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chuàng)團·豬媽媽
“有的孩子,生來就是討債的!”
網(wǎng)絡上一個熱帖,引來很多父母訴苦。
一位媽媽說,孩子8歲,不吵架,在她家已經(jīng)成了一種奢望。
原來,孩子之前乳牙都蛀掉了。經(jīng)歷很長時間,花費大量精力、金錢,終于把牙補好了,結果,換牙后,孩子又不愛惜。
“每天刷牙敷衍了事,幾顆新長的又黃得不行。好聲好氣勸他再刷,他又哭又鬧,發(fā)瘋似地撞我,一副深仇大恨的樣子......”
帖子下,好多家長都直呼自家孩子也有類似情況:
“才9歲,說什么都不聽,喊出門要半小時,催寫作業(yè)要1小時,每天折磨我,我快要瘋了。”
“懶惰,說謊,不講衛(wèi)生,房間臟亂差,寫作業(yè)拖延,自私自利......我這么多年的不幸都是她帶來的。”
“初一了,每天接送、補課出游,大把金錢花在他身上,一不滿意就大鬧,我生病了,也毫不關心,真的是養(yǎng)的白眼狼。”
在父母們口中,孩子們不僅刷牙、洗臉、吃飯這些生活小事有問題,運動、學習、社交,好像也沒一件省心。
他們一開始也是積極的、溫和地說理教育,但是因為孩子總對著干,最后就變成了無止境地發(fā)脾氣、爭吵、對抗。
相信每個父母都有被孩子折磨得“支離破碎”、情緒失控的時候。
吼完孩子,我們懊惱、自責,暗暗下決心,下次一定要忍住;
結果下次孩子又犯了同樣的錯誤......
孩子行為失控,家長情緒失控——
為什么無論怎么管,孩子都不聽?
為什么這種“失控”,在家庭中這般無解?
真的有孩子生來就是小惡魔?
《不安的孩子》中說:只消除行為,會適得其反。
當孩子沒有處在一個能接受教育的狀態(tài)中時,你再好的理論、建議都沒有用;
孩子莫名胡鬧、自制力差、總學不好,是有原因的。
壓力,正在改變孩子大腦
家長們對孩子最常見的誤解是:孩子總在蓄意做出某個問題行為。
所以,面對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我們才會無比生氣,以至情緒失控。
但研究結論與我們的經(jīng)驗正好相反。
神經(jīng)科學和心理學家德拉霍克博士說:
“孩子們一般不會故意發(fā)脾氣。實際上,孩子在任何年紀發(fā)脾氣都是一個信號:他的腦身聯(lián)結正處于壓力和脆弱的狀態(tài)。”
他們的問題行為說明,大腦、身體聯(lián)結的“韁繩”繃斷了。
這個“韁繩”不是我瞎比喻的——人的大腦真有一個叫“外側(cè)韁核”的區(qū)域。
它的作用也和韁繩很像:一旦人沉迷于什么事,它就會把他往回拉一拉。
比如,看動畫,每個孩子都喜歡。但你真的讓他連著看幾十集,他也會感到心煩、無趣、自己就關了;
打游戲,孩子在前幾小時可能是快樂的,但越到后面,就會越覺虛無、愧疚、下次不想這樣干了。這都是外側(cè)韁核在起作用。
也就是說,不需要大人“潑冷水”,孩子大腦里就有一個“自控”裝置。
但是,外側(cè)韁核有一個特點,它特別怕壓力,尤其是長期壓力。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塊肌肉,當肌肉長期發(fā)力,它就會疲憊,外側(cè)韁核也是。
一旦孩子處于長期壓力中,比如,總是被數(shù)落,總是做不對,成績總不理想......那么外側(cè)韁核就會“罷工”。
這時候,孩子再做什么讓自己“一時爽”的事情,比如,犟嘴、刷手機、打游戲、犯懶、不講衛(wèi)生,大腦就不會再給他“潑冷水”了。
他們的很多反應,其實不受自己控制。
換句話說,我們通常認為,孩子的問題行為,都是他們?nèi)狈ψ钥亓蚬室獾摹?/p>
但事實是,“壓力”改變了他們的大腦,讓天然就有的控制機制消失了。
大腦并沒有征求他的意見,就開始跟你“干仗”了。
失控,是“身體預算”不足
你可能會說:
“他能有多大壓力?成績不好我都沒怪他......就算‘罵’,也是兜著的,還每天好吃、好喝、好玩伺候,他還想要怎樣......
