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化公園概念是中國首創,不僅在目標、內容和形式上與國家公園不同,也與一般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顯著不同。但就規模而言,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均屬巨型線性文化遺產體系,總跨度數萬公里,總體涉及全國絕大多數一級行政區,這是中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目前確定的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在中國廣袤國土上形成“三橫兩縱”的宏大架構。它們不僅自身將眾多分散的點和段連接起來,還將與世界遺產—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鎮、村)、各級文博系統等,在國土空間上共同形成巨大的“三橫兩縱多節點”的國家文化遺產空間框架。其中,“三橫”為大體東西走向的長城、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兩縱”為大運河和長征(具體走向是從南方到西部再到北方)國家文化公園,“多節點”主要指空間上呈點狀分布同時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重要文化遺產,如曲阜三孔等。
新的特點和目標,要求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跟進。一方面,“點”的建設仍然十分重要。在如此巨大的空間內搞建設,必然呈現“分散”局面。目前已確定的重點建設區(如長城之河北,大運河之江蘇等)和重點建設項目,實際具體落腳于重要文化遺址或景區,其規模和能量仍相對較小。從區域發展的“點軸理論”來看,大范圍的鋪開建設要取得更好的成效,必然需要一些重要“極點”的率先發展和引領帶動。覆蓋廣袤國土空間的“三橫兩縱”架構需要強化核心節點,以實現綱舉目張提質增效。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強的是“線”與“面”的研究和實踐。與國際文化遺產學界更多強調“完整性”的趨勢一致,國家文化公園事業,將大大促進中國文化遺產管理在空間上從點走向線,甚至網和面的格局的形成。國家文化公園這一巨型線性空間,在理論和底層邏輯上需要夯實基礎的問題很多——游客如何辨識、到達和體驗?相關服務業態應當怎樣合理布局和經營?基礎設施如何有效率地鋪展?管理者如何界定管理邊界和責權?區內數量眾多的城鎮和人口如何合理安排?
本研究,僅選擇旅游活動開展這一角度,就大型線性旅游活動空間的形態、機理和管理模式進行初步探討。本研究是國家社科藝術學重大課題《國家文化公園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20ZD02)的研究成果之一。
點擊購買
書名:大型線性旅游空間研究
作者:王欣 徐曉文 王國權等
書號:978-7-5032-7481-7
定價:59.80元
王欣,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教授,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MTA/MBA 導師,文化和旅游部旅游業青年專家,北京市青年英才計劃成員。研究方向為文化旅游和旅游規劃。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 《我國文化創意旅游產業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北京文化與旅游融合創新發展模式與戰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速鐵路對旅游客流影響的區域差異研究》。發表學術論文 50 余篇,出版《文化創意旅游發展研究》《中國旅游文化演藝發展研究》《中國伊斯蘭文化旅游發展研究 》《旅游空間學說框架探討》等專著,主編《旅游地理學概論 》《旅游開發與規劃》 等教材,主持旅游規劃 60 余項。社會兼職主要有 2020年世界休閑大會專家委員會秘書處秘書長,新奧康養旅游研究中心秘書長,江蘇宜興、河北懷來等地區旅游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
徐曉文,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休閑、公園與旅游科學專業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旅游目的地管理與旅游者行為。參與多項與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相關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和省部級課題研究。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并參與撰寫《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保護、管理和利用》、《國際冰雪旅游目的地案例》等專著。
王國權,南開大學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遺產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體驗與消費者行為。在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旅游學刊》《地理科學》《自然資源學報》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