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一線心聲,共鑒司法擔當。在法治的征程中,每一份公正裁決的背后,都承載著干警的默默付出。從化解鄰里糾紛的鄉(xiāng)村小路,到處理復雜案件的調(diào)查現(xiàn)場,法官們在一線直面群眾的訴求,感受著民生百態(tài)。
在這里,我們特別開設(shè)“法院故事”欄目, 讓干警們以第一人稱的視角, 講述那些深入一線的親身經(jīng)歷。 他們將分享在工作中的酸甜苦辣, 訴說司法為民道路上的溫暖與感動。 讓我們一同聆聽他們的故事。
今年,是我從事法院工作的第十二年。
老人們常說,十二年是一個輪回,是事物的一個循環(huán)。在這循環(huán)里,有多少苦盡甘來的歡樂與欣喜,就有多少不知所以的困頓和迷茫。而今回頭看,這漫長而又短暫的十二年,我也和大多數(shù)法院干警一樣,摸著石頭過河,一路學習,一路成長。
2019年,我由山東歷城區(qū)人民法院考進灤南縣人民法院工作,開始了我從山東到河北的逐夢之旅。初到河北,這個距離縣城二十里地的小法庭,成了我每天待得時間最多的地方。這些年,我見證了村子里寒來暑往帶來的四季變換,也見證了村民間握手言和攜來的人間暖意。有時候想想,這其中有自己的一份努力,心底就有莫名的歡喜。
還記得,那個夜幕降臨的夜晚,我和同事外出辦案。在返程的路上,無意見刷到了河北高院的微視頻展播,當時放的正是微視頻《堅守》。大概是因為片中的很多細節(jié),恰到好處的重疊了我的日常,所以短短的幾分鐘,《堅守》中的故事,像一縷清風撫慰了我疲憊的身心。而就在十幾分鐘前,我剛剛結(jié)束了一起案件的調(diào)解工作。當事人是一位養(yǎng)殖戶,住在隔壁縣區(qū)的農(nóng)場里。而我的另一方當事人,是一位鄉(xiāng)村獸醫(yī),住在法庭轄區(qū)的村里。多年前的一筆藥費,成了兩人心里的疙瘩。公說公有理,婆說婆委屈。在近兩個小時的的“拉鋸”之后,養(yǎng)殖戶當場支付了費用,獸醫(yī)當即撤回了起訴,老哥倆也最終握手言和。
回到法庭已經(jīng)是晚上八點鐘,忙完手頭的工作我忽然陷入了許久的沉思。我也在想,這樣的奔波跋涉到底值不值,可當我看見兩鬢斑白的老人,顫顫巍巍的說出的那一句感謝,我想,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吧。就像在這樣一個只有幾間房、幾個人的小法庭,每天都有當事人來來往往,每天都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糾紛需要處理。忙碌,瑣碎,奔波,是常有的事;學習,傳承,發(fā)揚,是必須的事。
法庭后院有一片閑置的空地,每年春天燕子歸來的季節(jié),閑不住的警衛(wèi)大爺都會翻土、澆水,種上落花生。每天在案卷與庭審中穿梭,早就忘了季節(jié)流轉(zhuǎn)帶來的驚喜。2024年入秋后的一天中午,外出送達歸來看見有當事人坐在門口的石凳上剝花生吃,我才意識到原來花生已經(jīng)成熟了。
莊稼循著自然的規(guī)律生長著,人也是。有人扎根一線司法一輩子,在同一片土地上奉獻了一生的青春和熱血。有人學著他們的樣子,繼續(xù)走在維護公平正義的路上,跌跌撞撞的生根發(fā)芽。我想,總有一天會成熟的吧,會接過他們手里沉甸甸的信仰和使命,像院子里的落花生一樣,就像我看見的、聽到的、讀到的優(yōu)秀法官們一樣!
十二年,從孔孟之鄉(xiāng)到燕趙大地,是時間的變遷,是空間的騰挪,是“早有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的歡喜與幸福。十二年,從執(zhí)行到審判,是初心的堅守,是信仰的傳承,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熱愛與執(zhí)著。
作者:灤南縣人民法院 張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