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完成股權變更以來,摩根基金積極求變,無論是發力ETF、重整權益團隊,還是深化與摩根集團的融合,公司希望提振業績、重回行業前列的決心清晰可見。不過在群雄環伺的基金江湖,規模和業績才是衡量成功與否的關鍵標準。對此,摩根基金顯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從合資到獨資,摩根基金業績待考
吳楠
年末年初,基金行業人事變動較為頻繁。
2025年1月17日,摩根基金發布了一系列基金經理變更公告。根據公告內容,基金經理陳圓明因個人原因卸任在管的7只基金產品,且無轉任該公司其他工作崗位的說明。
這一變動引發了市場關注,也讓外界再次聚焦摩根基金近一年頻繁的人事調整——自2024年初以來,已有五位基金經理相繼離任;與此同時,公司高管也經歷多次更迭:2024年4月30日,總經理王鴻嬪離任,督察長徐菲菲于5月16日離任,副總經理何曉春則于11月21日因個人原因離任。
頻繁的人事變動背后,或與摩根基金的股權調整有關。2023年,公司完成控股股東變更,從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正式轉型為全外資控股。
作為一家成立二十年的老牌基金管理公司,摩根基金與國內眾多同行一樣,在市場中歷經沉浮。2007年其管理規模曾躋身國內基金行業前十,但近年來發展卻不盡如人意。根據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在行業內的排名已經下滑至第41位,旗下管理的基金規模僅為1635.76億元,與十年前相比,發展近乎停滯。
隨著外方股東的全面接手,摩根基金迎來了全新的起點。然而,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頭部機構加速擴張的當下,失去了本土股東支持的摩根基金,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
上投摩根“脫胎換骨”
2023年4月11日,上投摩根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法定名稱從“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投摩根基金)變更為“摩根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摩根基金)。
此前,摩根資產管理已于2023年1月獲得中國證監會批準,順利完成對上投摩根基金100%股權的收購。
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場謀劃已久的交易。
根據公開信息,上投摩根成立于2004年5月12日,由上海國際信托(持股比例67%)和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英國)有限公司(后更名為“摩根資產管理”,持股比例33%)共同組建。
2005年9月,摩根資產管理從中方股東手中收購了上投摩根16%的股份,達到當時政策所規定的外方持股基金公司最高49%的上限規定。而上海國際信托的持股比例則相應調整為51%,繼續擔任公司的控股股東。
作為合資基金公司,上投摩根天然享有雙方股東的獨特優勢。中方股東上海國際信托背靠浦發銀行,擁有廣泛的網絡布局和客戶資源,能協助上投摩根搭建銷售渠道、拓展客戶群體,為公司的產品推廣和銷售奠定基礎;而外方股東摩根資產管理隸屬摩根大通集團,具備先進的投資管理理念、技術和豐富的全球市場經驗,為上投摩根基金建立了規范的投資管理流程和風險控制體系。
憑借著中方股東的本土資源與外方股東的投研經驗,上投摩根在成立初期便迅速嶄露頭角。特別是在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公司旗下的多只基金業績表現搶眼,資產規模從年初的286億元快速增長到年末的969億元,行業排名也從二十名開外躍升至前十,成為當時市場上的明星基金公司之一。
然而,上投摩根的高光時刻并沒有維持太久。2007年,公司被曝出旗下基金經理唐建涉嫌“老鼠倉”交易,同年公司投資總監兼靈魂人物呂俊轉投私募,緊接著,研究總監、銷售總監、產品總監等高層人員相繼離職,公司原創業團隊分崩離析。隨后的幾年里,由于核心人才流失、投資業績下滑等原因,上投摩根的市場地位逐漸削弱。
據當時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的說法,上投摩根由盛轉衰的諸多變化背后,實際上是外方股東和中方股東之間對于上投摩根實際控制權的爭奪。據悉,外方股東一直期望掌控公司包括投研、市場、銷售等所有核心業務部門的話語權,但受限于外資持股比例的政策規定,多年來雙方只能通過管理層的人事安排進行博弈。
