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岙 /文公元 926 年二月,正是春寒料峭之際,吳越國王錢镠帶領群臣與道士,來到東都乹元府的射的潭畔,舉行隆重的投龍儀式。他身著莊嚴的祭服,將刻有姓名、封號、祈愿等信息的銀簡,與象征信使的金龍一同投入潭水。湖面薄霧彌漫,投龍簡緩緩沉入水底,仿佛化作一封信箋,傳遞至山川神祈。
投龍,是將寫有祈愿的文簡,與金龍、金鈕、玉璧等儀式性器物用青絲捆扎,一并投入山川之中的儀式,以此向天地神靈祈愿并答謝天恩,是中國古代山川祭祀的國家典儀。
北宋 西湖金龍
杭州西湖在五代、北宋時期是投龍的重要場所。 1955 至 1957 年杭州西湖清淤工程中,于西湖湖底淤泥中挖出水銀器、瓷器、銅鏡、錢幣等近萬件珍貴文物,包括歷代吳越和宋代皇帝投于西湖之中的投龍遺物,其中就有這條純金的金龍。
投龍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祭祀形式,它是怎樣誕生的?與國家祭祀與道教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在“洞天福地”投龍?投龍在歷朝歷代有哪些變化?浙江省博物館舉辦的“投龍——從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特展,匯集了約 230 件(組)歷代山川祭祀和投龍儀式文物,為我們勾勒出古代投龍儀式的全貌與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投龍源起
投龍源自中國商周至秦漢的山川祭祀和盟誓儀式。當時人們對山川的崇拜源于對自然的敬畏與依賴,人們將山川視為有靈性的存在,認為具有神秘的力量。比如商代,人們認為山川神靈具有左右云雨、保佑豐收的能力,因此頻繁舉行祭祀活動。
上古時期在祭祀時,使用犧牲(通常是動物)和玉器,簡稱“牲玉”。沉埋牲玉是山川祭祀的主要方式,“沉”指投入水中,“埋”指埋于深坑,以示對神靈的尊敬和獻祭。從考古發(fā)現來看,這一傳統(tǒng)至少可以上溯到商周時期,且往往伴有青銅器出土。
商 獸面紋瓿
商 獸面紋瓿伴出銅斧
商 玉獸
商 玉管
自 20 世紀 30 年代以來,湖南寧鄉(xiāng)陸續(xù)出土了近 300 件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它們多發(fā)現于山頂、山坡或河湖岸邊,有的還伴有玉器一起出土,鑄造工藝精美,其中一些帶有銘文,文字風格與中原地區(qū)一致。然而,當時寧鄉(xiāng)本地并沒有發(fā)達的青銅鑄造業(yè),因此推測這些青銅器是商周時期用來祭祀山川神靈的遺物。
商 嵌綠松石圓雕獸面紋石器柄
商 銅爵
商 獸面紋鼎
1976 年,安吉縣三官鄉(xiāng)周家灣村農民在修路改田時,發(fā)現一批青銅器和玉器。據當地農民描述,此處原是一不高的土墩,占地約 100 平方米,器物埋藏深度略低于現稻田面。這批器物,應為商周時期山川祭祀所埋之物。
西周,山川崇拜進一步制度化,周天子對山川進行了等級劃分,《史記》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察其疆內名山大川。四瀆者,江、河、淮、濟也。”五岳四瀆被視為最高等級的山川。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山川崇拜隨著“重人輕神”的思想進一步世俗化,山川的神秘性下降,《管子·牧民》記載:“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廟、恭祖舊。”意思是治理百姓的根本在于彰顯鬼神的威靈,祭祀山川神靈,敬重宗廟,并恭敬地延續(xù)祖先的傳統(tǒng)。
春秋 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共 5000 余件。大多數為圭形玉石片。盟書以毛筆書寫,大多為朱書,也有墨書。玉片上的文字記錄著晉國卿大夫訂盟誓約的言辭,盟主應為晉國世卿趙鞅。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保存盟約文書的機構),一份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神鬼。盟書文字中常有“岳公”字樣,有學者認為應是指晉國的太岳(霍山)山神,或與晉國的太岳崇拜有關。
