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制圖|俠客君
1月14日,西華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學院院長、張斌教授帶領其團隊在西昌市瀘山附近進行地理考察時,偶然間發現了一批恐龍足跡化石。
西華師范大學大小涼山干旱河谷野外觀測研究站的何雨栗博士表示,通過查閱已有文獻和實地調查,這些恐龍足跡主要保存于下白堊統小壩組地層,因此推測它們生活的時代,大概在距今1.25億年至1.45億年之間。
經調查,該處巖層面上大概有44個恐龍足跡,足跡的長度約在15-27cm之間,大致有11個造跡者,它們有著不同方向的行跡。
考察團隊根據足跡化石的形態特征,初步判斷這些恐龍可能屬于獸腳類恐龍,是一類食肉型恐龍。這一發現對于深入了解恐龍的分類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發現表明,涼山地區是恐龍足跡化石的重要分布區之一,對于開展地學科普旅游和科學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
(消息引自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羅石芊)
恐龍腳印化石的形成始于恐龍的日常活動。當恐龍在泥濘的河岸、沼澤地或潮濕的沙地行走時,其沉重的身軀和有力的腳掌在地面行走,留下深深的印記。
這些印記的形狀、大小和深淺,因恐龍的種類、體重、行走姿態以及地面的質地而異。例如,大型的蜥腳類恐龍,其巨大的腳掌在松軟的泥地上會留下深深的、圓形的凹陷;而小型的獸腳類恐龍,其敏捷的三趾腳印則顯得輕巧而清晰。
一只恐龍一生可以留下無數的腳印,只留下一個骨架,但恐龍足跡化石要比恐龍骨骼化石少見很多。
蓮花保寨恐龍足跡化石
攝影/李忠東
腳印的保存并非易事,它需要一系列特殊的條件。首先,恐龍將要經過的地面泥沙軟硬適度,便于恐龍在行走之后留下足跡,并保存一段時。太硬,龍足留不下腳印。太軟,腳印無法保存;
足跡形成后,必須迅速被覆蓋,以防止被風化、侵蝕或被其他生物破壞。通常,一場及時的降雨、洪水或沙塵暴會將細沙、泥漿或火山灰覆蓋在足跡之上,形成一層保護層。這層覆蓋物不僅能夠防止足跡被破壞,還能為后續的石化過程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馬邊恐龍足跡化石掃描圖
圖片/邢立達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覆蓋物逐漸壓實,形成沉積巖。在沉積過程中,水中的礦物質會滲透到足跡所在的沉積層中,逐漸填充足跡的空隙,并與周圍的巖石發生化學反應,使足跡逐漸變得堅硬。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百萬年甚至更久,但正是這種緩慢而穩定的石化作用,使得恐龍腳印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恐龍足跡形成示意圖
隨著地殼運動,曾經被埋藏在地下的巖石逐漸露出地表。在河流侵蝕、山體滑坡或人類的工程建設中,這些古老的巖石被暴露出來,恐龍腳印化石也隨之重見天日。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埋藏在巖石的腳印還需要現代人發現的慧眼和運氣。四川地區的恐龍化石埋藏很豐富,只要留心,在院壩、公路邊坡、建筑工地、采石場,甚至在餐廳中都可能有驚喜發現。
四川樂山一家餐廳內發現的恐龍足跡
在四川的土地上發現恐龍的印記并不算稀奇。要知道,四川是中國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地區之一。
“中國恐龍之鄉”——自貢,恐龍化石埋藏點多面廣、種類眾多,已累計發現化石埋藏點近200處,特別是在1981年在自貢市郊大山鋪發現的中侏羅紀恐龍化石群,填補了研究恐龍演化史上的一段空白。
2013年8月在古藺椒園發現侏羅紀早期的食草和食肉類恐龍;2014年7月,古藺桂花發現肉食恐龍行跡;2014年7-9月,敘永大石先后發現獸腳類恐龍和鳥腳類恐龍.....自從20 世紀40 年在四川廣元的首次發現,截至2022年7月,四川已發現的恐龍足跡點達42處,超過全國已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點總數的1/4,是名副其實的“侏羅紀公園”。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生導師邢立達副教授長期在國內外追尋恐龍足跡。四川恐龍足跡的發現,他幾乎都有參與。他表示,四川的恐龍足跡點還不止42處,這個數量在全國應該是最多的。
