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從夏、商、周,一直到忽必烈建立的大元王朝,長期處于歷史的中央位置。
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幾乎“縣縣皆為國,處處有古稱”。
這里,曾一度被賦予了“華夏、中國、中土、中原、中州”等名詞。
“得中原者得天下”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得河南者得天下”。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開的。
姓代表了家族,用于區分血緣關系。
氏代表了個體,用于區分不同的家族成員。
1996年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中,一共共收錄了11969個姓氏。
這其中,除去未標注來源的4925個姓氏、 少數民族2224個姓氏,剩余的漢族姓氏為4820個。
進一步梳理這4820個姓氏,我們會發現,源于河南的為1834個。
而在排名前120的百家姓中,完全發源于河南的占據半數之多。
例如:李,發源于鹿邑;張發源于濮陽;陳發源于淮陽;周發源于汝南、汝州、洛陽;林,發源于淇縣、洛陽;何發源于信陽、洛陽等等。
千百年過去了,如今,最喜歡河南人的是哪個省?
答案很明晰:福建。
這段淵源始于唐代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
唐光啟元年(885年),王審知入閩,99個姓氏近萬名將士一起南下,中原河洛文化在八閩大地落地開花。
他雖不是閩國的開國皇帝,卻對閩國基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在閩共39年,自奉儉約,為政以德,與民休息,勸課農桑,輕徭薄賦,閩地在五代十國亂世之中人民安居樂業。
王審知被尊稱為開閩尊王、開閩圣王、忠惠尊王、八閩人祖、開閩第一人。
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河南人走向全世界。
北宋末年,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累計南下移民500萬。我國第一座跨海大橋洛陽橋,就是一群想家的人,這時候建設的。
海外華人自稱是“河洛郎”,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宋城”,就是河南人開創的。
如今,全世界7000多萬人使用的閩南語,就起源于黃河、洛水流域,時常被人們稱為河洛話(古代河南話)、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福建話等等。
河南信陽固始,號稱“客家祖地”,保留有王審知故居、鄭成功衣冠冢等景點。 在固始西九華山,建設有“唐人尋根樓”。
福建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石壁村,被尊為客家祖地。有世界客家人的總家廟,還有祀奉客家祖神牌位最多的玉屏堂等,這其中記載最多的就是河南老家。
“牢記鄉關祖地,勿忘光州固始”。
行走福建,客家土樓時常可見,一座土樓,一個家族,老屋門楣上刻著“郡望潁川”“滎陽衍派”“南陽衍派”“紫云傳芳”等字樣,這些都是河南老家的鄉愁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