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篇文章中,說明了個人對于普通人如何學習邏輯學的觀點。
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形式邏輯并不復雜,只有幾個基本點:
①當我們說話或寫文章時,用到的任何一個詞匯都需要有清晰、明確的含義——概念的性質。
②除了某些特殊語句外,每一個句子,都必須表達出唯一的、清晰準確的含義,并且對這個句子所表示的含義能夠分辨其真偽——命題的性質。
③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邏輯論證的規則。
關于邏輯論證規則
本人早期的邏輯學筆記中,關于論證規則的筆記有近二十篇,簡單總結,首先就是前面所說的前兩個基本點:
概念清晰、準確;
每一句話都能有清晰、明確的含義,且保證這個含義能被證明是真實、正確的——符合常識、自然規律。
句子含義的證明,可以根據句子本身來判斷,更多的時候需要結合說話的語境、文章的上下文進行,而不是單獨拿出一句話,否則有可能犯斷章取義的邏輯謬誤。
保證以上兩點之后,再就是說話、寫文章或者閱讀文章時,遵守邏輯論證的規則:
只能從常識(公理、定理、人類社會普遍認可的、被證明正確的觀點、觀念等)推理出新的常識;
論證的理由和結論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聯系——相關性(因果關系律的要求)。
注:事物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除了數學、物理等學科的證明題之外,現實世界幾乎找不到簡單的因果關系,因此通常用相關性來描述事物之間的關系。
注:
希望系統了解論證規則的朋友可以關注我,這個公號早期的文章中,除了論證規則外,也有文章對因果關系進行討論。
邏輯論證的基本原則只有四個,就是邏輯學四個基本定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因果關系律。(關于這四個基本定律,本人分別有文章嘗試用通俗的語言對它們進行介紹。)
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說話要有根據”。這句話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是,任何一種現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原因。無論這種現象(事物)的存在是否合理,既然它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合乎邏輯)。——因果關系律的要求。
有一種錯誤的表達“存在即合理”。這種表達是對黑格爾一個著名命題“理性的,就是現實的;現實的,就是理性的”(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的誤解。
“存在即合理”這個命題的錯誤,有很多文章進行分析。筆者認同的一個觀點是,“合理”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是合乎邏輯,而不是漢語詞義中“具有一定正當性”的意思,也就是說,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事物的變化)都是合乎邏輯的,但并不能證明它是正當的或正義的。比如,當有人做了錯事,往往會給錯誤尋找合理的借口,這不能證明有借口的錯誤都是理所應當的。
邏輯思維并不能保證所說的話都是正確的、符合正義的,只能保證這些話符合邏輯論證規則。——需要警惕
下面簡單分析如何判斷一句話是否符合邏輯
通常,要判斷一句話是否符合邏輯,首先就是要明確這句話是不是一個命題,也就是說,這句話是否能夠清晰、明確地表達一個含義,這個含義指的是能夠陳述一個事實或表達一種觀點。
日常生活中,有的話能夠清晰、明確地表達一個意思,但是其本身并沒有陳述一個事實或表達一種觀點,不屬于命題。比如命令/祈求某個人做某事,或者向別人提出一個問題,等等。
對于事實(真實發生的事件或事物的真實存在)進行判斷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受到各種信息、新聞等等。對于這些,邏輯思維要求,通過各種方式來驗證、判斷這個事實的真假。這種驗證真偽的方法很多,比如通過信息來源等進行判斷。
除了與事物或事件有關的信息外,我們還會接受到各種各樣的觀點、結論等等。對于觀點的判斷,通常需要依據邏輯論證的規則,對這個觀點的前提、結論以及論證過程進行分析,才能夠判斷真偽。
這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盲目相信,比如那些格言、名人名言、俗話說等等(這是下一篇文章想要介紹的內容)。
下面通過幾個例子,簡單討論在日常說話、討論問題時經常遇到的一種現象——隱含前提。
隱含前提的表現形式通常是只表達一個觀點,而沒有提及這個觀點的前提是什么。如果前提錯誤,觀點肯定站不住腳。
典型的例子就是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八大原諒”:來都來了、都不容易、都是朋友、是個孩子、人都死了、大過年的、給個面子、為了你好。
對于這八大原諒,都存在隱含前提,而且這些前提都無法驗證其正確性。那么,當有人要求你認同這些觀點(說法)時,就需要考查前提是什么。
八大原諒都是隱含前提的“三段論”。
比如,“來都來了”這句話,隱含前提是,來了就必須做某件事。這時候需要反問一句,真的必須做這件事嗎?
再比如,“是個孩子”通常用來讓別人原諒某個熊孩子所犯的錯誤,這也是一個“隱含前提”的三段論,隱含的前提是,孩子犯錯應當原諒。真的應當原諒嗎?
關于這種隱含前提的三段論,請參閱文章《》中關于省略形式的三段論的介紹。
除了隱含前提,還有一個常見的表現形式——隱藏結論。這種句子常見于宣傳標語/口號(特別是所謂的“金句”)。
比如,“不妨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多點信心,給愛人多點理解,給生活多點耐性”。
這句話,純粹就是一句口號,不僅隱含了前提,還隱含了結論。它即沒有說明信心從何而來(隱含前提“信心是存在的”),隱含的結論則是,遇到任何不公平的事情,要采取忍耐的態度。
忍耐能解決問題嗎?或者說,逆來順受是正經的嗎?
歡迎留言討論。
下一篇文章將簡單介紹幾種日常說話時常見的邏輯謬誤,包括:答非所問、不當類比、濫用經典(比如格言、名人名言、俗話說)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