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埠村,是奉化區莼湖街道下轄村,位于象山港北岸,原名降渚,相傳有泊船的埠頭,后改稱吳家埠。《寶慶四明志·奉化縣紀異》:“降渚:(原注,降下之降)昔有星隕于海濱,化為石,其形園而光潔,轉徙不常,故名其地曰降渚”。所指“星”即是隕石。
吳家埠村,1957年建明山農業社,1961年分為吳一、吳二、吳三3個大隊,1966年合并為1個大隊,以村名命名為吳家埠大隊,1983年改吳家埠村。
吳氏宗祠,吳家埠村民主吳姓,在宋、元間降渚吳氏發族始祖公治府君(諱焌)從新昌疊石遷此。吳氏始祖定居之后,生了七個兒子,第二代時便分立五房(后宅、大房、路下、涼屋、堂樓)直延至今。
吳氏宗祠門聯:“發祥源泰伯、世胄屬延陵”,橫批“延陵世胄”。
吳家埠老街
吳家埠老街
吳家埠老街
太極房,坐西北朝東南,由西洋門樓(頭門)二門、正房、廂房和東北側偏房組成。建于民國時期,為奉化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址曾開過太極藥店,故房號為太極,日據時期為駐莼湖日軍司令部,后又駐過和平軍,解放后做過糧食倉庫。太極房主人吳瑞庚,號子培,曾任白橋分關關長,浙江鄞奉煙酒牌照稅稽微分局局長。
正房與偏房之間的小門
東北側偏房
該宅門上有“聊可棲”三字門額,因此,稱其為“聊可棲”民居。該宅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前進正房、廂房和后進偏房組成。
前進正房大門朝東北,門上有三字門額:“聊可棲”。“聊可棲”出自宋代馮坦的《擬陶》?。全詩為:“茅檐人幽徑,風雨聊可棲。喜無車馬喧,而有耒耜隨。”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寧靜而恬淡的田園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環境的喜愛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
前進正房與廂房
后進偏房
精美的木雕
“聊可棲”民居前圍墻的“拐彎抹角”,走了這么多古村落,這個拐彎抹角是我見過的最大一個(拐彎抹角,上不讓天,下不讓地,中間讓的是一份和氣)。
藝房民居,由門樓、正房和廂房組成。正房和廂房都是“觀音兜”山墻。
藝房民居正門
據熱心的女主人介紹:此房大概建于九十年前。
藝房民居保存較好,院子里也打掃得很干凈。
前大房民居,祖堂(外堂前):世睦堂。
廂房
后宅古民居,坐西北朝東南,由頭門、二門、正房和廂房組成。頭門門樓上有四字門額:“人杰地靈”。
正房和廂房
村中古民居,坐西朝東,由門樓、正房和廂房組成。
門樓朝北,馬頭山墻。
古民居門樓
后畈古民居門樓
老黃源順民居,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前后兩進組成。
門樓門額為:善居室(善于治理家政,善于居家過日子。)《論語》子路篇·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
老黃源順民居
下范家古民居,門額:“九如”。出自《詩經·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花車門9號古民居,門額:“吾亦愛”。
堂樓古民居
路下古民居,門樓門額:“寒暑居”。
下車門古民居,由正房和廂房組成。
下車門古民居
下新屋古民居
外新屋古民居
據村民介紹,這座涼亭叫“上柏寺涼亭”,左側原為“上柏寺”舊址。
這里原來是下柏寺,現為莼湖中心小學,圍墻外側還有一通捐助碑,此碑是在建學校時挖掘出來的。
這捐助碑上只有名字,沒有捐助內容和時間,捐助碑應該不止一通。
降渚廟,奉化區文物保護點。始建于清嘉慶初年,據光緒《奉化縣志》:“降渚廟,縣東南五十五里降渚溪西,祀陳斌、樓茂郟、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修。
降渚廟,坐北朝南,前后兩進,左右廂房,大殿七開間,單檐歇山頂。前進山門、戲臺、東廂房為1999年重建。
戲臺
戲臺藻井
降渚廟前古樹
莼湖體育館
參考資料:《寧波市奉化地名志》、《村中宣傳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