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閱讀俱樂部共讀書目是中信出品的美國社會心理學經典作品修訂版《為什么我們不愿認錯》。
為什么承認“我犯了一個錯誤”這么難?在這本極具洞察力的社會心理學著作中,作者深入家庭、醫療、學術、商業、司法、政治、沖突和戰爭等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人們如何為自己的失誤、有害行為或錯誤決定進行自我辯護,由此消解動搖自身價值感的認知失調,為自己免除責任。我們總是在不自覺地編造謊言,以迎合聰明、品德高尚、不會犯錯的自我認知,而這一頑固的認知往往讓我們走上愚蠢、違背良知、錯誤的道路。
在閱讀中有怎樣的發現?
八音小米
職業:全職媽媽
坐標:鄭州
沒有人可以不帶偏見地活著
《傲慢與偏見》的故事于我們而言實在是太過熟悉,我們大多翻過其原著,看過數版不同角度詮釋的影視作品,這部經典之作已然長盛不衰地流行了二百余年,細算算這時間跨度,令人連連咂舌……而它如此被人熱衷于閱讀與反復演繹的核心秘密或許就藏在它的題目中——“傲慢與偏見”,時至今日仍就是我們每個人每日生活中難以避免的一個主題。
“沒有人可以不帶偏見地活著。”
——《為什么我們不愿認錯》一書正是致力于揭示傲慢與偏見的運作規律及其危害,更具意義的是“提供了克服的方法”。
乍看“承認自己犯錯”這幾個字,似乎是一個easy又simple的用“Sorry”就可以解決的常識性問題??僧斘覀兂领o下來,浸入這個問題在日常中無處不在的真實語境,才會恍然發現我們總是在不自覺地編造謊言“以迎合聰明、品德高尚、不會犯錯的自我認知”,這頑固的自我認知往往將我們拖拽入不知返的迷途。
自我辯護看似是下意識地自我保護行為,卻會帶領我們的思路走向越發固執的偏見與逐漸扭曲的記憶,真相與真相本身的意義在拉扯中一步步失焦。當我們為自己進行了越多的自我辯護,就越難以直面真實承認錯誤。像是陷入了邏輯的迷宮,若無指南針,自以為可以幫助自己記錄來時路的線團也只會在不經意間一段段扭成死結無從消解。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通過呼吸與周圍的空氣連接,卻往往忽視它的存在,一個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問題是難以被看見,亦難以得到解決的。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作者通過對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細致入微地觀察,截取出相當有代表性的片段,在旁觀書籍分析他人案例的時候,身為閱讀者的我們很自然地代入了進去,因為那場景實在熟悉又全面,覆蓋面小到家庭內部的親密關系大到由“大人物們”所推動的國際關系。事實是拋開恩怨的時間線,大家更容易踏上那條“看起來容易些”的路,在真正地思考開啟之前,自我辯護往往已經先行一步。
可如果拒絕承認錯誤,我們又該如何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呢?脫離真相則和解無望。只有當我們愿意停止為自身立場辯護時,不帶仇恨的理解和沒有報復的補償才有可能成為現實。正如前面提到的,自我辯護像是一種自我保護,它像是我們平衡自我的砝碼,努力調平自己的核心信念,擺脫認知失調的困擾。可當它偏離軌道走向極端,對于問題的解決非但無益反而會加劇認知失調的撕裂感與痛苦。相較于“看起來輕松的路”或許那條“復雜但清醒的路”更為真實靠譜。“思想希望利用自我辯護來避免遭受認知失調所帶來的痛苦,但靈魂更希望懺悔。”
接受自己的錯誤、是或許艱難但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在理解為何出錯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保持清醒,承受一些痛苦、困惑和不適,這一點非常重要。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自己該做些什么來糾正錯誤?!?/p>
一次與朋友的簡單爭吵也好,日復一日生活中細碎的積怨也好……只要帶著發現的目光,你會發現這書中所述之事所辯之理,浸潤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承認錯誤,需要把犯錯看作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放棄去找那些這樣那樣的借口,即使你可以言之鑿鑿。錯誤本身即是自我修正成熟成長的契機。當你正視它的時候,也就接納了最真實的自己。
Lily
職業:實驗老師
坐標:上海
為什么總是我要主動想問題,想解決方法呢?
