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迄今為止流傳歷史最久、流傳地域最廣、過節人數最多的中國節日,在中國已經走過了三千多年的歷程。
2025年蛇年,將迎來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對于即將來到的第一個“非遺版”春節,通州區的非遺技藝傳承人、民俗表演演員們早早就開練了,有的已經在紅火的運河大集上小試牛刀,反饋火熱,有的將在春節期間帶來數場演出,讓群眾大飽眼福,為蛇年春節帶來更濃郁的年味兒。
漷縣:兩種“龍燈會”都值得一看
張莊村運河龍燈會
以舞龍方式進行祭祀和慶典的歷史,至今已有2200年。今年春節期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漷縣張莊村運河龍燈會除了在村里演出外,還將走進北京城市圖書館、三廟一塔景區、漕運碼頭等地,讓更多市民一飽運河龍燈的風采。
隨著鑼鼓聲激昂開場,一條身披藍皮金甲的巨龍騰空而起,在引龍珠的引領下,穿龍身、躍龍尾。“我們圍繞二龍戲珠主題走形,每個招式后都要走一次固定隊形,然后再變換一套動作,每套動作都要往返兩個方向,這樣也是為了方便不同方向的觀眾都能看到。”謝兆亮是通州運河龍燈傳承人、龍燈會會長。他介紹,張莊龍燈的表演形式多樣,主要的伴奏樂器就有大鼓、鈸、鐃、镲和篩(吊篩)數種。早年間舞龍套路有30多種,現在整理保存下來的將近一半,亮點的動任何包括二龍出水、龍劈叉、鉆龍架、雙龍絞、龍打挺等。
和其他地方相比,張莊龍燈融會了南北龍燈的特點,形成其獨特的風格。“運河龍方頭大口,鹿角長須,豬鼻圓眼,全身由七節組成,分為龍頭一節,龍身五節,龍尾一節,全長18米,龍外皮由藍布縫制,外帶龍鱗鑲金邊,龍尾酷似金魚尾。”至于為什么選擇藍色,謝兆亮說,藍色象征河水,更具有運河文化特色,而藍色雙龍在北京歷史上非常罕見,也被譽為“運河龍”。
張莊村運河龍燈會距今已有190多年歷史,逢年節都要“起會”,也叫“走會”,以祈福迎祥。謝兆亮說,“過去每逢年節或遇災害,人們都要舞動龍燈,祈福迎祥,盼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如遇旱澇、災年,也要舞龍災除害,祈求上蒼賜福百姓。”而今的運河龍燈表演,主要以群眾娛樂健身、傳承文化為主,成為營造喜慶氣氛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
2005年,張莊運河龍燈被列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式命名為“通州運河龍燈會”。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莊村的藍色雙龍曾去過很多地方,就在最近,藝人們還參加了多場喜迎冬奧主題展演活動。
今年春節期間,龍燈會行程滿滿。初一上午8點,龍燈會將在張莊村內串街演出,初一下午3點走進三廟一塔景區;初四下午3點,在漕運碼頭演出;初五走進北京城市圖書館,上午十點半、下午3點分別各演一場;初六下午3點走進柳蔭碼頭。
馬頭村潞燈會
滔滔運河水,千年古鎮情。漷縣作為一個有著2000年歷史的古鎮,傳承悠久、底蘊深厚,素有“一京二衛三碼頭、中間漷縣一個城”的美譽。這里聞名的非遺項目除了張莊運河龍燈會這條“藍龍”之外,還有另外一條“龍”——馬頭村的潞燈會。
鑼鼓聲響起,兩條20多米長的“巨龍”騰空起舞,“從服裝到妝容,再到動作與吆喝,一整套下來都是有講究的。”71歲的張守權是馬頭村運河潞燈會的老藝人,從小就跟著長輩們一起學習舞龍的動作要領。每逢春節、元宵節,都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鑼鼓響起來,大龍舞起來,小車‘開’起來,才有過節的氣氛。”
藍色的“運河龍”來自張莊村的龍燈會,金色雙龍來自馬頭村的潞燈會,兩種不同的“龍”,各有各的特色與傳承,成為漷縣鎮春節期間最具有民俗表演的保留節目之一。