戰(zhàn)國 銅罍
1954 年,山東泰安城西南的東更道村,發(fā)現戰(zhàn)國銅器七件,器物埋藏于 3.9 米深的土坑中,沿東西呈直線排列,每件間隔 3.45 米,井然有序。北面恰好與泰山主峰日觀峰相對,推測為泰山祭祀的遺存。
秦始皇實現大一統(tǒng)后,國家山川第一次實現了統(tǒng)一的祭祀。同時,隨著郡縣制的推行,全國的山川祭祀之權都收歸了中央,皇帝借助山川祭祀能夠從思想層面向民眾傳達統(tǒng)治權威,宣示皇權的至高無上。
秦 《嶧山刻石》(清拓本)
碑文分為兩部分,均傳為李斯所書。前半部分刻 144 字,為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東巡登峰山,丞相李斯等頌秦德而刊刻,贊揚秦始皇的正義戰(zhàn)爭和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貢獻。后半部分刻 79 字,為秦二世元年,記錄了李斯等人隨同秦二世出巡時,上書請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詔書,以彰顯先帝功德。
何處投龍
先秦時期的山川祭祀,至漢代逐步演化出“五岳四瀆”的祭祀體系。“五岳”指中國五大名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四瀆”則指四大河流: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
隋唐時期則確立了“岳鎮(zhèn)海”的國家山川祭祀體系,“岳”包括五岳,“五鎮(zhèn)”包括東鎮(zhèn)沂山、西鎮(zhèn)吳山、南鎮(zhèn)會稽山、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和中鎮(zhèn)霍山。“四海”即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與此同時,自漢代以來,五岳除了作為國家祭祀的山岳之外,還具有一層“仙山”的色彩。
唐 天地含象五岳紋鏡
鏡鈕四邊的方塊意為五岳,四隅鑄銘文四字,將每四字中的第一字或第二字連讀,則為:“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guī)萬物,洞鑒百靈”,意為能容納天地萬物。銘文外圍方框形為水波紋和八卦圖像。方框的四隅與鏡緣相接,上下為日月,兩側為星辰,日月星辰間各置云朵,整體紋飾外圓內方,意為天圓地方,五岳四瀆。
明 五岳真形鏡
鏡背裝飾有五岳真形圖。五岳真形圖是道教的重要符圖之一,根據《云笈七簽》中的描述,五岳真形圖蘊含著道教的符咒和修煉方法。持有或修習此圖,可獲得神靈的庇佑,延年益壽,避禍除災。例如,東岳真形圖可使人神安命延,南岳真形圖可辟除火光,北岳真形圖可使人身生羽翼,西岳真形圖可令人飛行千里,中岳真形圖可使人所向唯利。
洞天福地是道教的重要地理觀念,最早記載于東晉初期的《茅君傳》和南朝陶弘景的《真誥》中,這兩部著作系統(tǒng)列舉了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作為神仙修行和棲息之地。盛唐時期,司馬承禎在《天地宮府圖》中進一步完善了洞天福地譜系,將天臺山設為中心,構建了以“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為主的道教名山體系,同時吸納五岳等傳統(tǒng)名山祭祀觀念,形成了一個凌駕于傳統(tǒng)山川崇拜之上的道教地理體系。
晚唐高道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吸收司馬承禎的內容,并將“岳鎮(zhèn)海瀆”體系與洞天福地相結合,完成了道教名山與國家山川祭祀的全面融合。在國家祭祀與道教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投龍與洞天福地的觀念緊密聯(lián)系,武則天、唐玄宗等皇帝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名山洞天投龍。《天壇王屋山圣跡序》記載:“國家保安宗社,金篆籍文,設羅天之醮,投金龍玉簡于天下名山洞府。”