轉機出現在2018年,證監會宣布將公募基金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從49%放寬至51%。次年8月,摩根資產管理抓住機遇,成功競拍上海國際信托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2%股權,一舉成為上投摩根基金的第一大股東。
2020年4月1日,中國正式取消對公募基金公司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次日,摩根資產管理隨即宣布與上海國際信托達成商業共識,計劃收購上投摩根股權至100%。
2023年1月,證監會核準摩根資產管理成為上投摩根的主要股東,核準摩根大通成為上投摩根的實際控制人;3月,上投摩根基金完成股權變更登記,4月,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將72.41億元轉讓款劃轉至上海信托收款專用賬戶。至此,摩根資管終于一償夙愿,將上投摩根完全收入囊中。
管理層“換血”
雖然從控股比例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方股東占據著摩根基金的控制權,但在實際經營方面,更多是由外方主導,這一點從高層人事的任命安排上可見一斑。
在公司的核心管理層中,摩根基金歷屆總經理均來自外方股東。其中,首任總經理王鴻嬪,曾任臺灣摩根富林明證券投資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臺灣摩根富林明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被譽為臺灣地區“基金奇才”與“營銷女王”。
2004年,王鴻嬪參與組建了摩根基金,并出任總經理一職。她將在臺灣地區積累的營銷經驗帶到了新公司,創新性推出了“致富100”等投資者教育活動,通過舉辦講座、研討會等形式,向投資者普及基金知識、傳授理財技巧。這一創舉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摩根基金的客戶增長和品牌建設,也為整個基金市場開創了全新的營銷模式。
王鴻嬪對摩根基金早期風格的形成和企業文化的塑造功不可沒,但她在管理過程中因“風格強悍”,與內部團隊時有分歧,尤其是2007年呂俊自爆“是被王鴻嬪逼走”一事,讓其飽受爭議。此后,有關她離職的猜測不絕于耳,直至2009年11月,高管任期屆滿,王鴻嬪以家庭緣由請辭,結束了她在摩根基金5年的總經理任期。
后續的繼任者也都曾在摩根資管擔以重任。例如2010年接棒總經理的章碩麟,曾歷任臺灣區摩根富林明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業務部總經理、董事長等職務;2019年,章碩麟退休離任,王大智接棒,后者于2005年就已加入摩根,曾任摩根資產管理香港及中國基金業務總監,以及摩根投信董事長暨摩根資產管理集團臺灣區負責人。
2023年6月,王大智轉任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機構業務主管,王瓊慧出任新一任總經理兼法定代表人。根據公開信息,王瓊慧此前擔任過摩根資產管理中國區總裁、中國機構業務主管,以及摩根資產管理(中國)有限公司(WFOE)總經理和法人代表等關鍵職位。
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首席執行官Dan Watkins對王瓊慧評價極高,“作為摩根資產管理中國首席執行官,王瓊慧女士擁有長期而杰出的過往業績,包括負責管理公司在中國內地的所有業務活動,以及與各方建立良好及緊密關系。”他認為王瓊慧是“領導我們中國團隊的理想人選”。
在董事長任命方面,摩根基金的歷任董事長大多由中方股東委派。像陳開元、陳兵都來自上海國際信托管理層,穆矢則曾在浦發銀行擔任副行長。
2023年4月26日,隨著公司股權結構的調整完成,摩根基金迎來了新一輪掌門人更替——Daniel Watkins(中文名:吳擎天),這位曾負責摩根資產管理歐洲業務的資深高管,接替陳兵成為新一任董事長。
此次任命,是摩根基金自成立以來首次任用外方董事長,標志著公司正式邁入全外資控股下的全新管理時代。
轉型后業績待考
除了給管理層“換血”之外,外商獨資后的摩根基金在發展戰略和業務布局上也做出了一系列調整。
