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時,不帶年輕女子,反而帶一船老嫗和接生婆。鄭和的舉動令人不解。
鄭和原本叫馬和,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富有冒險精神,去過很多國家,朝覲過麥加,被當地人尊為朝圣者。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在云南的元朝勢力,發起了明平云南之戰。
戰亂中,年僅11歲的馬和被明軍俘虜,后來淪為太監。
后來,14歲的馬和輾轉來到北平的燕王府做工,燕王朱棣發現馬和很機靈,就將他留在自己身邊,成為自己的親信。
朱棣很注重身邊親信的思想教育,他還會特意挑選學識豐富的官員到府中為親隨者授課,馬和就在其中。因此馬和閱讀了大量的燕王藏書,很快成為了一個具有學識的人。
在靖難之役中,馬和在河北鄭州立下赫赫戰功,朱棣成為明成祖以后,為了獎勵他,特地給他賜姓“鄭”,史稱鄭和。
隨著朱棣登上皇位,鄭和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并升遷為三寶太監,相當于正四品的官員級別。
朱棣是一個很有野心的皇帝,當她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時,她希望大明王朝的威望能夠傳遍世界。
為此,他一直在尋找能夠出海巡游的人才,作為他最器重的人鄭和,以及鄭和的祖上經歷,鄭和就成了最佳人選。
作為明朝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帶著兩個使命:一則是為了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是彰顯國威。
鄭和首次下西洋的時候,帶了近三萬人,船只達兩百多艘。但是這些船只上竟然沒有一個年輕女子,大部分都是老嫗和接生婆。
鄭和的舉動讓時人感到不解。畢竟在航海過程中,老嫗的身體狀況要比年輕女子的差很多,這些老嫗能做飯,年輕女子也能做飯啊。
原來當時有這樣的說法:“有女同行,航行不利。”
所以,船只在航行之時,會避免帶年輕女子上船。
當然,這些老嫗在鄭和下西洋中的功勞不可沒,她們不但要負責幫船員們改善伙食,還要幫助他們縫洗衣服,做好后勤瑣事。
至于帶接生婆,主要是傳播中原的接生技術。當時爪哇等地的醫術及接生技術很落后。鄭和不僅帶了接生婆,還帶了一些醫術精湛的人,傳播醫療技術。
當然,不帶年輕女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年輕女子在古代的作用是繁衍后代。出海航行本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不知道路途中會遇到什么天災人禍,基本上鄭和在去的時候,也抱著一顆有去無回,不怕犧牲的心。為了將犧牲減到最小,鄭和也就沒帶肩負國之生育大計的年輕女子。
鄭和是一位智慧的航海家,他在世期間,明朝的航海事業獲得了重大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