洞天福地岳瀆名山圖
本圖以唐末高道杜光庭所作《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的山岳體系為基礎繪制而成。圖中上部是以玉京山為中心分布的天界山岳,中部是以昆侖山為“中岳”的地界山川。其中,中國的各處五岳名山、洞天福地均由昆侖山“祖脈“衍派而出。此外又有海外四岳,以及十洲。在昆侖山下方,是作為地府的酆都山。
告盟天地
投龍儀式的最初形態(tài)可追溯至東漢末五斗米道的三官手書,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稱”三元”,為道教較早供祀的神靈。《三國志·張魯傳》裴松之注引《典略》載:“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根據記載,三官手書是為病人祈禱健康的儀式,將病人姓名和禱詞寫在三張文書上,一份置于山頂,象征上達天官;一份埋入地下,寓意告知地官;另一份沉入水中,以傳達水官。
五斗米道后演化為天師道,成為道教正宗。在此基礎上,人們加入了“龍”這一元素作為溝通神明的信使,儀式中物品也多為金、玉質地。一方面,金與玉在先秦祭祀中就被看作是溝通人神的信物,另一方面,金、玉的使用也標志著投龍儀式正式由五斗米道的平民行為升格為上層社會行為。最遲至劉宋時,金龍、金鈕就出現在儀式器物中,投簡也成為固定環(huán)節(jié)。
《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中記載的“朱書銀木簡,青紙裹之,青絲纏之,金鈕九只,金龍負之,埋本命之岳,悉如上法。”便是六朝時期祭山所用的投龍簡文。記載了人們把寫有祈愿的文簡,與金龍、金鈕等儀式性器物一起,用青絲捆扎起來,投入神山之中的事件。青絲即青色的絲繩,《太上黃簏齋儀》記載:“青絲代割髪,造盟達誠,最為重也”意思是用青絲象征頭發(fā),以表達盟誓之重。
明 銅鎏金三官坐像
唐代是道教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李唐皇室將老子奉為先祖,使道教成為備受推崇的國家宗教。唐代帝王篤信齋醮能夠祈福禳災,為祈求個人長壽與國家安泰,尤為重視道教的齋醮活動。投龍作為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被正式確立為國家儀典,成為建立皇權合法性的一部分,皇帝以此向天地神靈祈愿與表達謝意。投龍的地點多選在道教的洞天福地,體現了道教與山川祭祀的融合。與此同時,投龍儀式日趨制度化,制定了標準的科儀,龍、簡、璧、鈕、青絲成為儀式用具的固定組合。
《太上黃箓齋儀》記載:“龍者,乘云氣,御陰陽,合則成體,散則成章,變化不測,入地升天,故三十六天極陽之境可以驛傳信命,通達玄靈者,其惟龍乎……五金之最,堅剛不渝,天地所寶,通靈合神,故以上金鑄之,取法龍形,投之洞府,告盟三元也。”古人認為龍可以通天地,金是天地之寶,所以要鑄造金龍作為信使。
鎏金銅龍
璧是上古禮玉六器之一,早在《周禮》中就有“以蒼璧禮天”的記載。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編輯的《太上黃箓齋儀》記載:“璧者,禮天地山川之寶也。以玉為之。投山川用圓璧,一其色蒼,徑三寸,虛其中。投水簡用六出之璧,其色黑,徑三寸,虛其中。投土簡用黃璧正方徑二寸,虛其中。璧與龍負于簡封之外,以青絲纏之。”這表明,投龍中的簡分為山簡、水簡、土簡,分別對應蒼璧、玄璧、黃璧。
琉璃璧
南唐 李昪西山洞府玉璧
玉璧為圓璧,是一塊青白玉屬和田玉的山料。它的兩面都有兩三道裂痕向內延伸,已沁入少許棕色物質。只見玉璧一面為素面,一面鐫刻銘文,文字分三圈,由外沿開始按順時針豎向排列。銘文共 49 字:“大唐皇帝昪謹于東都內庭修金箓道場設醮謝土上仰玄澤修齋事畢謹以金龍玉璧投詣西山洞府升元四年十月日告聞”。記載了升元四年十月,南唐開國皇帝李昪在皇城祭天后在西山洞府中投下金龍和玉璧,感謝蒼天所賜之南唐國土,并祈禱蒼天庇佑江山永固、國運昌隆的事。