在戰略布局方面,公司致力于將自身業務與摩根大通全球運營平臺深度融合,利用集團的全球化網絡拓寬投研視野,同時堅持本土化運營,力求探索并構建一套既符合國際標準又適應中國市場特性的“摩根新模式”。
在產品端,摩根基金融合了國際視野與本土經驗,專注于“權益類、固定收益、ETF指數基金、全球資產配置”等核心產品線的拓展與優化,尤其加大了對ETF領域的投入。
例如,2023年11月推出的“摩根標普港股通低波紅利ETF”,其首發募資達到13.63億元,吸引了近17000名有效認購者,這一成績遠超其過往ETF產品的募集規模。2024年,摩根基金進一步借鑒海外經驗,為ETF產品引入分紅制度,于3月份推出了首只設置季度強制分紅機制的ETF——摩根中證A50ETF,并隨后推出采用相同分紅機制的摩根中證A500ETF,進一步豐富了公司的ETF產品系列。
當然,對于市場和投資者而言,摩根基金自轉型以來的業績表現更值得關注。
根據天天基金網數據,2023年,摩根基金旗下產品整體虧損43.71億元,2024年上半年盈利15.74億元。與之相比,同樣是由合資轉外商獨資,且規模還不足摩根基金一半的宏利基金,在2023年虧損了32.98億元,2024年上半年則為投資者帶來了28.62億元的盈利。
從具體基金的收益情況來看,截至2025年1月23日,摩根基金旗下共有103只基金產品(僅統計初始基金),其中,成立滿三年的74只基金中,有49只基金近三年的收益率為負,占比約為66.22%;成立滿兩年的82只基金中,近兩年收益率為負的基金數量達到53只,占比約為64.63%。好在,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漸回暖,摩根基金在過去一年中的業績有所改善。數據顯示,公司旗下成立滿一年的93只基金中,僅有7只在過去一年內錄得負收益,占比約為7.53%。
深入分析發現,在摩根基金的所有產品線中,主動權益類產品虧損尤為顯著。據Wind數據統計,該公司旗下的主動權益基金共計47只,其中成立滿三年的40只基金,近三年業績全線虧損,超過六成的產品虧損幅度超過了30%,且多數在同類產品中排名靠后。
誠然,過去幾年權益市場的劇烈波動是導致基金業績承壓的重要因素。但對于主動管理的權益類產品而言,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和管理能力同樣對基金回報有著顯著的影響。
在摩根基金旗下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中,杜猛、李博、楊景喻等人經驗資深,但過去幾年同樣難逃虧損命運。
杜猛自2007年便加入摩根基金,基金經理任職年限超過13年,現任公司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目前其在管的4只基金產品近兩年、近三年收益率全線告負,其中成立于2021年的摩根遠見兩年持有期和成立于2022年的摩根沃享遠見一年持有,任職回報分別為-25.86%和-22.91%。唯一的亮點是其代表作“摩根新興動力”,自2011年成立至今任職回報超過400%,不過該基金在過去三年中也遭遇了市場重挫,最大回撤逼近50%,近三年虧損達25.91%。
杜猛歷任基金回報情況 圖源Wind
李博也是“老摩根人”,2010年11月起加入摩根基金,現任國內權益投資部價值成長組組長兼資深基金經理。目前其在管的4只基金產品近三年收益全線飄綠,業績在同類產品中均排名靠后,其中摩根核心精選A在近一年市場回暖的情況下仍錄得虧損,而三年期間的虧損接近60%。
李博歷任基金回報情況 圖源Wind
基金經理楊景喻任職時長超過9年,業績表現更為慘淡,近三年其管理的基金累計下跌超過48%,其在管的6只基金任職回報均在同類產品中排名墊底。
楊景喻歷任基金回報情況 圖源Wind
作為衡量基金公司投研能力的重要板塊,權益業務的表現關乎公司核心競爭力。新管理層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此,過去兩年摩根基金對主動權益投資團隊和投研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例如,從外部引入了多名基金經理,夯實公司的價值風格投資板塊;將投資團隊分為成長、均衡成長、均衡與價值三個小組,各小組配備代表性基金經理,并設置不同的考核維度要求;把相對于業績基準的“跟蹤誤差”納入考核,并對于不同風格的基金經理給予不同跟蹤誤差的“風險預算等等。
從過去兩年的行動來看,無論是發力ETF、重整權益團隊,還是深化與摩根集團的融合,摩根基金希望提振業績、重回行業前列的決心清晰可見。不過在群雄環伺的基金江湖,規模和業績才是衡量成功與否的關鍵標準。對此,摩根基金顯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