想想我們小時候,那成長環(huán)境——父母懂啥呀,啥難聽的話不沖孩子招呼。更別說講什么教育理念、方法了。該罵罵,該打打。孩子照樣自驅(qū)......”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這一代吃過苦,所以心智更堅強;現(xiàn)在孩子,主要還是嬌養(yǎng)了,慣壞了,不知足!
——我們對現(xiàn)代孩子的壓力是缺少感知的。
研究表明:
當孩子遭遇不好的境遇,比如侮辱、威脅、困難、落后,孩子確實會感覺糟糕,但此時大腦和身體的聯(lián)結,是不會一下就受到物理傷害的。
這種情況下外側(cè)韁核的“彈性”還在,可恢復。偶爾的壓力甚至是鍛煉,會使它們變得更強。
但長期的慢性壓力就不一樣了,它會傷害大腦,讓外側(cè)韁核失效。
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承受壓力,卻沒有多少機會恢復,哪怕單次的強度不大,后果也會很嚴重。
對應到現(xiàn)實生活就是:
我們那時雖然每天面對的教育狀況也很糟糕,但家長、老師其實沒多少時間管我們。
沒誰專門操心孩子的一日三餐,沒誰擔憂“幼小銜接”“中考分流”;
家校聯(lián)系沒這么緊密,孩子在學校表現(xiàn)不好,父母可能要期末成績出來、開家長會才知道;
挨打、挨罵是很慘,可父母一上班,祖輩一干活兒,我們就可以滿院子、滿山坡撒歡,把所有煩惱都拋掉!
現(xiàn)在呢,孩子在家從睜眼開始,就是被催起床、催洗漱、催早讀,然后被要求聽英語,吃營養(yǎng)的早餐;
出門,除了電梯,就是車里,上學、放學都有家長陪著,他們其實沒多少自由時間;
在學校上課、作業(yè)稍不認真,剛下課呢,這邊家長已經(jīng)收到老師消息了;
而最多、最常有的娛樂活動,不是在操場、在自然里奔跑、游戲、放空,而是抱著電子屏幕......
哪怕是刷短視頻,但看到網(wǎng)上的“精英”兒童、少年們,可能又開始焦慮。
總結來說就是,我們那時受到的瞬時壓力是大,但有充分的恢復時間;
現(xiàn)在的孩子,卻普遍處在一個長期的、慢性的壓力之中。
如果我們不給他們釋放的空間,這種失控,幾乎是必然的。
那什么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感知、管理孩子承受的這種慢性壓力呢?
《認識大腦》中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詞,叫做“身體預算”,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大腦的能量分配。
書中說,當孩子“身體預算”很足的時候,面對“壓力”,他們通常能較好應對,比如,會理解別人的情緒,采納別人的建議,很好地自我消化;
但當身體預算不足時,資源就會更多地集中在生存,而不是認知表現(xiàn)上。
這時大腦就很容易受到哪怕比較小的壓力影響,比如,一批評就“對抗”上,溝通能力變差,做不出正確的決定,無法進入學習狀態(tài)等。
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
問題行為并不全是“壞”的,它其實是一種潛意識中的保護機制。
而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我們失控行為的本質(zhì),都是“身體預算”不足。
把握好這條線索,我們就知道:
原來,管理好“身體預算”,才是管理好“行為”、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有效出路。
增加“身體預算”
幫自己和孩子重獲掌控感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也意識到了:
既然孩子的壓力都這么大,那大人呢,現(xiàn)代父母豈不更是?
是的。我們?nèi)滩蛔“l(fā)火、吼孩子,行為、決策總受外界影響,其實都是“身體預算”不足的表現(xiàn)。
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去找到那些可以提高自己“身體預算”的方式。
這里,我也為大家列舉一些,算是拋磚引玉。
1、一起戒屏
過去,孩子有一百種不成才的原因,現(xiàn)在似乎都可以歸咎為手機......
若孩子如是,父母就不是嗎?
