地比較流行這種“白頭到老”說法以外,2020年的一則新聞里還提到濰坊市某個村里的吳姓人家都用這種白頭聯。可能由于記者不太了解閩粵桂地區有這種年俗存在,加上吳姓人家自己也說不太明白,所以當時的新聞里將起源故事安到了慈禧的頭上。
(山東省濰坊市昌邑縣的吳家辛莊村的白頭聯)
(新聞截圖)
這個新聞里提到了清宮所用春聯是白色的,但原因應該不是“宮殿的柱子都是紅色的,用白紙貼春聯便于區分”這種原因,那用金色的也比白色的強啊!而是民族的色彩偏好有差異,“滿族舊俗賤紅貴白,春聯用白,喪事用紅”。不過清代晚期的時候,許多舊俗式微,而很多都改用漢俗了(注:韓國也用白色春聯)。
(《萬國來朝圖》中的白春聯)
(故宮中的白色春聯)
但對于白頭聯的研究依然是不夠充分,比如在《乾隆帝歲朝行樂圖軸》里,明顯也出現了白頭聯,如果這種特殊的春聯形制因“抗清”而產生,就顯得有些說不過去了(除非,乾隆無知,只是一味地模仿)。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軸》局部)
不過變異的習俗一旦與身份認同相聯系,就很容易被放大和突顯,這則新聞里便提到“獨特的年俗形式讓吳家辛莊里的吳姓村民帶有一種自豪感。除了春節期間延續這種傳統,包括房屋裝飾、結婚生子等,凡是需要用到對聯的場合里,吳姓村民都會以白紙頭朝上的方式進行張貼”。
我去年在海南旅游的時候,也看到一家招牌為“閩江專賣店”的門口貼著白頭聯。它在這條街上是差異的,但這種差異會加深內心的地域認同,同時了解地方習俗的人也會因此產生一些共鳴。
(筆者在2024年4月去海口拍到的“白頭聯”)
俞云波的回憶里也提到,1945年時的春節因為日軍侵占導致當地紅紙斷貨,他的父親專門出門尋訪并“帶回了幾張產自中國帶白邊的大紅紙”,裁寫時特意將白邊留下并放在上端,并將相關的故事告訴了他。他在1952年回國時才知道這種春聯在當地的名稱。
由于印刷春聯的出現,白頭聯的存在已經被弱化或取代很多年了,這次深圳地鐵白頭聯的出現,不論傳播時所附的緣由是否真實,都會因為在如此廣泛的傳播范圍中“白頭聯”與一般春聯的差異性而被人記住、增強并存續生命力。至于節俗的內涵,從來都是一遍遍被增改的。
這次深圳地鐵白頭聯的熱點還在于,很久沒有在公共設施里看到了既有地方特色又適手寫的春聯了。用比較感性的語言來說,就是有溫度、接地氣。
用春聯做一些年味宣傳還是很常見的,常規的如辦辦春聯展、讓書法家走進社區,特殊化的希望形成宣傳效果的也有,如搞超大春聯,但都沒有深圳地鐵的傳播效果好(雖然可能也算是無心插柳)。
(搞了十季的“城門掛春聯 南京開門紅”活動)
(寧波今年也搞了類似的巨幅“羅城春聯”)
看得多了,很容易就覺得春聯能做的也不過如此,但深圳地鐵白頭聯的這波熱度又告訴了我們,即便是看似平常的春聯,也可以做出花樣文章。
廣義的春聯,有很多類別和地方特色可以挖掘,比如之前介紹過的以四言為主、也可以寫一字、二字的“揮春”,內容靈活俏皮,非常適合做成文創,見《》。
(揮春)
我在海南還看到灰塑和春聯的組合,灰塑部分又可以用來插香,非常有趣。雖然春聯不是手寫的,但這個設計讓原本臨時性的紙春聯看起來很有巧思。
(筆者在2024年4月攝于瓊海)
這幾年的網絡熱點反復在證明,一些看似十分有地域限制的習俗,反而在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上證明反而擁有超乎預期的傳播效果,盡管它們常常會呈現出片面的、變形的、爭議的一面,但對于地方來說卻都是可“撞”不可求的潑天流量。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