簡的形制可以參考《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的記載“凡簡長一尺二寸,闊二寸四分,厚三分。”《太上黃箓齋儀》記載:“法長一尺二寸,象十二辰;廣二寸四分,法二十四真氣;厚二分,法二儀;上下正方,法日之方景正真,通達無所避讓。”由此推測從南北朝到五代,簡的長度寬度未變,厚度變薄,且被賦予了自然界“十二辰、二十四真氣、二儀”的意義。
唐玄宗衡山紫蓋洞銅簡
唐玄宗衡山紫蓋洞銅簡是國內現存唯一的帝王投龍祈壽銅簡,正面刻有五行共 86 字,背面三行共 51 字,盡管歷經千年,刻文仍清晰可辨。簡文內容為“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誕。夙好道真,愿蒙神仙長生之法。謹依上清靈文,投刺紫蓋仙洞。位忝君臨,不蕕朝拜。謹令道士孫智涼,賫信簡以聞,惟金龍驛傳。太歲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
據簡文記載,開元二十六年,在唐玄宗 53 歲生日到來前一個多月,長安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投龍儀式,祈求長壽。儀式結束后,玄宗派遣隊伍將龍簡投送至南岳紫蓋仙洞。紫蓋洞,又名水簾洞,是南岳“四絕”之一,同時也是道教的洞天福地。簡文中“投刺紫蓋仙洞”明確標注了投放地點,即南岳衡山。
唐玄宗衡山紫蓋洞銅簡拓本
唐玄宗對道教的推崇,達到了前無古人、后罕來者的程度。他與葉法善、司馬承禎、李含光等高道交往密切,將道教貫徹到國家形象和禮儀制度層面。開元天寶年間,也是唐代投龍的高潮時期。當時茅山華陽洞、天臺山玉京洞、王屋山玉陽洞、青城山天師洞、南岳朱陵洞、武夷山升真洞、天柱山大滌洞等名山洞府,成為齋醮投龍的熱點區(qū)域。據現有出土實物及文獻記載,他派遣葉法善等高道在名山洞府投龍,至少 25 次。
玄宗大房山投龍記拓本
唐顏真卿《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大字本
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戰(zhàn)亂頻繁,但位于江南一隅的吳越國卻因實行“保境安民、繁榮經濟”的國策,得以延續(xù)唐代以來吳越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同時,唐代皇帝崇尚道教的風尚以及投龍制度,也在吳越國被完整地繼承下來。
吳越自 907 年錢镠受封稱王,至 978 年錢俶獻地歸宋,共經歷了三代五王,其中四王均有投龍實物出土。吳越國是山川祭祀和洞天福地分布的重要地區(qū),清代以來,蘇州太湖、杭州西湖等地相繼出土了吳越國龍、簡等數量豐富的實物遺存。
林屋洞位于蘇州西南太湖之中的西山島上,因洞平如屋,石立如林而得名,古時稱毛公洞、包山洞、龍洞、林屋洞。林屋洞被視為溝通仙界水府的入口,位列第九大洞天。1982 年整修該洞時,出土多條五代風格的金龍、玉簡及金鈕。可見林屋洞是重要的投龍洞天。
林屋洞金龍
這件金龍為純金質,龍頭高昂,上顎突出,嘴大張,長舌,雙角較短,無須,蛇頸,身軀細長,腹部較細,獸族,虎尾。整體修長,遍飾豁刻的鱗片。金龍頭、尾、身三部分分別由金片經剪裁、錘打、鏨刻而成,再焊接為一體。
鎏金銅龍 蘇州林屋洞出土
鎏金銅龍 蘇州林屋洞出土
杭州西湖,古稱錢唐湖,是歷代吳越國王向錢唐湖水府舉行祭祀的重要場所。他們常向湖中投擲金龍銀簡。 20 世紀 50 年代,西湖疏浚過程中,發(fā)現了吳越國王錢镠、錢元瓘、錢弘佐、錢弘俶的 8 枚銀簡和金銅龍。銀簡上刻有“錢唐湖水府告文”字樣,記錄了吳越國王的年齡及告文內容。
鎏金銅龍 杭州西湖出水
錢镠六十二歲錢唐湖銀簡拓本
錢镠是第一代吳越國王,他崇奉道教,在位期間多次投龍。
錢镠七十五歲射的潭銀簡
簡文為“大道弟子、天下都元帥、尚父、守尚書令、吳越國王錢镠年七十五歲,二月十六日生。伏自統(tǒng)制山河、主臨吳越、民安俗阜、道泰時康、是物和平,遐邇清晏。仰自穹旻降佑 大道垂恩。今則特詣洞府名山,遍投龍簡,式陳醮謝,上答 玄恩。愿所主兩國邦畿災殃不起、風調雨順、禾稼豐登、萬姓安康、六軍輯睦。今當春季合具告祈,乞庚甲行年,四時履歷,克隆鴻業(yè),永霸丕圖,壽籌延長,子孫蕃盛。謹詣水府、金龍驛傳 太歲丙戍二月戊子朔十八日乙己于東都乹元府射的潭水府告文。”
