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高原上很冷,風吹得說話都張不開嘴
一月的高原上也很暖,暖到心里開出了一朵美麗的格桑花
01
高原上的年輕人
(記錄人:涇川縣陽光義工協會 茍小蘭)
在郭加鄉倉庫里,近2000袋生物質燃料需要搬運和碼放。海拔4400米,搬運25公斤的袋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看到一個姑娘跟另外一位姐姐兩人抬一袋,在倉庫里不知疲倦地來來回回。
休息的間歇,我跟這個姑娘聊了一會兒。她是西北民族大學的學生。地震后,她從蘭州坐火車到拉薩,再到日喀則,最后回到郭加鄉,一回到家,就毫不猶豫地去報名做志愿者。
她說,在知道老家地震后,“心里特別著急,就想立刻回來,為家鄉做點什么,這里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家人、鄉親們都在這里,我必須回來和大家一起面對。”在這場抗震救災的戰斗中,這樣的年輕志愿者們,就像一抹溫暖、最明亮的光,在艱難時刻照亮著前方的道路。
(記錄人:慶陽市琪水愛心公益協會 王宸罡)
去定結縣郭加鄉送物資時,有一位年輕小伙也加入了物資裝卸的隊伍中。他叫尼瑪,是太陽的意思,還告訴我月亮叫達瓦,星星叫嘎瑪。他現在在西藏大學讀大三。我問他的理想是什么,他說讀完大學想去參軍來報效祖國。他很喜歡家鄉,告訴我們:“在藏區,每次抬頭看到那湛藍天空中潔白的云朵,還有遠處連綿雄偉的雪山,心里就特別平靜。”
02
孩子們送給我的格桑花
(記錄人:壹基金工作人員 錢嘉琪)
沒想到來機構一周年的日子,是在定日地震災區度過的。
一周多的時間,一直在和伙伴們一起做物資發放、回訪和各種信息收集反饋。因為伙伴們前期救災行動中的努力和付出,我身上的藍馬甲,就像一張特別的通行證,無論走到哪兒,都能受到當地老鄉們的熱情相待,而對于孩子們來說,它仿佛是一塊親近、溫暖的磁鐵,吸引著他們毫無顧慮地靠近。
發放溫暖包的時候,一群可愛的孩子很快就像小尾巴一樣貼著我,毫無保留地與我分享著自己的心事、故事,還有那些美好的夢想。一個正在讀六年級的小女孩非常認真地告訴我:“姐姐,我長大后想成為像你一樣的人。地震過后,我們得到了很多來自社會的幫助,看到好多穿著寫有‘救援’字樣衣服的叔叔阿姨,我覺得這樣的事特別有意義。” 村子里還有三個正讀高中的小姑娘,她們有些羞澀地悄悄拉住我,詢問是否有當志愿者的途徑,正值寒假,她們也渴望能出一份力。這些孩子,就如同一面面清澈的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他們所感受到的溫暖。
我和孩子們告別完準備返程時,沒走兩步,身后突然響起孩子們自發的大聲告別:“姐姐,再見!” 聞聲回首看見孩子們還在揮手的那個瞬間,我心中好像也開出了一朵屬于高原的格桑花。
(記錄人:壹基金志愿者李芳芳)
在格白村發溫暖包時,我們認識了讀小學一年級的卓瑪拉宗和她的弟弟。他們媽媽說,地震來的時候姐弟兩個嚇壞了,抱在一起哭,這是他們第一次經歷地震。現在一家人住在棉帳篷里。
村子里不同年齡的孩子玩在一起很熱鬧。她們爭先恐后地來跟我們說話,還有的主動來給我們當翻譯。孩子們說現在吃的喝的住的都有了,就是沒有玩的東西,電視也不能看了,她們覺得有點無聊,又害怕地震再來心里不踏實。
我們把溫暖包帶來給孩子們,他們都興奮壞了。卓瑪試了一下溫暖包里的棉衣,大小正合適,在帳篷里很暖和就可以把沖鋒衣外殼脫掉,只穿里面的一層。試完衣服她和小伙伴打開了溫暖包里的飛行棋,很快投入到游戲當中。她說,以后可以和弟弟兩個人在家里下棋玩,就不會無聊了。
03
把新家一點一點建起來
(記錄人:涇川縣陽光義工協會 史龍)
18日一早天還沒亮,我們小組就從定日縣啟程,把十一套板房送到昂仁縣多白鄉仁青頂村。從縣城到村里的路,我們是跟著當地朋友留的口信走的。他留話告訴我們別用導航,跟著導航走要6個多小時。我們順著他給的路線開啟了一天充滿迷幻色彩的征程。全程只有20多公里,卻耗費了兩個多小時。新開辟的路沿著山腰,塵土漫天,路邊就是深淵,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真正的“鬼見愁”。行進中看到前邊的板車,因為路面狹窄無法超車,只好在塵煙中走走停停。
抵達村部后,鄉政府工作人員熱情地用不太流暢的普通話跟我們講述村里的情況:由于路況惡劣,村里多數人未曾出過村,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物資均由政府協調運送,非常感謝你們把板房送到村里。
鄉里安排了專門負責安裝板房的工程隊,從卸車、調試、對孔位、擰螺絲到安裝門鎖,僅短短十幾分鐘,一間嶄新的板房就搭建好了。看到老鄉們臉上的笑容,我對“鬼見愁”有了新的期許,期望這條通往仁青頂的道路能夠早日修繕完工,老鄉們能夠早日重建美麗家園。
(記錄人:甘肅一山一水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 虎孝君)
昂仁縣多白鄉日果村的普窮,正在和家人在沿河邊的一小塊平地上平整地基,為即將到來的板房提前做準備工作。地震后普窮家的房子嚴重受損,已經無法居住,壹基金捐贈的板房讓他有些欣喜。
地震前普窮在阿里地區打工,主要做電焊工,每天會有500元的收入,但這樣的工作每年只有3-4個月的工期,其他時間回家務農。34歲的他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三個小孩都上小學了,對他而言也是不小的壓力。普窮因為家境原因高中后就早早出來打工,他希望自己孩子一定上大學。婚后普窮與父母分開生活,分得六畝土地,不外出打工的時候他會幫家里種青稞,他說種青稞不掙錢,有時候口糧都不夠,每畝能有七百多斤的收成,但每年種地的花費也不小。我問他以后的日子好過嗎,他看著我笑了笑。
(記錄人:壹基金志愿者 李芳芳)
長所鄉是壹基金負責的幾個板房安置區最早搭建的鄉鎮之一,現在村民們已經都搬進板房入住。
七十歲的吉巴奶奶回憶起地震還是會掉眼淚。她說最擔心的是大兒子,因為大兒子在地震中腿受了傷,她前幾天一直在醫院做陪護。在醫院很多人都幫助他們,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和消防官兵,在醫院的一日三餐也都是免費保障的。一想到這些外界的幫助,奶奶就一直感動地抹眼淚。
奶奶的二女兒達瓦在忙碌地收拾屋子,說要把房間盡快弄得整齊。這些從房子里搶救出來的家具都蒙上太多灰,她要一點一點地擦干凈。她說最近灰塵太大,鼻子吸進太多的灰塵導致頭疼。住進板房比帳篷要好很多,等板房收拾干凈整潔之后,就跟住在之前的房子里一樣了。
壹基金以“盡我所能、人人公益”為愿景,專注于災害救助、兒童關懷與發展、公益支持與創新三大領域,是5A級社會組織,連續十二年保持信息公開透明度滿分。感謝壹家人支持,歡迎壹家人監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