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肖莉嬌 謝松麗 李貝 張智)2025年1月1日,武漢血液中心成分獻血“新的一年從1開始”活動溫暖起航,近400位無償獻血者們齊聚武漢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共同迎接屬于他們的“熱血盛會。”
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嵐在致辭中感謝了支持無償獻血事業的各位獻血者和社會各界人士。活動現場,25位無償獻血“榮退”的獻血者、20位新晉200次獻血者、3個無償獻血愛心家庭以及3個無償獻血高校愛心志愿者團隊被授予相關榮譽。截至目前,全市獻血達200次以上的獻血者共有155位,其中14人獻血次數突破300次,全市共有無償獻血愛心家庭150個。
榮獲“無償獻血榮退獎”的獻血者代表(武漢血液中心提供)
新晉200次獻血者代表(武漢血液中心提供)
榮獲無償獻血愛心家庭的獻血者(武漢血液中心提供)
榮獲2024年度無償獻血高校愛心志愿者團隊成員代表(武漢血液中
“自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頒布實施以來,正是無數的無償成分獻血者堅持用挽臂之舉守護江城血脈,才創造了‘武漢不缺血小板’的奇跡。”據武漢血液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項征國介紹,2024年,全市新增無償成分獻血者近4000人,累計近6萬人次參與無償成分獻血,同比增長4%,全市血小板采集量超過8.2萬治療量,同比增長5%,充分滿足了全市160余家醫療機構的血小板臨床需求。
24年堅持獻血,“榮退”后繼續做無償獻血宣傳員
1月1日,在“新的一年從1開始”活動中,周宏斌等25位獻血者堅持獻血到60歲的獻血者獲得了“無償獻血榮退獎”。
周宏斌獲“無償獻血榮退獎”(肖莉嬌攝)
去年1月31日是周宏斌60歲的生日,這天他第169次獻出熱血。按照國家規定的獻血年齡上限,這是他最后一次獻血。從1999年至今,24年來,他已累計獻血167次,其中獻全血8次共1600毫升,獻血小板161次共207.5個治療劑量,捐獻的血液足以讓約220位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1999年10月31日,在外地打工的周宏斌在街頭看到了一輛獻血車,素來熱心的他想都沒想,就直接走上前,第一次獻出了全血,“獻血后我體會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感覺走在路上胸挺得都比平時高,而且感覺對身體沒有影響,就有了第2次、第3次”,周宏斌長達24年的熱血之旅就這樣開啟了。
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周宏斌得知到還有一種獻血方式叫做成分獻血,特別是了解到其獻血間隔期更短、每個月都可以參與后,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捐獻血小板的行列。
在一次次的獻血中,周宏斌慢慢體會到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只有帶動更多人獻血,才能匯聚成強大的力量,幫助更多的患者。2008年,在他的感召下,妻子李麗霞也成為了獻血者,至今已堅持獻血145次。在其曾工作的社區微信群中,他常常向大家分享獻血的經歷,科普無償獻血的經歷。他說,雖然自己并不確定帶動了多少人獻血,但他深信,堅持下去,總會有“愛的回響”。
多年來,為了謀生,周宏斌做過保安、機械維修工,也打過數份零工,但生活的輾轉和不易從未改變過他的公益初心,他說,作為普通人,他做不來驚天動地的大事,而無償獻血平凡善舉,他能辦到。
“我獻血退休快一年了,但我的無償獻血事業還在繼續。”作為“無償獻血榮退獎”代表的周宏斌表示,他還會鼓勵妻子,陪伴她獻血直到退休,盡力做好無償獻血宣傳員角色,帶動更多人為愛挽臂。
母女三人皆挽袖,她們讓愛在血液中不斷傳遞
在當天榮獲“無償獻血愛心家庭”稱號的代表中,有3位結伴同行的女性格外引人注目,她們是桂霞、郭晨茜、鄧思源母女三人。多年來,母女共獻血195次,以熱血善舉演繹著一曲奉獻之歌,讓愛心在血液中循環和傳遞。
談及獻血初衷,53歲的桂霞回憶,大女兒四歲那年,丈夫突遭意外,在醫院搶救時輸了2萬毫升血液,盡管最后丈夫的生命還是沒能挽回,但她深知是愛心人士捐獻的寶貴血液給了全家人希望。
“那時我肚子里還懷著剛滿3個月的小女兒。”為了將兩個女兒撫養成人,桂霞獨自經營了一家餐飲店,生活十分艱辛,但幸運的是,很多街坊鄰里、陌生市民給予了她們溫暖及關愛。“如果沒有好心人伸出援手,就沒有我和女兒的今天。”那時起,她就暗下決心,今后一定要和女兒獻愛心回饋社會。
隨著女兒長大,她想要報恩的想法也就愈發強烈。“恰好大女兒快成年了,想去獻血,我就陪她去了”。2016年4月10日,在大女兒郭晨茜成年后的一天,母女二人一起伸出手臂,完成了各自的首次獻血。
2025年1月1日,桂霞(中)、郭晨茜(左)、鄧思源母女三人一起坐
“沒想到我們一路堅持到了今天。”此后數年里,母女二人不是相約一起,就是一前一后趕到血液中心獻血。讓桂霞深感欣慰的是,受她和姐姐的感召,小女兒鄧思源也緊隨其后在18歲當天走上了獻血的道路。
