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1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大別山作戰檢討會議。
蔣介石此次召開會議不為別的,是因為兩個月前,劉鄧大軍從魯西南挺進大別山,直插國民黨軍統治中心,蔣介石在南京坐臥不安,他心里很清楚,如果對這支孤軍置之不理,萬一這支力量橫渡長江,那情況就更加不妙。
會上蔣介石急匆匆決定,把海軍調入長江,以防劉鄧大軍渡過長江,同時調集兵力,決定對進入大別山的劉鄧大軍進行圍剿。并要求白崇禧親自坐鎮九江指揮部負責作戰。
蔣介石更是下令,得劉伯承者,賞洋二千萬元。
對劉鄧大軍而言,真正的困難這時才開始。
當時全軍不光要面臨敵軍圍追堵截的困境,還面臨缺衣少食的局面,如果不解決這一問題,那么部隊在大別山地區也難以立足,無法實現中央的戰略企圖。
劉伯承、鄧小平一合計,決定分兵。
二縱、三縱、六縱繼續留在大別山地區,以團、營為單位活動,在夾縫中生存,一縱轉出淮西,與陳謝集團、陳粟大軍取得聯系、十縱、十二縱以及中原獨立旅,直出江漢、桐柏地區,建立根據地。
劉鄧都知道,留在內線作戰十分危險,因此都想讓對方率領一縱出淮西,電影《大轉折——挺進大別山》就對此一幕有過演繹,不過最終劉伯承還是被說服,同意率領一縱出淮西。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劉伯承把警衛團留了下來給鄧公,自己只帶著一個警衛排走了。
殊不知,在內線的鄧公沒有遇到什么危險,反倒是出擊外線的劉帥,差點遇到意外。
一
1947年12月上旬,各縱隊均按照戰前計劃實施運動。
當時,時任一縱司令員楊勇為了能平安出擊淮西,也是費了一番功夫,因為沿湖北麻城向河南光山方向一路北上,敵人封鎖十分嚴密。
為了保障劉伯承以及野司、中原局機關,楊勇安排第20旅作為前衛當先一步前進,并把劉伯承以及機關都安排到20旅中,第一、第二旅分別在左右兩側拱衛,全軍呈三角陣型隊列前進。
白崇禧通過飛機偵察得知我軍動向后,立即從光山調胡璉的整編十一師南下,同時調吳紹周的整編八十五師也都一起調來,阻攔我軍北上。
當時的一縱,前有強敵、后有追兵,槍聲幾乎都沒有停過。
楊勇心里很清楚,如果只是部隊很容易就能打出去,但關鍵是還要掩護劉司令員以及機關楊,勇讓縱隊副司令員尹先炳速到二十旅,一定要絕對保證劉司令員的安全。
當天傍晚,20旅出發,在預定好的北向店宿營。
北向店是個只有一兩千人的小集鎮,位于淮河以南的光山縣西三四十里。
一縱偵察連當天下午就通過了這個地方,說明此地沒有問題,隨后二旅四團、五團一路走出北向店,在途中與敵交手。
劉伯承半途中還遇到了一縱2旅四團經過,團長晉士林一聽是劉司令員,立馬命令全團讓開道路,讓20旅先過。
本來是劉伯承在隊伍中間的,因為敵情變化的關系,后來就被擠到了一邊。
當夜,按照原定計劃,劉伯承宿營在北向店何小寨村。
可才歇下沒有多久,情況就有了變化。
原來何小寨村有個村民意外聽到了村東面有動靜,他悄悄去看,盡管霧氣很大,但他還是注意到影影綽綽有數到人影。
雖然沒有看清楚樣貌,但劉伯承以特有的警覺還是意識到情況不妙:
“八成和敵人駐到一個寨子了!”
