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旅游業蓬勃發展,古鎮旅游一度成為熱門話題。然而,隨著人造古鎮的批量涌現,許多項目卻陷入了經營困境,甚至瀕臨破產。
張家界的大庸古城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座耗資24億元打造的古城,如今卻因巨額虧損而面臨破產重整的命運。
大庸古城的困境,不僅折射出人造古鎮的普遍問題,也引發了人們對古鎮旅游模式的深刻反思。
一、大庸古城的困境:從“頂流”到“鬼城”
大庸古城曾是張家界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張旅集團”)的重點項目,地處張家界市中心,占地18.5萬平方米,規模宏大。自2016年啟動建設以來,該項目被寄予厚望,預計每年凈利潤可達1.84億元。
然而,現實卻遠不如預期。
自2021年試運營以來,大庸古城連年虧損,三年半累計虧損達5.47億元。2024年上半年,大庸古城僅售出2300張門票,日均游客不足20人,冷清得宛如“空城”。
大庸古城的巨額虧損主要源于高額的折舊攤銷、財務費用和房地產稅等固定成本。作為一個重資產項目,其運營成本居高不下,而客流量卻遠未達到預期。更諷刺的是,古城的主要收入來源竟是停車場,游客寧愿停車也不愿進入古城游覽。2024年9月,大庸古城所屬公司因無法維持運營,率先進入重整程序,若重整失敗,這座耗資巨大的古城將宣告破產。
二、人造古鎮的批量倒閉:全國現象的縮影
大庸古城的困境并非個例。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的人造古鎮、古城項目紛紛陷入困境。2018年,國家發改委對全國特色小鎮進行測評,419個“問題小鎮”被淘汰整改,其中許多是以仿古為特色的小鎮。天眼查數據顯示,全國范圍內已有近1500家古城、古鎮的旅游開發公司注銷或跑路。
一些真古城、真古鎮因開發商注銷而被迫擱置。例如,河北遂城鎮保留了大量傳統村落和古宅,但因開發公司注銷,項目陷入停滯。
而更多的人造古鎮則因缺乏歷史文化底蘊和運營不善,逐漸淪為“鬼城”。例如,安徽宣城市的水東古鎮已暫停營業,濟南的宋風古城則因資金鏈斷裂成為爛尾工程。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古鎮曾試圖復刻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但自2017年起游客銳減,如今幾乎空無一人。
三、烏鎮熱潮:人造古鎮的興起與模仿
人造古鎮的興起,與烏鎮的成功密不可分。烏鎮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水鄉小鎮,經過改造后,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級的旅游目的地。2016年至2019年,烏鎮年客流量達千萬級別,年凈利潤最高達8.07億元。
烏鎮的成功模式引發了全國范圍內的模仿熱潮,各地紛紛投入巨資建設仿古小鎮,試圖復制烏鎮的神話。
然而,烏鎮的成功并非僅僅依靠仿古建筑,而是通過精準定位和特色服務脫穎而出。烏鎮不僅保留了水鄉風貌,還引入了戲劇節、木心美術館等文化IP,成功打造了獨特的旅游體驗。
相比之下,許多人造古鎮缺乏文化底蘊和特色,僅僅依靠仿古建筑和商業化運營,最終淪為千篇一律的商業街。
四、人造古鎮的困境:同質化與資金鏈斷裂
人造古鎮的困境主要源于兩大問題:同質化和資金鏈斷裂。
首先,許多古鎮在建設和運營上高度雷同,缺乏獨特性和吸引力。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超過50%的游客認為全國各地的古鎮“非常相似”。無論是建筑風格還是售賣的商品,許多古鎮都如出一轍,導致游客審美疲勞。
其次,人造古鎮的前期投入巨大,涉及拆遷、建設等多個環節,資金壓力極大。例如,大庸古城的投資額高達24億元,而湖南桃花源古鎮的投資額更是達到50億元。如此龐大的投資,若無法吸引足夠的客流量,很容易陷入虧損。一旦資金鏈斷裂,項目便難以為繼。
五、古鎮旅游的未來:返璞歸真與特色化運營
人造古鎮的困境表明,單純依靠仿古建筑和商業化運營難以持續吸引游客。古鎮旅游的未來,應回歸本質,注重文化底蘊和特色化運營。
首先,古鎮應挖掘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獨特的文化IP,避免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和商業化模式。其次,古鎮應注重游客體驗,提供優質的服務和特色活動,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例如,烏鎮通過戲劇節和世界互聯網大會等特色活動,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相比之下,許多人造古鎮缺乏類似的創新舉措,僅僅依靠仿古建筑和商業化運營,難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總之,人造古鎮的興衰反映了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未來,古鎮旅游應更加注重文化底蘊和特色化運營,避免盲目模仿和同質化競爭。只有真正返璞歸真,才能在人造古鎮的浪潮中脫穎而出,贏得游客的青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