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第6天,感覺孩子的學習狀態與熱情有點“沉沒”傾向,體現在寫作業時的頻繁跳轉上,很難做到沉浸,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自顧的往前,卻鮮有實質的收獲。
有點焦心,害怕時間的來不及,也擔心這樣下去,這個寒假會不會荒廢掉?是否能用有限的時間有效率的利用,并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我得接受一個現實,那就是:
孩子有上進心,但缺乏對學習的吃苦精神,也沒有目標。他所有的驅動力都來源于不想太差,不甘心太差。
一個人內心沒有成功的欲望,沒有目標感的驅動,行動力自然會大打折扣。
面對孩子的狀態,我有點惶惶然,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推動孩子走出自我局限最艱難的一步,那就是勇氣和動力,進一步轉化為行動力。
想讀阿德勒關于對教育孩子的觀點,把父母的課題和孩子的課題分開來。即便面對一個不愛學習,不寫作業的孩子,也沒有辦法去強迫孩子,吵也好、嘮叨、嘆氣也好,都無濟于事。
我雖然沒有吵孩子,但我內心的焦慮和臉色不太好看,估計也被孩子看穿了,因為他問了一句:
媽媽,你是不是要放棄我了?對我失去信心了。
我倒不會因此而對他置之不理,但自己有點內耗和焦慮,是真實的。
除了直面焦慮,我覺察的是更重要的一面:
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如果父母逼迫孩子學習,顯然是沒用的,不僅會有沖突,也會有對抗。
關于家庭教育,我很認同這一句話:
不推崇放任主義,放棄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態度。而足夠好的家庭教育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礎上加上守護。
對于吃不了苦,沒有目標的孩子來說,父母要把學習當成孩子自己的事,在孩子想學習時父母要隨時給予幫助,但絕不干涉孩子的課題,在孩子沒有向家長求助時閉嘴,也不去指手畫腳。
對孩子的學習而言,家長能做的有限,只有陪伴、接納和因需而助,正如這句話的哲理: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馬其喝水。
同理,家長可以督促孩子學習,可以給孩子創造學習環境,也可以協助收手機和監管游戲,但家長不能強迫孩子學習或寫作業。這是萬萬做不到的事。
如果對完全沒意愿和狀態學習的孩子,強硬的要求,不僅沒辦法讓孩子改變,反而起到反作用。
這可能也是為人父母的無奈以及心有余力不足的現狀。
即便是為孩子好的父母,也得放下孩子學習的課題,能做的也只是閉嘴和不加干涉,但隨時在孩子有困惑或需要幫助時,挺身而出。
這個階段對于父母來說是一種煎熬和修煉,但持續的覺察和修煉,也會幫助父母保持高頻的情緒穩定,淡然的心態以及隨遇而安。
我經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是:
我的孩子不是為了滿足我的期待而活,而是為了他自己的期待。
說心里話,我特別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希望孩子能考一個好的大學,也希望孩子能有一個相對高的起點,去過他精彩的人生。
這是一個家長對孩子最坦誠的心聲,我從來不認為學習和成績不重要,正是因為吃過生活的苦,也明晰學習對于孩子的未來說是一個捷徑,所以才重視學習。
那些嘴上說根本不在乎孩子學習,壓根就不想讓孩子學習,也對孩子的成績完全不在意的家長,我覺得有種“皇帝新裝“的即時感,也有種”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自欺欺人。
按我的性格和風格,我會直面自己的內心,直面自己我期待,直面現實后,但依然會處理自己的課題,但也尊重和接納一切的結果。
每個人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充其量只不過世界的地圖一部分,是自己的主宰者,是共同體的一員,是整體的一部分。
沒有人永遠是焦點,也沒有人能永遠都會熱血沸騰的勇往直前。
與其想明天孩子怎么辦,不如想今天我能為孩子做什么?歸屬感和滿足感都是需要用自己的雙手獲得,然后在更廣闊的天地去未盡探索。
這樣的心態是聯結而不是纏繞,是積極的期待,而不是過高期待。
有鼓勵才有勇氣,有價值才有勇氣。一個人存在就有價值,而被看見和被尊重以及被需要,就是為孩子賦能的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