二
事實也確實如劉伯承所預料,偵察兵抓來兩個俘虜,通過審問得知,駐村東的敵軍為國民黨整編第十一師第十八旅第五十四團。
當時,劉伯承身邊就只有一個警衛排,一旦打起來,根本不可能守住,不光是他們,時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駐在離此兩里地之外,更沒有力量防守,身邊只有一個警衛班。
事后才知道,兩軍當時選定何小寨作為宿營地,純屬是巧合,不湊巧的是,因為偵察員頻繁出動,驚動了這伙敵人,雙方已經有了零星的交火。
關鍵時候,劉伯承展現出特有的“軍神”素養,沉著冷靜的指揮部隊撤離,敵人也不知道我軍指揮機關就設在村子里,還以為只是零星的交火,追著誘敵的部隊向南走了。
趁著這個檔口,劉伯承火速率領機關撤離了村子,一頭鉆進了山里。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劉帥此次遇險,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原來就在前天晚上,一縱一旅通過俘虜得知,敵54團宿營北向店何小寨村,立即通過電臺向縱隊指揮部進行匯報。
楊勇聽后也吃了一驚,想立即通過電臺轉告劉司令員改變宿營地,但不湊巧的是,當時一縱的電臺出了故障,沒能第一時間聯系到,楊勇見狀立即派參謀騎馬前去口頭匯報。
可不料參謀騎著馬出發后,因為遇到了暴風雪天氣,加上濃霧的關系,愣是在山里轉了幾圈都沒找到路。
也正是因為如此,劉伯承沒有接到改變宿營地的回報,這才有了這個意外。
幸運的是,最終還是有驚無險。
即便是這樣,還是把楊勇嚇了個夠嗆,一開始派出去的人都沒有找到劉司令員,楊勇甚至說出了那樣一句話:
“背也要把老頭背出來。”
為了掩護劉伯承以及機關轉移,楊勇電令二旅迅速搶占北向店南側高地,堅決阻擊壓上來的敵軍。同時派出第二十旅繞道準河南岸,選擇渡口,保障指揮部渡過準河。
只是,白崇禧就不是那么好應付了。
整編十一師部隊在北向店附近遭遇到了我軍頑強阻擊后,白崇禧立刻意識到,北向店不太尋常,解放軍之所以如此頑強,大概率上是因為他們的“統帥部”在那兒。
換言之,劉伯承可能在那里。
白崇禧在得知這個天大的消息后,立即指示整編十一師協同羅廣文的整編第十師迅速向北向店猛撲。
時任一縱二旅的戴潤生記得很清楚,當時他們剛剛搶占北向店南側的高地后,就看到了敵整編十一師魚貫而來,炮兵正沿著西北側高廟西側展開,顯然是要前壓的征兆。
也因為隱蔽的很巧妙,當時敵人抵達對面高地后,還以為是先于我軍抵達了此地。
當然,對二旅來說,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
三
當時,劉伯承率領的后指以及中原局機關離北向店不遠,也根本就來不及撤離。
據部分資料顯示,劉伯承率領的后指不光沒有這里,而是和二旅的指揮部待在一起,劉伯承親自在一線督戰,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說法, 說劉伯承沒和二旅在一起,而是在附近不遠處,督促分路突圍的中原局張際春,李雪峰等迅速向總部靠攏,匯合后向淮西前進。
當然,不管情形如何,對我軍都是很不利的。
整編第十師距離尚遠,還在四十公里外的宣化店,還沒有趕到,整編十一師當時也只有一個整編旅在前面,其余部分在20多公里以外的龍升鎮。
不過,整個北向店阻擊戰,二旅打的很艱難。
在意識到北向店可能有劉伯承指揮部后,胡璉也是下了死命令,他要求整十八旅旅長覃道善,務必要堅持一個晚上,等到第二天早上,他將親自率領全師壓上來。
客觀的來看,二旅此次阻擊戰打的并不好,后來出現了巨大的傷亡,但考慮到部隊倉促進入陣地,未來得及構筑堅固的防御工事,傷亡大一些在所難免。
戴潤生見敵人攻的很猛烈,建議一縱指揮部以及后指向后移動一點,他們好放開手腳,但是楊勇在電話里強調:
“老頭(指劉伯承)就在你們后面,離你們只有500米左右,確實太危險了。我已經向他建議過,要他們向后移一下,他堅決不同意,說他相信我們一定能守住陣地。這個意見不要提了?!?/p>
胡璉親自率領整十一師指揮部和整十一旅馳援覃道善,在兵力占據絕對優勢后,胡璉立即下令:
“必須在12時前奪占北向店東西高地!下午必須活捉劉伯承!否則讓你的勤務兵抬你的尸首來見我!”
下午3時,羅廣文整編第十師的一個旅也趕到了北向店,這是敵人一線的增兵已經達到了三個旅。
敵人的炮火就像是不要錢一樣,拼了命的砸到了我前沿陣地上,使得阻擊部隊出現了很大的傷亡。
對于此戰的傷亡,網上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說法,有資料稱二旅從早上6點打到晚上快9點,傷亡了八百多人,也有文章稱,二旅傷亡了1900多人。
不管從哪個數字看,二旅都是傷亡重大。
不過好的一點是,二旅憑借頑強敢戰的精神,硬生生頂住了三倍敵人的進攻,為掩護后指以及機關撤離爭取了時間。
應該說明的是,在此戰中胡璉充分充分表現了一個名將的素質,他抓住了我軍的漏洞,在命令覃道善頂住的情況下,率領后續部隊一日行軍一百六十公里,充分保障了前線國民黨軍兵力火力上對共軍的優勢。
胡璉當然錯失了“活捉劉伯承”的機會,盡管在后來的戰報中,胡璉吹噓“全殲共軍第一旅第四團(其實應該是二旅)”,但畢竟不如“活捉劉伯承”取得的戰果更大。
至晚年胡璉也對此戰念念不忘。
1977年6月22日,胡璉病逝,據其子胡之光回憶,胡璉在病逝之前口中一直在呢喃,他湊近了一聽,發現胡璉一直在重復三個字:
“北向店,北向店……”
當晚,胡璉病重去世,享年70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