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稱為「最卷春節檔」,沒有小而美,全是超級大片。
群雄爭霸,每一部都是已經經過市場驗證的賣座系列。
但只有一部,敢那么早放出全片、向全媒體透底。
魚叔已經親自驗貨,確實是有這硬底氣——
《蛟龍行動》
七年前的春節檔,《紅海行動》曾以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炸響市場。
在前期并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逆襲出36.53億的成績,直接拿下2018年度票房冠軍。
觀眾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國產軍事片。
不再是口號式的愛國或手撕鬼子式的無敵,緊張刺激的國際危機、身臨其境的戰爭一線、震顫心臟的轟炸場面,連視覺尺度也是史無前例的。那么慘烈、那么熱血、那么動人。
大家也第一次認識到,原來春節檔可以不只是嘻嘻哈哈、不只是包餃子合家歡,觀眾想要在假期看好片、看大片,更愿意為高級的精神消費買單。
至此之后,國產電影不論是軍事片的類型創作,還是戰爭場面的工業水準,都出現了躍級提升,是《紅海行動》開了好頭。
直到今年林超賢帶著《蛟龍行動》回歸,再次拿出了全新的、整個市場都沒見過的東西。
不僅是在中國,《蛟龍行為》更是世界范圍內第一部核潛艇題材的電影,在很多技術層面上都實現了第一次。
毫不夸張地說,它是中國軍事電影全新的天花板。
林超賢,林狂人,永遠在挑戰新的極限。
之前國內沒有任何人如此細致地拍攝過潛艇電影,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參考,平地起高樓,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拍《蛟龍行動》耗費了足足七年時間,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在做前期工作。
用林超賢自己的話說,「等于大家要去做一次科研」。
足夠專業,絕對硬核。
大到不同類型潛艇的外觀造型、作戰性能,小到潛艇內部的機械結構、指揮艙內的儀表盤、武器系統的操作流程,無一不是經過了詳盡的研究和設計。
潛艇操作顧問、魚雷顧問等不同方面的專家跟組指導,專業美術組成員多達200名,劇組全員最多時高達1300余人,光是片尾的工作人員字幕就走了十多分鐘。
這部電影到底有多「硬核」?
魚叔是門外漢,轉述我另一位軍事迷朋友的話,之前的軍事電影大多像小孩子過家家,看起來酷炫威風,但都是假把式,細看全是bug,對比之下,《蛟龍行動》是研究生水準,是找真正找懂行的人做了專業的事。
還有前期預告中驚鴻一瞥的「龍鯨號」,在正片中里里外外都給足了鏡頭。
龍鯨號如其名,似龍若鯨,鋼鐵巨獸。電影里,當世界上已知體積最大的動物藍鯨從它身邊經過時,都顯得小巧了。
尤其我看的還是IMAX版,在視覺層面上被直觀震撼到了。
杜江直觀形容這種龐大:「大到我站在上面和艇下的朋友打招呼,他們聽不見也看不見我。我們每天通過大型升降機上班,真的有‘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的感覺。 」
震撼感的重要來源,是「真」。
片中出現的各類大型潛艇,都不是電腦特效,而是實拍。
劇組團隊「喪心病狂」地1:1打造了四艘潛艇,真的放置在水下拍攝。
其中的主角「龍鯨號」,長達120米,相當于一個足球場的長度,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潛艇道具,僅外殼的搭建就花費了8個月。
內部每一個儀表盤、每一條管道都細致入微;光設計潛艇武器就多達16種以上,包括魚雷、水雷、聲吶、水下探測器等等,僅魚雷的設計就有至少9種。
而且對于這樣的高精尖軍事領域,如何把握尺度也是難點。
多拍一點可能會觸及泄密的紅線,少拍一點又會影響呈現的效果。
劇組在嚴格遵循保密原則的基礎上,對真實場景和作戰流程進行了精心的藝術加工與再創作,力求在真實性與觀賞性之間找到完美平衡。
這也是為什么前面說《蛟龍行動》是「中國軍事電影全新的天花板」。
因為從技術上講,這就是一部只有現在才拍得出來的電影。
想要最大程度還原呈現「國之重器」,就必須要有相匹配的電影工業水平。
正是經過這些年的層層發展、積累,在時間和技術上完成足夠的沉淀,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促成《蛟龍行動》——這座中國軍事電影新的里程碑的誕生。
專業層面的「硬核」不只體現在置景上,也貫穿于每個角色的行動、臺詞之中。
現代戰爭的本質是科技戰爭,尤其是在幾百上千米的深海領域,潛艇巨獸的對戰完全是技術層面的硬碰硬。
片中有兩場重量級的潛艇對戰,知識密度極高。
在緊張刺激的戰斗中,潛艇兵用大量專業術語快速傳遞信息,艦長在水下展開完全不同于陸地的作戰策略,以及海底世界里完全無法預知的多重威脅,都令人大開眼界。