在馬頭村潞燈會的龍車會上,雙龍離地一尺左右盤旋,時急時緩,“雙龍翻身”,龍頭高昂似沖天騰飛狀,再疾速俯沖,繼續首尾相接,呈圓形拖地盤旋,圍觀的村民熱情高呼:“龍繞沙灘嘍!”這種吆喝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張守權解釋,馬頭村地處大運河畔,過去沙灘河坡土地貧瘠,降雨時水存不住,“龍繞沙灘”表達了那時村民祈望龍降甘露、沙灘地也能大豐收的夢想。
潞燈會還有一個獨特形式,就是花車與舞龍的相遇與結合。70多歲的李宗義是馬頭村“小車會”團體里最年長的團員。他介紹,歷史上馬頭村運河潞燈會的小車會和舞龍是分開表演的,“過去龍就是龍,車就是車,龍和車編排到一起之后變成了‘龍車’,后來又更名為運河潞燈會,距今也有百年歷史了。”
因為久負盛名,今年春節期間,馬頭村潞燈會接下了大大小小近十場演出,想看“金龍騰空”的市民,您一定收藏好演出時間和地點:
1月29日(初一)15:00-15:30,森林公園柳蔭碼頭;
2月2日(初五),15:00-15:30,三廟一塔景區;
1月29日(初一)、2月2日(初五)、2月12日(十五),19:30-20:30,均在馬頭村廣場演出。
永樂店:聽評劇 看民俗表演合集
百年評劇傳經典
大幕拉開,過門響起,板胡司鼓清亮高昂,扮上行頭的演員站上舞臺,淺吟低唱,獨具風韻。進入臘月以來,永樂店鎮綜合文化中心劇場里接連唱了兩場,大務村百年評劇團開嗓,演出了《打金枝》、《秦香蓮選場:大堂見皇姑、見國太》等經典名段,讓從小就愛聽評劇的村民過了戲癮,方寸舞臺間,帶來了一場場視聽盛宴。
據《志正永樂》記載,大務評劇團成立于清朝末年。村里老人說,評劇團的前身是河北梆子團,1925年改成小車會,1937年又改為評劇團。抗日戰爭勝利后,在村內老一輩藝人的主持下成立了大務劇團,邢鳳會成了第一任團長。粗粗一算,評劇在村里已經唱響百年。現在,劇團里生、旦、凈、丑行當齊全,演員唱念做打樣樣在行,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角兒”。
評劇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廣泛流傳于我國北方,以善于表現人民生活為觀眾喜聞樂見。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劇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晰,唱詞淺顯易懂,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劇本涵蓋歷史傳說、古代文學和現實主義題材,《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代表劇目膾炙人口。
“以前我們把這種表演叫蹦蹦戲,唱腔結合了梆子腔和大口落子的元素,形成獨特風格。演出劇目主要有《老劉公》《少劉公》《大十萬金》《砸經堂》等,都是當時必不可少的娛樂節目,受到群眾喜愛。”村委會工作人員陸海燕介紹,目前,大務評劇團可演出《起解》《打金枝》《乾坤帶》《楊八姐游春》《秦香蓮》等60多個評劇傳統劇目。在演出歷史戲、古裝戲的同時,評劇團隊還編排了《農民淚》等現代戲。
春節期間,大務評劇團將在村劇場內演出四場,時間分別為初五、六、七、九,下午兩點開始。1月27日(臘月二十八),評劇團還將在鎮綜合文化中心內開唱年前最后一場,市民可就近選擇觀看地點。
民俗表演大合集
一場演出只能看一個民俗表演項目?永樂店鎮偏不!進入臘月以來,永樂店鎮舉辦了多場民俗活動展演,場場人氣爆棚,不論是趕大集、還是特意跑來看演出的市民,都大飽眼福,提前感受到了濃濃年味兒。
永樂廣場上,孔莊村小車會秧歌隊的表演活力登場,演員們用幽默詼諧的方式,演繹著民間生活百態;后馬坊村的武蹺會剛健有力,舞者們在高蹺上完成一系列驚險刺激動作,力量與技巧完美融合;小安村絢麗秧歌隊的大秧歌表演活力四射,舞者們鮮艷的服飾、輕盈矯健的步伐,瞬間點燃了“年”的氛圍;威風凜凜的“巨龍”在永二村龍飛鳳舞隊的隊員手中仿若有了生命,蜿蜒盤旋、氣勢磅礴。
