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各方公認的“低空經濟元年”,政策密集出臺、資源海量投入、技術不斷迭代,呈現百舸爭流的喜人局面,2025年這個狂飆突進的萬億級市場發展到了哪一步?
低空司與“國家隊”
2024年12月27日成立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低空經濟發展司(簡稱:低空司)恰逢其時, 最直觀的影響便是,原本低空經濟領域于國家層面的協調推進機制亟待完善,以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整體協同發展。低空司的成立可有效解決發展路上的階段性問題,由低空司統一統籌協調,低空經濟“全國一盤棋”將實現真正的戰略協同。
與低空司同為利好的,是央企、國企等“國家隊”的紛紛下場。僅僅半個月的時間里,注冊資金9億的上海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注冊資金20億元的湖南省低空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先后成立,與之類似的還有實力不俗的浙江通用直升機有限公司、日照低空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東莞市低空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等地方國資背景濃厚的低空經濟企業,省市直轄的低空經濟企業涌現將成為年度常態。這股風潮也刮到了多個產業領域,本身就是所在行業重要一極的中國郵政集團也宣布成立無人機公司。
“國家隊”扎堆入局低空賽道,帶來的示范效應顯著:在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科研機構等看來,低空經濟的大政方針和資源資金投入拉滿,緊跟步伐即可————從規劃發展到規模拓展已是大勢所趨,更多主體的加入,更多優秀人才和雄厚資本,更加豐富的低空產品及服務,均有利于低空經濟裝備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的形成。
事實上,央企、國企對低空經濟的布局加速了該領域的發展步伐,“國家隊”的出手集中在制造、基礎設施及配套等核心領域。中航工業通飛的核心業務為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私人飛機等通航產品研制,中國航油以及各地的機場集團布局低空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事半功倍,三大運營商與各地合作布局低空智聯網也是直指未來愿景。央地合作及其他協同合作方式很是符合“集中力量干大事”的特質,也在某種程度上為各地的城投公司找到了一條優質賽道。
城市競逐,格局未改
政策推動,法規筑基,標準引領,要素釋放,裝備先行,健全體系,適航突破——低空經濟的整體發展路線圖不斷完善。自2024年以來,絕大多數省(市)均將低空經濟定位為新增長極或重要增長極,并明確了產業規模增長目標。
數據顯示,低空經濟相關招投標項目火熱的態勢已經延展至今年,超500萬元規模的低空相關的工程項目、平臺/軟件/硬件配套類項目數量不斷刷新,合計規模屢創新高。而從項目的地域分布來看,招投標主要圍繞東部發達地區,包括深圳、蘇州等中央空管委公布的即將開展eVTOL試點城市。目前已有至少有30多家企業進入eVTOL整機研發領域,有15家企業已經完成1:1樣機下線并投入測試——低空經濟不只是無人機的天空,“打飛的”進展同樣迅速。
因為在技術端、產業端、應用場景和產品端上都具有極大的創新動能和市場潛力,低空經濟自然成為各個城市的競爭新賽道。與國外先進城市相比,我國不少城市的低空經濟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明確差異化發展的路徑,避免與其他地區同質化競爭。
業已形成的低空經濟城市競逐格局,在2025年暫無更多變動的可能,對資源稟賦和科研底蘊、資金實力有較高要求的低空經濟,依然是少數重點城市呈領跑態勢。低空經濟的全面崛起,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健全的產業鏈生態支持,這正是綜合型城市、制造強市的優勢所在,這些城市更易形成覆蓋研發、制造、運管全流程的低空經濟產業鏈條,也更有信心和魄力積極推動空域管理及法律法規的探索實踐。
從低空經濟企業的數量來看,深圳和廣州同以超過4000家穩居前列,北京為3000家,成都以2000家位居第四,還超過了上海。低空經濟的前五城市特色鮮明,深圳和廣州的低空制造業更強,北京和上海擁有更好更完善的低空運營生態,既想要無人機又想要eVTOL的成都在空域管理方面有獨到之處。關于“低空經濟第一城”的爭奪,各大城市都正處于產業鏈布局卡位的關鍵時機,可能還將持續數年的激烈競爭方可落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