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的三國志以其嚴謹客觀負責的態度、直觀簡潔明了的筆墨在史學界受到較高的認可。以下文字及觀點剝離通俗演義,而基于正史,盡可能合理推測而得出:劉備伐吳有其必然性,而不是單純為關羽報仇。
劉備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本身是存疑的,且自推恩令頒布數百年來,劉姓藩王后代勢力被負指數級分割,在民間缺乏威望,也無號召力,更無實權。
劉備通過討伐黃巾起義嶄露頭角,親臨第一線,基業大部分是自己身為主帥打下來的,期間也曾經歷被呂布偷襲下邳,被曹操趕往江陵的敗績,但博望坡之戰實為劉備擊敗夏侯惇,與諸葛亮無關;漢中爭奪戰在法正輔助參謀下,劉備身為主帥,取得重大戰略性的勝利。雖無法和武廟諸人相比,但在當時是一位合格的統帥。諸葛亮則是在行政后勤方面發揮才能,軍事上的成就遠非演義中被神化。
一生戎馬的劉備有實力也有信心親自伐吳,這是主觀動因。
季漢勢力在荊襄地區的失勢,并不是關羽一個將領單方面軍事行動的失誤,缺乏統治根基也是敗因。被詬病暗弱的劉表實則雄才大略,年輕時孤身入荊州,數年間統合荊襄九郡,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二十多年間,荊襄地區總體政治穩定,經濟恢復。但是劉表晚年在立嗣問題上不果決,其子劉琮葬送基業。劉備勢力在荊襄的根基,尚且不如劉表,卻多次展開消耗極大的軍事行動。
荊州的丟失,使季漢制定的從漢中和荊州兩面夾擊鉗制曹魏的戰略目標化為泡影。自知后繼者無開疆拓土之才,且自己已時日無多的劉備,必須盡快親自伐吳,以再度實現戰略目標,這是戰略目標。
劉備很有信心地認為曹魏方面不會趁機出兵漢中,而是會找機會趁火打劫孫吳,因為當時曹魏的主力:大司馬曹仁在許都,征南將軍夏侯尚在樊城,征東將軍曹休在合肥,鎮東將軍臧霸在青徐,西線只有鎮西將軍曹真駐扎庸涼防范漢中的漢軍,以宗室武將為主的曹魏軍事集團大部分主力都在東線。認為機不可失的劉備必須盡快伐吳,這是形勢基礎。
從之后的歷史發展來看,劉備夏天敗退后,曹丕九月三路伐吳,而沒有趁火打劫蜀漢本土,證明劉備伐吳的戰略大膽而正確。
夷陵之戰打了近1年,漢軍一開始一路順利推進,但是到三峽猇亭后,江面逐漸拉寬,亂石崩云,驚濤拍岸。老獅子劉備發現當年曹操的難處了,漢軍同樣不善水戰,吳軍則是久經風浪的老牌水師,于是被迫轉入陸上。由于天氣酷熱,只能去樹林深處避暑連營,且補給線太長,士氣已呈疲態。終被朱然切斷后路,被迫撤軍,被陸遜追殺,遭致慘敗。
江北黃權被迫降魏,劉備沒有為難黃權家屬,這段歷史為世人稱頌,黃權之子黃崇,與諸葛瞻同戰死綿竹,為季漢戰斗到了最后一刻。
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敗打破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季漢勢力無論是國土資源、經濟規模、戶籍人口、軍事實力、人才儲備均淪為墊底,尤其損失了大量基層中青年軍官,使得人才儲備斷層,致使日后諸葛亮北伐無人可用。伐吳實則宏觀戰略正確,戰術細節失敗。
章武三年夏,白帝城,須發皆白的老獅子劉備在憂憤遺憾中離開人世,但是他身上的品格經久而不衰,就如同陳壽三國志中對其的評價: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而不撓,終不為人下。
(央視三國劉備,孫彥軍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