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鐘聲即將敲響,現全國各地的人民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又充滿喜悅的氛圍之中。過年發壓歲錢可是重頭戲,想必大家也都在準備新年的紅包吧?
我們今年回老家過年,在回去之前,便早早去銀行兌了厚厚的一沓新錢。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發紅包不僅僅是一種習俗的傳承,更是一份情感的傳遞。但每年發紅包開支可不小,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也不容小覷。
紅包又名“利是”,其本身蘊含吉祥如意、好運連連的美好寓意,是一種美好的祝愿,所以更注重的應該是心意,而金額的多少。
但有些地方,是真的將壓歲錢當“紅包”,數額年年攀升,動輒幾千甚至上萬!這對于普通家庭來說,絕對是一筆非常大的開支。
比如,我們部門有位同事說,他作為五個孩子的舅舅和小叔,每年都要準備兩萬塊的紅包,足足是自己三個個月的工資。不得不說,當他侄子外甥,真的豪橫!
兩廣地區紅包文化:全國紅包大戰的中的一股清流
對于每年發壓歲錢,或許只有廣東廣西人表示沒壓力。因為他們發的紅包數額都不大,一般是5塊10塊20塊,而且還見者有份,既占不了便宜也吃不了虧。
即便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也很少會打破這一“潛規則”。這樣的做法不僅大人沒壓力,小孩收紅包,也能更純粹地感受節日的喜悅與長輩的關愛,而非被金錢的多少所困擾。
孩子們沒什么金錢的概念,大額紅包對他們來說,或許是一種負擔。容易弄丟或亂花,小額紅包反而更能培養他們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在全國的 “紅包大戰”中,廣東廣西地區的習俗就像一股清流,他們以一種更為輕松、經濟的方式詮釋了紅包的真正含義。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廣西人,定居生活在廣東十多年,我發現兩廣人發紅包的習慣,除了面額不大以外,還有不少相似之處:
除了春節,兩廣人在結婚、搬新家、生日等各種喜慶的場合,主人家都會向到場的親友派發紅包,以示感謝和祝福。
在發紅包的金額上,兩廣人也頗為講究,尤其偏愛帶有6、8等數字的金額。“6”在白話中與“祿”諧音,代表著升官發財;“8”則與“發”諧音,寓意發財致富。
發紅包的對象,通常是晚輩、下屬、朋友家的孩子以及尚未結婚的年輕人等,既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也體現了社會對于年輕人的鼓勵與支持。
可見,廣東廣西兩地的紅包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為健康、和諧的節日慶祝方式。其實紅包真正意義在于傳遞祝福、表達心意,而非進行物質上的攀比與炫耀。
在如今這個充滿商業氣息與物質誘惑的時代,兩廣人民的紅包習俗,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范例,讓大家以一種更純粹、真摯的方式去慶祝節日、享受生活。
或許,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一種回歸本真、注重情感的節日文化,讓每一個人都能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感受到來自家人、朋友以及社會的關愛與溫暖。
這么看來,兩廣人民發紅包的做法,真的非常值得全國推廣,大家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