最初,是這本書的標題吸引了我。當我拿到這本書時,發現它竟然這么厚,不禁好奇社會學家會如何解釋這個看似普通的問題。然而,隨著我深入閱讀,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作者從醫療、學術、商業、司法、政治等多個領域,以及沖突和戰爭等社會現象,深入分析了認知失調的產生及其潛在的巨大危害。
為什么會認知失調,書中曾介紹了這一點“如果收到與自身觀點相?;虿皇茏约捍姷男畔?,接受者通常并不會簡單地予以抵制,他們反倒可能會更加堅信自己原來的(錯誤)觀點——這就是所謂的逆火效應。一旦我們對某種信念投入了感情,證明了其正確性,那么再想改變想法就非常困難了。將新的證據納入現有框架,并從心理層面為其適配性辯護,可比更改框架容易得多。”
舉例來說:“我們之所以相信自己的判斷比其他人更為客觀且更為獨立,部分原因在于我們通常依靠內省來獲得自身的思想和感受,但我們無從知曉他人的真實想法。而當我們審視自己的靈魂和內心時,逃避認知失調的需求又促使我們確信,只有我們自己的動機才是最完美、最高尚的。我們將自身對于某一問題的情感投入視為準確性和啟發性的源頭,卻將觀點相左者類似的個人感受看成偏見之源?!?/p>
我感觸最深的是第六章“愛情殺手:婚姻中的自我辯護”,這是離我最近,也是我最能感同身受的情景。
每一段婚姻都是一個故事,和所有的故事一樣,它也會受到參與者扭曲的認知和記憶的影響,雙方的記憶中只保留了各自眼中的敘事。夫妻雙方都必須決定如何去看待自己的行事方式。
當我們做了傷害他人的事情時,我們很少會說:“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我是一個殘忍無情之人?!蔽覀兺ǔf,“我被激怒了,換了誰都會這么做的”。
消極的思維方式和責備通常會最先出現。在改寫的過程中,他們會尋找更多的證據來證明自己對另一方越發悲觀或輕蔑的態度是正確的,他們會從盡量淡化婚姻中的陰暗面,轉向過分強調這些陰暗面,并盡力尋找任何不起眼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當下的觀點。
認知失調往往會讓強勢方更陷入自己的論調而不能自拔。偏安靜型的回避性伴侶,可能不像其他人那樣展現出過多的激情。
強勢方漸漸厭倦了承擔這些責任,開始對另一半的被動感到惱火,他在抉擇點上,沒有陷入指責,而是“鼓勵對方要學著變得更加有主見一些,因為這種品質不僅有助于婚姻,在很多情況下對她也會很有用?!彼_始感受到關心,以及不讓自我辯護的雜音摻雜進來的良苦用心。不久以后,她就享受到了通過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問題得到解決的滿足感。
成功的伴侶會把對自己的寬容思維方式延伸至對方身上:他們原諒對方的錯誤,認為對方犯錯是形勢所逼,同時對對方體貼入微,充滿愛意的做法予以積極肯定。
在我和伴侶十周年結婚紀念日的那天,伴侶寫給我的信中說到“你總是鼓勵我嘗試新事物,比如做飯。每一次你夸贊我做得好吃時,我都能感受到你眼中的愛意與驕傲,這讓我更有動力去嘗試,去為你、為這個家付出更多。當然,我們也有爭吵的時候,男女思維的差異,以及我有時改變的緩慢,都讓我們在育兒和生活上產生了分歧。但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們學會了更加理解和包容對方,讓我們的感情更加深厚?!倍乙苍诳赐赀@本書后,放下一直縈繞我腦海中的“為什么總是我要主動想問題,想解決方法呢”。我觀察到自己的認知偏見,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從而解開了困擾自我多年的心結。
這段親密關系的經歷印證了書中描述的“在美滿的婚姻中,對抗,意見分歧,生活習慣上的沖突乃至憤怒的爭吵,都能讓夫妻關系變得更加親密,因為它們有助于雙方學到新的東西,迫使他們去審視自己對于自身能力或局限性的假定。”
用作者的話共勉:無論放棄自我辯護有多么痛苦,最后我們都能收獲對于自我的深刻認知,并體會到洞察世事和自我接納所帶來的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