為了保證新鮮感,這最精彩的部分就不多透露了。
戰爭軍事片要拍得好看,核心基點還得是人。
無論是以什么形式展開,戰爭總是殘酷的,身處其中的人以及他們為生存、為情誼、為家國榮耀所作出的努力與掙扎,如果能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故事也就有了溫度。
作為續集,《蛟龍行動》在情節上承接《紅海行動》,主角團蛟龍隊中有很多熟面孔。
比如杜江飾演的徐宏,這次仍是副隊長。
當年在伊維亞目睹隊友犧牲的經歷給他留下了心理創傷,行事決策上變得更加小心翼翼甚至過于謹慎。
這一次的蛟龍行動,他需要直面自己的心魔。
張涵予飾演的趙啟航,上一次是軍艦艦長,這一次被受命為「龍鯨號」艇長。
臨近退伍,這或許將是他最后一次執行出海任務。
還有蔣璐霞飾演的佟莉,依然英姿颯爽。
這次《蛟龍行動》中還重現了《紅海行動》中她和羅星的回憶殺,戰斗到體無完膚,「吃糖就不疼了」,重看還是覺得好虐。
新出場的黃軒和于適,前者是這次蛟龍隊的隊長,后者是剛入隊表現出色的新員。
兩人屬于領銜主演,都戲份吃重。
他們的父輩也都是軍人、朋友,兩人原本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哥倆,后來因為某些意外事件反目成仇。糾葛多年的心結也將在這場戰爭中得到化解。
原則上這個這個系列可以持續拍下去,林超賢已經成功打造了一個「中國蛟龍宇宙」。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王俊凱的角色。
他所飾演的曹弘浪,是潛艇上最特殊的兵種——聲吶兵。
在漆黑一片的深海底,聲吶兵就是潛艇的眼睛,人耳結合技術裝備,從海洋的各種噪音中尋找出關鍵信息,從中辨別出民船、軍艦、潛艇、動物等不同目標。
尤其在潛艇交戰過程中,聲吶兵的作用尤為突出,需要以最快速度判斷周圍環境,艦長的所有指令,幾乎都是基于聲吶兵提供的信息。
電影中,被稱作「黃金耳」的曹弘浪很多次面臨千鈞一發的極端考驗。
雖然不用像蛟龍隊那樣沖鋒前線,但他的心理壓力其實是最高的,一個判斷就能直接決定戰斗的成敗。
他的角色也充分證明現代戰爭雖然高度依賴科技,但人類在復雜環境中的靈活應變力,人體更敏銳的機能構造,必要時甘冒風險的決斷,都是遠勝機器的。
潛艇內外,不同兵種各司其職,多線同時推進,也讓整部電影動靜結合、張弛有度。
既有激烈火爆的動作戲槍戰戲,也有讓人屏息的無聲時刻。
盡管接近兩個半小時的片長,觀感上卻并不會覺得疲憊。
被問到為什么要拍《蛟龍行動》,林超賢回答:
電影人要做的不僅是「跟隨時代」,也不能滿足于「與時代并行」,而是要「走在時代前面」,才能拍出新型態的軍事戰爭題材電影。「未來」隨時「已來」。
正是抱著這樣的使命感,他把自己和演員都逼到了極限。
林超賢本身就是圈內有名的「拼命三郎」,從劇本到置景,每一個環節都要操心到位親力親為。
《蛟龍行動》中有諸多水下戲份,穿著羽絨服都瑟瑟發抖的冬天,他發著高燒仍堅持親自深潛掌鏡拍攝。
對演員,林超賢向來堪稱「魔鬼教練」。
之前在拍《紅海行動》,高危險高難度的沙塵暴坦克追逐戲,他都要求演員親自上陣。一部戲下來,張譯腿部受傷,海清出現了骨裂。
到這次《蛟龍行動》,大量的水下拍攝又是生死考驗。
蔣璐霞有場戲要被巨大的管子壓在水下,「當時只帶了一個小氣瓶,拍第二條時我一吸,啥都吸不上來,當時就慌了,大喊救命,結果一張嘴就灌水,身上還壓著重物,裝備又沉,根本動彈不得。」幸好劇組人員反應迅速立刻施救。
蛟龍隊的所有演員都接受了極其嚴苛的潛水訓練,而且是軍事級別的難度。
教練會模擬實戰環境,為演員們制造各種障礙。
比如在黑暗中直接搶走演員的的氧氣罐和面鏡,讓他們陷入恐懼。演員們隨時會被教練突襲,這樣能有效學會在極端情況下迅速調整心態,應對危機。
在長達一年的拍攝時間里,高強度的特訓、高危險的拍攝,從導演到演員,都經歷了大大小小各種負傷,數都數不過來。
而這些,用林超賢的話來說,都是為了「要對得起觀眾」。
魚叔看的是媒體提前場,映后演員分享幕后,杜江有段話說的特別好。
大致意思是,電影市場目前正經歷著寒冬,但越是在這樣的時期,電影人越要去承擔起創作責任,用好作品帶動市場,重新挽回觀眾對中國電影的信心。
一直以來很多聲音都在質疑,到底還值不值得去電影院,幾分鐘拆解劇情的短視頻、宅在家里就能點播的流媒體,似乎是更輕松的選擇。
但像《蛟龍行動》這樣的電影,是只有大銀幕才能承載的。
那種鋼鐵巨獸躍然眼前的沖擊感,那種深潛海底或置身戰場的親臨感,都是用短視頻完全體會不到的感受。
電影院也提供了一種無可取代的氛圍,大家沉浸于相似的情緒,震撼、感動、榮譽感在彼此之間流動、傳遞,互相感染。
承擔了巨大的拍攝成本與風險的《蛟龍行動》,既展現了國之重器的風采,也把國產電影的工業水準不斷推向新的高峰。
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在創作上,中國自己的大片時代,已經不再輸給好萊塢。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