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言桿攝
師恩難忘:張月鋒老師的教誨與關懷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又是一年春節將至,年味漸濃,心中對親人、師友的思念也愈發深沉。于是親朋好友間互相走動、互致問候成了不可或缺的傳統。在這個充滿喜悅與祥和的時刻,我特意抽出一天下午的時間,懷著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去探望我小學時期的引路人——張月鋒老師,去聽她老人家講過去的故事。
張月鋒老師的名字在我們傅莊一帶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是那個年代最值得尊敬的人之一。在我的記憶里,張老師的形象就是一位身材精瘦的師者,頭發已經有些花白,但她那雙眼睛卻始終炯炯有神,仿佛總能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她的嚴厲并不是出于苛責或冷漠,而是源于一種深沉的關愛和責任。
張月鋒老師是我們傅莊教育界的常青樹,她的堅守和奉獻猶如大山,深深地扎根于這片土地。她不僅教書育人,還用她的愛與責任,把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培養成材。站在她的面前,我不禁回想起那些年的點點滴滴,那些關于她的故事,依然在我的心中閃閃發光,歷久彌新。
“背誦不上就不準進教室”,這是張老師對班上的要求,雖然聽起來嚴格,但其實她心里想的是,希望我們這些農村里的孩子也能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能夠感受到古典文學的魅力。
記得那時候每天早晨來到學校,大家都得先站在門口背誦昨晚布置的作業,直到一字不差地背完為止,然后才能進入教室。
如果有人背不出來,就會被罰站,像張樹偉、翟海濱他們便是常客,不過這些懲罰的背后,是張老師對他們學習上的嚴格要求和鞭策。她不僅用唐詩宋詞來鍛煉我們的記憶力和語文素養,更是希望借此培養出一批有文化底蘊的下一代人。
說起張老師,師哥崔向玉感慨道:張老師對我特別疼愛,要求也特別嚴格,我經常去她家吃飯,她也“體罰”過我,但那已經變成了我幸福的回憶!
如今的崔師哥,也是在張老師的指引下成為桃李滿園的授業解惑者,他說:任何學校任何時候都有聰明學生和“笨”學生,上小學時我就是出了名的笨學生。由于成績不好,怕挨批評,所以考試時少不了偷看同學的答案,張老師發覺后少不了批評我,并終于找我媽媽告了一次狀,結果可想而知。也正是從張老師那次“告狀之后”,我徹底改正了考試作弊的毛病,并且通過努力逐漸變成了所有老師都喜歡的學生。我不止一次說過,是張老師教會了我謀生的本領和做人的原則!
然而,在生活的另一個角落里,張月鋒老師卻展現出了另一種溫情脈脈的一面。由于那個年代農村生活條件較為艱苦,有的同學沒有作業本書寫練習,她就將其他同學用過的作業們重寫翻訂,留出反面讓同學書寫。
有的同學因為家里經濟原因吃不上午飯,甚至會餓得趴在桌子上。每當這個時候,她總是第一個發現,并毫不猶豫地把他們帶回家中,從自家的口糧中拿出食物來分給這些孩子食用,而自己一家往往因此沒有下午飯可吃。 她的女兒巧云姐當時在供銷社上班,經常晚上回來找不到吃的;有時也會忍不住抱怨,張老師也只是微微一笑,說:“孩子,少吃一頓餓不死,但學生們還在長身體,咱有多大勁就出多大力。讓學生們好好讀書,讓更多的人都能吃飽飯。”
其實她家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家庭收入微薄,就像她所言:一月二十九塊五的工資拿了十年。但她始終心系學生,舍得為我們付出一切。
她在她家的小院里種滿了蔬菜,在困難時期想方設法保證孩子們能夠吃飽肚子,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人動容。我至今仍記得,父親每次帶我去她家拜訪時,只要家里有好吃的,必定先拿給我享用,讓我大快朵頤。
在那個物資匱乏年代,能在張月鋒老師的家中吃上一個大卷子(一種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對于當時的我們來說是何等奢侈而幸福的事情!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她依舊無怨無悔的堅守著教育事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學生撐起一片藍天。
