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近期竟然提出了撤銷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的提案,這一舉措無疑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擔憂。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份提案是由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議員共同提出的。
一般來說兩黨議員之間關系如同水火,你同意的我不同意,我不同意的你偏同意。然而,在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問題上意見難得一致,這清晰地表明無論美國是由哪個黨派執政,其對中國的關稅政策始終呈現出不友好的態勢。
從這份提案的內容來看,美國計劃對中國進口的非戰略商品征收最低 35%的關稅,而對于戰略物資更是要征收高達 100%的關稅。究竟如何準確劃分戰略商品和非戰略商品呢?
在我看來,像光伏、芯片、新能源汽車這類蘊含較高技術含量的商品無疑屬于戰略商品。以芯片為例,其研發和制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尖端技術,對于國家的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傳統的出口商品,如毛巾、服飾、箱包等日用品則屬于非戰略商品。
如果這份提案最終得以通過,那么出口至美國的商品關稅稅率確實會有所提高,然而其影響或許并沒有人們最初想象得那么巨大。
特朗普當選總統前反復強調一旦成功當選要對輸入自中國的商品征收60%至100%的關稅,聽上去非常唬人。如果最終只征收35%,那么情況要樂觀得多。
事實上,芯片、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等商品,美國早就已經開始征收高額關稅了,有的甚至在100%以上。這意味著對于這些商品來說,再加征關稅的意義可能并不大,關鍵的焦點在于那些非戰略商品上。
回顧歷史,在 2018 年之前,中美之間保持正常貿易關系,中國是美國最大的進口國,那時商品的平均關稅稅率僅為 3.1%。之后,特朗普在第一次擔任美國總統時發動貿易戰,到2020年卸任時的平均關稅稅率已經升至19.3%。
換句話說,即便沒有這份新的法案,中國實際上也很難再與美國保持真正意義上的正常貿易關系了。
從稅率的變化幅度來看,從19.3%提高至35%,差不多提高了16個百分點,這與 2018 年后的稅率提高幅度大致相當。
盡管如此,由于中國商品本身具有較低的成本優勢,再加上可以通過本幣貶值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一部分關稅提高帶來的影響,增加16%的關稅可能不會抹去中國商品的性價比優勢。此外,2018年之間中國的全球貿易份額不僅沒有因美國提高關稅而下降,反而有所增長,剛剛過去的2024年更是首次達到25萬億元以上的出口額。
因此,倘若真把關稅加到35%,或許情況也并非如人們所擔憂的那般糟糕,從某種程度來說甚至可能是一種利好,畢竟低于預期中的60%至100%。
至于兩黨議員提出的法案里為什么將針對非戰略商品稅率設定為35%,非60%,恐怕是美國沒有這么做一刀切的底氣。
從美國社會的現實狀況來分析,該國現在最害怕的就是通脹反彈。就拿去年12月的CPI數據來說,2.9%的同比增幅距離2%的長期目標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要想讓物價趨于平穩,美國還需要不斷壓制物價的上漲,倘若大幅提高中國商品的關稅會導致物價,尤其是那些與老百姓日常生活高度相關的日用品的價格上漲,那么CPI很可能再次爆表。屆時美國人的日子必將變得更加艱難,美聯儲的降息也沒了指望。
在這樣的復雜局勢下,我們需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關鍵因素,以此作為有力的談判籌碼,迫使美國重新回到談判桌前,以更加謹慎和理性的態度對待對華貿易問題。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