兩個女兒說起媽媽桂霞也是一臉的驕傲。“我媽媽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我真的很佩服她。”現已是華中首個“無聲”咖啡店店長的郭晨茜表示,能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聽障人士服務,覺得自己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特別自豪。這得益于母親的教育,“是媽媽教會了我用愛回報愛。”
2025年1月1日當天,母女三人再次坐上了采血椅。桂霞說,這又將成為一個值得銘記多年的時刻。“和兩個女兒一起堅持無償獻血,見證了她們的每一次成長,實在是太棒了。”
高校有個獻血微信群,集結師生愛心傳遞
在華中農業大學,活躍著一支特殊的愛心團隊,他們由該校50名定期參與成分獻血、關注獻血事業的愛心師生組成,以微信群“涓涓熱血濃農情”為平臺,在校園開展無償成分獻血招募宣傳活動。雖然成立僅半年多時間,但他們已組織了多場無償獻血科普宣傳活動,帶動了40余名學子參與無償成分獻血,將愛心不斷傳遞,用實際行動為素未謀面的臨床病患送去生命希望。
回憶組建團隊的初衷,已獻血116次的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李祎明表示,它是基于團隊成員對無償獻血事業的深刻認識——希望更多人加入無償獻血的愛心隊伍,為源源不斷的臨床用血需求提供支持。2024年5月20日,在學校紅十字會籌備世界獻血者日宣傳活動的契機下,成立了這支無償成分獻血愛心團隊。
“其實我們從來沒有刻意地勸說同學們參與成分獻血,只是將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們,帶他們去血液中心成分獻血科去參觀,真切地感受‘一袋血’的旅程。”為了讓更多同學真正認識無償獻血,團隊邀請了學校長期堅持獻血的師生入群現身說法;結合時間節點,分批組織了200多名同學前往武漢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參加無償獻血科普活動,不少人在活動后開啟了成分獻血的愛心之旅。
“特別榮幸成為愛心群體中的一員,現在我也是一名獻血7次的定期獻血者了。”受團隊感召,植物保護專業大四學生許雁博去年7月17日開始獻成分血,并成為了團隊定期獻血者之一,而今他也自覺化身為一名無償獻血宣傳員,向周圍人普及獻血知識。“無償獻血不僅點亮了患者的生命,還照亮了我的生活,今后我肯定還會堅持下去。”
“愛,從不單行。特別感謝學校紅十字會的大力支持及眾多熱血楷模的精神引領”。從一個人獻血到和一群人堅持獻血,團體成員表示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中的殷殷囑托,接力奉獻青春力量,熱血前行,將愛心和希望不斷傳遞。
追隨父母的愛心足跡,“00”后小伙肖盛輝5年獻血112次
“今年我希望在武漢拿到無償獻血終身榮譽獎。”連續多年和家人在“新的一年從一開始”活動中相聚的 “00”后小伙肖盛輝,許下了新年愿望。尚未成年時,這位羞澀的小伙曾多次見證父母的挽袖之舉,18歲后,愛心種子生根發芽,他接過了父母的愛心接力棒,如今已獻血112次,成長為武漢市最年輕的百次獻血者。
“我的18歲成人禮特別難忘,爸爸媽媽、哥哥、朋友都來陪我獻血了。”回憶起人生的初次獻血經歷,肖盛輝至今難忘。他常說,能堅持獻血,源于他來自一個“熱血家庭”。
“我的父母、哥哥都是獻血者,我獻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平日里,只要身體、時間允許,肖盛輝便會和家人相約獻血。他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21年5月底,和父親一起參與為血液病患兒捐獻血小板的活動,“此前我不知道捐獻的血液會幫到誰,但那次之后,我知道我的血液可以幫到生病的小朋友,這讓我充滿了力量,更堅定了獻血救人的信念。”
2024年5月4日,“00”后小伙肖盛輝完成百次獻血(韓海威攝)
2024年5月4日,僅僅只用了4年半的時間,肖盛輝就完成了百次獻血,成為了大家眼中的熱血青年楷模。面對贊譽,他卻謙虛地表示自己只不過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力的“小事”。肖盛輝說,每次無償獻血前都會有嚴格的身體指標檢測,這對素來注重身體鍛煉的他不是難事,而躺在采血椅上一個多小時,他也從不覺辛苦,“工作人員待我跟家人一般噓寒問暖,時間總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度過的。”
日常生活中,肖盛輝還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獻血宣傳員,讀大學時,他先后帶動了20多名同學參與無償獻血,而眼下,他獻血的照片和視頻經常出現在父親韓海威“熱血有你為愛同行”的視頻號中,以別樣的方式助力公益。
“通過無償獻血,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做貢獻。”肖盛輝說,未來他還會在獻血的路上前行,為他人送去關懷和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