四川盆地重要恐龍足跡化石產地分布圖
據葉勇等《四川盆地恐龍足跡化石研究綜述》繪
四川盆地成為恐龍化石的樂園,經歷了一個復雜且漫長的演變過程。
在三疊紀時期,四川盆地是一個大一統的古巴蜀湖,其中露出水面的陸地并不多。多為濱湖、沼澤環境,陸生動物的棲息地比較有限,加上氣候比較寒冷干燥,植被不是特別繁茂,恐龍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古蜀湖示意圖
早侏羅世,四川盆地地勢趨于平坦,盆地整體有所升降變化,但沉積環境的總體格局沒有大的改變,盆地北部地區仍以濱湖沼澤相為主,南方地區為淺湖相,沉積物為粉砂巖、介殼灰巖、泥巖交替堆積。
但從中侏羅世早期開始,四川盆地的地勢變得比較復雜,湖水面積有所縮小,湖盆西南部較淺,自貢、威遠一帶處于濱湖環境,湖泊星羅棋布、河流交錯縱橫,整個盆地為河流三角洲、濱湖、淺湖環境。沉積物以砂巖、礫巖為主,交錯層理發育。氣候也由干旱轉變為炎熱濕潤,植被非常繁茂,這為恐龍及其他動物提供了廣袤的生活場所和豐富的食物來源,它們繁衍生息,締造了四川侏羅紀恐龍王朝的首度繁榮。
晚侏羅世早期,盆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狀況仍與中侏羅世晚期相似,恐龍及其他伴生脊椎動物繼續繁盛,但其動物群的組成已發生了極大的更替。
晚侏羅世中期后,四川盆地整體下沉,再次發展成為一大型淺水湖泊。同時,氣候也變得異常干燥,植被發育不良,恐龍及其他動物數量銳減。
雖然到晚侏羅世晚期,盆地又開始抬升,形成類似恐龍繁盛期的地理環境,但氣候仍然比較干燥,植被并不繁茂,脊椎動物沒能得到再次發展。并且很快,四川盆地的古地理格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盆地南部、中部及東部抬升為高地,沉積盆地向西北方向不斷收縮,氣候日趨干燥,由此進入白堊紀。
進入白堊紀后,恐龍的數量和種群進一步銳減,并最終在白堊紀末期(大約6500萬年前)全部絕跡。
白堊紀后,巨大隕石撞擊地球事件,導致了大規模生物滅絕
繪圖/ai
四川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種類豐富,包括蜥腳類恐龍、獸腳類恐龍、劍龍類等。根據不完全統計,四川盆地迄今已發現各類恐龍足跡化石2000多個。
雖然絕對數量比不上遼寧朝陽羊山和甘肅永靖鹽鍋峽等其他一些重要的恐龍足跡化石點,但種類卻遠遠超過其他地區。
不同類型的恐龍留下差異明顯的足跡。
引自邢立達《中國西南早白堊世恐龍及其他四足類足跡》
恐龍種類的多樣性反映了四川地區在中生代時期的生態環境復雜多樣,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和繁衍,為恐龍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與此同時,肉食性恐龍也獲得了豐富的獵物資源,從而促進了恐龍的多樣性和繁榮。
古巴蜀湖意想圖 ( 繪圖 / 凌曼)引自李忠東、邢立達、鄒蓉
《鹽井傳奇,恐龍故鄉—自貢世界地質公園》
除此之外,四川盆地的侏羅紀地層以砂巖和頁巖為主,這些巖石具有良好的保存性能,能夠較好地保護恐龍化石。此外,如涼山州的恐龍足跡化石保存于紫紅色長石石英砂巖中,雖然部分受到地質構造和風化作用的影響,但仍保存了大量清晰的足跡。
四川地區在地質歷史上經歷了多次沉積作用,形成了豐富的沉積巖層。這些沉積巖層為恐龍化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四川盆地的侏羅紀地層中,保存了大量的恐龍骨骼化石和足跡化石。在這些沉積巖層中,恐龍的足跡和遺體被迅速掩埋,經過長時間的地質作用,逐漸石化形成化石。
四川瀘州市古藺縣紅色砂巖層中發現的大量恐龍足跡化石
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影響下,四川地質構造運動頻繁,原本埋藏在地下的恐龍化石逐漸露出地表,最終被人們所發現。
部分資料來源丨西昌發布
參考資料:
1、李忠東、邢立達、鄒蓉《鹽井傳奇,恐龍故鄉—自貢世界地質公園》,2015年,星球地圖出版社;
2、邢立達《中國西南早白堊世恐龍及其他四足類足跡》;
3、葉勇等《四川盆地恐龍足跡化石研究綜述》
關注公眾號,收看更多有趣內容
編輯 | 俠客君
攝影 | 李忠東
繪圖 | 凌曼
部分圖源 | 自貢恐龍博物館
本文由俠客地理公眾號原創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