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權威效應”有它積極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上進的“權威效應”是值得提倡的。
例如,樹立權威人士做群眾的好榜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請權威人士擔任形象大使,負責環保、節能、關愛生命、如何急救等有意義的公益宣傳,將會在大眾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從而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然而,“權威效應”也有其消極、頹廢一面。例如,某些虛假、誤導的廣告,由于聘請了一些權威人士進行代言,造成諸多消費者受騙上當。特別是那些涉及醫藥用品與醫療服務方面的廣告,造成的危害及惡劣影響更大。要知道,從心理學層面講,對于大眾而言,權威人士代言廣告的性質屬于“證言廣告”,大家雖然沒有切身去體驗,但因為對代言者的推崇和信任,往往會對產品熱心追捧,甚至深信不疑。這也是為何人們再三強調,權威人士或名人在代言廣告方面,要強化一種責任感和守法意識。
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明白,其實“權威”也是凡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時代和自身條件的局限。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而總是跪倒在“權威”的面前,那么我們就永遠不會進步。
我們具體應該如何破除“權威效應”的消極圈套呢?
洛德·盧瑟福是英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因對元素裂變的研究獲得了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曾斷言:“由分裂原子而產生能量,是一種無意義的事情。任何企圖從原子蛻變中獲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談妄想。”但數年后,用于發電的原子能就問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經成為主要的發電新能源。在法國,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種能源的40%。
在科學大發現的時代——19世紀,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倫琴發現X射線后,有科學家曾斷言:科學的路已走到頭了,以后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盡量使實驗做得更精確一些。但不久,愛因斯坦就發現了“相對論”,為科學界打開了新視野。
與之類似,下面是一個令人深思的真實故事:
一位導師,每天晚飯后都要出去散步,在散步之前,他都要給他的一位學生留三道題,放在桌子上,等學生來解答。
這天這位學生發現老師只給他留了兩道題,他很快做完了,又在老師的書中發現了一個折著的小字條,上面寫著一道題,題目是:“如何用一支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尺子來畫一個正十七邊形?”他開始苦思冥想,到深夜的時候,終于找到了答案。于是次日來見他的導師,導師看到答案后異常地驚訝,因為那道夾在書里的題目是他打算花大力氣解決的,是當時數學界的一道難題。這位學生就是高斯。
試想,如果當時高斯知道那是一道當時數學界的難題,也許根本不會那么快找到答案。
所以,我們不要被問題嚇倒,不要懼怕權威,更不能盲目地迷信權威。我們應該學會獨立思考,用自信心作為突圍那些權威名義下的種種圈套的利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