那時候張老師的日子并不好過,尤其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她時常要面對批斗。
王啟德大爺在小學任校長,我父親翟世達和張月鋒老師是所謂的“保皇派”。有時,張老師和我父親正在上課,突然就會被那些“革命”的教職工們拖到講臺上,進行所謂的批斗。他們分別被兩名“革命”的六大成員別著胳膊,頭被壓得很低,美其名曰“別燒雞”。王啟德大爺被“別著燒雞”站在中間,我父親翟世達和張老師分別站立兩旁,手里牽著一根繩索,繩子上掛著學校工會、少先隊、財務等印章。有時還要牽著他們在傅莊街里游街,那些不明事理的同學隨著他們振臂高呼:“打倒王啟德”“打到張月鋒”“打倒翟世達。”
他們雖然被迫低頭,身體緊繃,但難掩內心的委屈與憤怒。他們始終沒有失去他們的尊嚴,心中一直堅持一個信念:“我們是老師,我們的責任是教書育人。”
在那個是非不分的年代,他們遭受了無盡的屈辱和折磨,但他們卻從未放棄自己的信念和責任。她總是說:“孩子們是無辜的,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遭遇而耽誤了他們的前途。”批斗結束后,他們依然會回到教室,繼續為學生們授課。因為他們的心中始終有一個堅定的準則:不能誤人子弟。
他們這份不屈的精神,深深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和教育機會。
有時候,張老師會和我談論那些過往的歲月,她沒有怨言,只有從容的微笑。她常說:“我們受過傷,挨過餓,但我們從不遺憾,因為教育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有意義。”
張月鋒老師1952年從師范學校畢業后,便走上了教學的道路。從她開始教學的那一刻起,她便與學生們長久陪伴。在傅莊的這片土地上,有很多家庭祖孫三代都是她的學生。每當回憶起那些課堂上的場景,我的心中總是涌動著一種溫暖的情感。她是那樣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生,將所有的愛都傾注在了每一位學生的身上。
她的教室里,總是彌漫著書香和笑聲,學生們在她的教導下茁壯成長。記得有一次,她在課上耐心地給我們講解唐詩中的意境,她用那細膩的語言把詩文里的情感傳遞給了我們。她常常告訴我們:“詩文不僅是文字的堆砌,它們是思想的結晶,是人類精神的豐碑。你們要用心去感悟。”那時,我們或許并不完全明白她的用心良苦,但如今回想起來,張老師的話語依舊縈繞耳畔,成為我們一生的指引。
張月鋒老師的學生遍布社會各個角落,而她也因其深厚的師德與才情,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她從不張揚,不圖回報,只是默默地用行動教導我們做一個正直、有責任心的人。無論是教學上的嚴謹,還是生活中的寬厚,她都讓我們感受到了作為教師的崇高與偉大。
張月鋒老師已經95歲了,歲月的痕跡在她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但她那份對教育的熱愛,依舊不曾改變。每當我走進她的小屋,看到她依然精神矍鑠,仍舊關心每一個曾經的學生,我便知道,張月鋒老師的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入了這片土地,融入了每一個學子的心中。
今年的春節,我再次走進張老師家,坐在她那簡單而溫馨的屋子里,聽她講述那些舊時光的故事。她依舊會為我倒上一杯溫水,依舊會微笑著詢問我的生活和工作,依舊關心著我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每一次和她相對,我都深刻感受到她那份歲月里積淀下來的溫暖與力量。
張月鋒老師的人生,正如那句古詩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她的堅守,她的奉獻,她的教育情懷,早已超越了歲月的長度,成為我們一生的燈塔。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帶著她給予的智慧和力量,走好自己的路。無論身處何方,我都會牢記那句她曾經對我說過的話:“你們不僅是自己的希望,更是社會的希望。”
歲月如歌,師恩如山。張月鋒老師,您是我們永遠的榜樣,您那溫暖的笑容和高尚的師德,將永遠鐫刻在我們心中,成為我們不變的精神財富心。
祝愿張老師健康長壽!祝愿天下的老師們桃李之花盛開于大江南北,讓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個角落!
2025年1月27日
請轉給每一位同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