大集上,永樂店鎮小甸屯村太平車會表演隊的隊員們盛裝出場。女角們身著艷麗服裝,揮動扇子,伴隨著歡快的鑼鼓節奏,舞姿輕盈而優雅;男角們則顯得氣宇不凡,風度翩翩,表情詼諧風趣;“坐車娘娘”儀態端莊,神情自若;“推車老漢”步伐穩健,胡須飄逸;媒婆、傻二柱等角色憨態可掬,引人發笑……演員們的精湛演出吸引了眾多趕集群眾目光,大家忍不住停下來觀看,挪不動步。
太平車會,又稱小車會,是一項傳統的民間藝術,起源于清代,其角色裝扮夸張而鮮艷,表演內容生動有趣。在20世紀初,老北京每年都有四次廟會,小車會是重要的表演項目。作為通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小車會不僅是家門口的民間藝術瑰寶,還曾參與奧運圣火傳遞、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等重要活動,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與認可。
張家灣:散“燈花”
元宵節散“燈花”起源于漢朝,相傳隋朝時就有了元宵節自發散“燈花”這個傳統習俗。民間認為有星宿值年,初八群星聚會拜星君。晚上點燈、上供、散花燈。
今年元宵節期間,張家灣鎮前街村將舉辦散燈花活動,這也是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延壽圣會”的重要表演內容之一。“一般天黑了開始散燈花,表演隊員沿著村內的主干道,邊奏樂配合,邊在沿途散燈花,為村民們祈福,活動預計元宵節晚上6點開始。”駐村第一書記孟福祥介紹,目前項目傳承人為村民王連濤,表演隊員共17人。2024年,延壽圣會對室內場地活動布景進行了翻新設置,團隊新加入3名年輕成員。
“延壽圣會”的表演形式以吹、打、念為主,表演樂器主要分為“吹家”與“打家”兩大類。吹家以管子作為主奏樂器,以高亢激昂的聲音引領旋律,輔以笙、笛等伴奏樂器,共同營造豐富的音樂層次。“打家”則由鼓、镲、鐃、鈸等打擊樂器組成。目前,延壽圣會擁有75組大小不同的樂譜,每組樂譜細分為兩個不同的調式,豐富音樂的表現力和多樣性。其中,《雁過南樓》《三皈贊》和《鵝浪子》等經典作品尤為典型。
服務信息
春節期間這些非遺民俗表演您別錯過
元宵節主題民俗活動
地點:梨園鎮綜合文化中心
時間:2月11日9時
特色介紹:手工制作燈籠,猜燈謎,制作元宵(限本鎮居民參加)
渠頭村第二屆民俗文化大集
時間:1月29日——2月4日(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七)9時——17時
地點:渠頭全福公社(于家務回族鄉渠頭村中心廣場)
特色介紹:此次活動集合了各種好吃的特色美食,大油邊紅柳純羊肉大串、小吊梨湯、炒燜子、老北京鹵煮等特色美食,現場設置了彩虹滑道、穿梭小火車、打槍飛鏢等兒童游樂項目,增加了沙灘摩托有獎比賽,雜技、國家非遺安頭屯中幡、舞獅等各類絕活將輪番上演。
“幸福雋永 樂享新篇”
民俗文化活動
時間:2月12日14時
地點:永樂店鎮永樂廣場
特色介紹:舞龍、秧歌、舞蹈、空竹、小車會、武蹺會等民俗展演
大年三十小車會表演
時間:1月28日14時——16時30分(暫定)
地點:張家灣鎮上店村
特色介紹:舞龍、舞獅、高蹺、小車會等。1月27日17時30分 ——20時,村內還有一場露天村晚,在上店村集市附近舉辦。
民俗表演匯演
時間:2月12日
地點:張家灣鎮前街村(村西小廣場)
特色:小車會、腰鼓、舞龍、秧歌等民俗表演。
舞龍表演、猜燈謎
時間:2月12日14時
地點:張家灣鎮上馬頭村黨群服務站
特色介紹:上碼頭舞龍隊是在村委會的協助下,由村民自發組成的一支特色民俗文化隊伍,代表作品為《中國龍》,榮獲張家灣鎮“民間瑰寶 美麗張家灣”傳統花會大賽三等獎。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記者:田兆玉
攝影: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常鳴 部分圖片為資料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