生活的本質(zhì)是注意力的分配,顧此肯定失彼。
你仔細體會,便會發(fā)現(xiàn):只要手機在側(cè),很多體驗都變得不連續(xù)。
我們隨時都在被各種信息牽動,很難安然、沉浸,哪怕一小時,去陪著家人或孩子。
專注力也變得越來越稀缺。
所以,與其每天叨叨孩子“別玩手機”“專心點”,不妨和孩子一起“戒屏”——
設立一個“家庭戒屏時間”,可以是一周的某一天,也可以是每天的一個時段。
讓這段時間變成一段沉浸的家庭時光:
一起看一部電影;一起爬山、野炊、露營;各自看一本書做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這不光是和孩子一起戒掉一個“壞習慣”,更是在幫助自己和孩子,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奪回專注力的主動權;
保持不內(nèi)耗的內(nèi)在;
獲得隨時隨地“閉關修煉”的本事。
2、保持好的身體狀態(tài)
研究顯示,睡眠不足、運動不足、吃飯不健康、不規(guī)律等,都會讓身體迫近防御狀態(tài),影響我們在各方面的表現(xiàn),同時讓我們更容易受到外部壓力影響。
所以,保持好的身體狀態(tài),是我們精神、情感復原的基礎,也是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保障。
你可能會想,這未免太老生常談?誰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是的。但知道和重視的表現(xiàn)是,你真做到了“要事第一”:
沒有因為工作、學習、娛樂嚴重影響到睡眠;沒有腰痛、頭痛、心臟不舒服,還遲遲抽不出時間看醫(yī)生;沒有制定了運動、飲食計劃,卻總為其它情況讓步、不執(zhí)行。
所有“沒有時間”“沒有辦法”問題,都是優(yōu)先級問題。
所以,無論多忙、多累:
①找到家人各自都易執(zhí)行的均衡飲食方案;
②讓運動成為“家庭習慣”;
③重視睡眠(不是催孩子早點睡,是全家都該有自己的睡眠時間點。)
從最基礎、最可控處著手,提高“身體預算”,讓生活進入“正向”循環(huán)。
3、夸夸日記
在一種狀態(tài)中久了,你會覺得這就是生活。
看孩子也是,如果你總看到不盡如人意的部分,你會覺得“這就是個討債的孩子”“我的痛苦都是他造成的”。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個動作,把自己從這種舊模式中拽出來。
這個動作就是:夸夸日記。
用最原始的方法,找一個專門的筆記本,每天一頁:5條夸孩子,5條夸自己。
這種看似笨拙的方法,可以幫大腦塑造積極的思維方式——把關注點從糟糕的事情中拉出來,讓大腦形成與幸福感、滿足感相關的神經(jīng)回路。
當面臨“壓力”時,這些肯定的話語,會讓你產(chǎn)生應付困難的能量,消除低迷和焦慮情緒。
所念皆所得。
這不僅是一種祝愿,更是一個“方法”——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4、各自留白
《刻意冷靜》中說,無論我們是在健身房鍛煉肌肉,還是通過學習獲得新知識,真正的成長都不是在我們積極活動,而是在我們深度放松的時候發(fā)生的。
親子關系疲憊且糾纏,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從孩子出生起,我們就和孩子深度捆綁在了一起。
不關是時間,還有精神。
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給自己和孩子都劃分出“留白時間”,不光是人不在一起,而是:
在這段時間里,你可以完全放下孩子的需求而活;孩子也可以不按照你的期待、要求做事。
讓你和孩子可以充分解綁、深度放松。
這既是在為我們的“身體預算”“親子關系”充電,也是在為自己和孩子能更好地“做自己”蓄能。
你可能會懷疑,這些建議,沒一個指向孩子或父母具體的“問題行為”,只通過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不痛不癢的小事,我們和孩子的“矛盾”就能解決?
其實,生活就像無數(shù)個齒輪,有生銹的、脫位的、推不動的......
你需要的不是對準每一個問題,每一個都去使力。
而是找到一些關鍵的、重要的,讓它們能動、歸位。
這樣就可以一個帶一個,省力的、正向的轉(zhuǎn)起來。
新的一年,希望父母和孩子們都能找到那個關鍵的,能提高“身體預算”的齒輪,一起動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