錢镠銀簡的告文開頭,他自稱“大道弟子”,表明其崇奉道教的信仰。告文中提到的“天下都元帥”“尚父”“守尚書令”等頭銜,是錢镠在后梁時期受到的封號,反映了他的地位。隨后,告文總結了他統(tǒng)治吳越時期國家安定、社會富裕、百姓安樂的景象,并將這些成就歸功于上天的庇佑。為答謝天恩,他專程前往名山勝水投放龍簡,以示感恩,并再次祈求對家國與個人的庇護。銀簡明確指出其性質為水簡,需投擲至水府,由金龍驛傳,將祈愿上達天聽。
投龍尾聲
宋代的投龍活動已經被納入國家禮儀體系,成為每年固定舉行的制度化儀式。隨著道教在宋代的日益國家化,投龍儀式被賦予了更加明確的為國祈福的功能,其求仙意義逐漸減弱,奉祀山川、保安宗社的內涵則顯著增強。投龍儀式逐步與早期的山川祭祀實現融合,成為國家山川祭祀的一種新形式。仁宗時期,對投龍行為進行了明確的限制。《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上諭輔臣曰:每遣中使往名山洞府投龍簡,如聞多在僻遠,其賚送祭醮之舉頗以擾民,自今其罷之。”表明仁宗認為攜帶祭品和齋醮所需物資的過程打擾了百姓的生活。而后,根據《長編》的記載“道錄院上所定名山洞府歲投龍簡者二十處,余悉罷之”,仁宗將可以進行投龍的名山洞天縮減為二十處。
金龍與金鈕 蘇州林屋洞出土
金龍 江蘇金壇薛埠鎮(zhèn)東進村采石場出土
金龍為片狀,鏨刻、剪裁成型。龍首高昂,吻部上翹突出,有飛翼,三爪,身披鱗片,尾粗壯上揚,作行走狀。其他片狀龍,如句容茅山華陽洞出土片狀鎏金龍、蘇州林屋洞出土片狀金龍、華山出土片狀金龍等,出現和流行的時代應晚于立體形金龍。
鎏金銅龍 茅山華陽洞出土
錫龍 杭州西湖出水
趙孟頫《投龍簡記》
此碑由著名書法家趙孟頫親筆書寫,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從碑文落款看,此次祭祀活動發(fā)生在“至大辛亥夏六月”。至大是元武宗的年號,至大辛亥是武宗至大四年。當時武宗剛剛去世,仁宗登基不久。也就是說仁宗登基后甚至年號還沒有改,就派人舉行了這次祭祀活動。正如碑中所言,“今茲飛龍在天,光烈如此,首有事于天壇、濟源。”
元仁宗登基之后,為感謝神靈,命志道弘教沖玄仁靖大真人張留孫等人建周天大醮于南城長春宮,率領一千余名道士,焚香祈禱七晝夜,舉行祭祀活動。
之后,皇帝、皇太后又命欽差大臣周應極和道士陳日新到河南濟源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濟水神和王屋山的活動。周應極等人于六月乙巳日來到濟瀆廟,整肅衣冠,設醮祭祀。第二天,將一對玉符簡、黃金龍投于濟水之源。當天晚上,就出現了靈應的現象,“是夜,天大雷電,以風沛然 下雨,田疇枯槁,頓為沾足。”三天之后,一行人等來到王屋山紫微宮,也像在濟瀆廟那樣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動。第二天,登上天壇,至王母洞將另一對玉符簡、黃金龍投于洞中,又得到神靈感應, “時天氣清朗,日呈五色,回未及山麓,而云起自洞后,雷雨隨至。”
仙都山金龍 麗水縉云仙都山金龍洞出土
宋代,供養(yǎng)佛舍利或佛經的地宮也放置有金屬質地的小龍,這些小龍的外形和體量,均與道教投龍十分相似,似乎存在文化上的承襲脈絡,但宗教屬性和功能卻截然不同。
宋 銀龍
宋 金龍
宋 銀龍
明代的方文獻上不再把投龍當做一項特別的官方儀式,但從文獻和考古發(fā)現來看,官方的投龍儀式仍在繼續(xù),尤其是出現了獨具特色的武當山皇家道場投龍和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湖北鐘祥明顯陵的陵山投龍。明亡后,官方投龍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武當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的主神為玄天上帝(亦稱真武大帝),其祀典始于宋代,明成祖大力推崇真武崇拜,將其奉為皇室守護神,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武當山宮觀建筑群。武當山從此成為明室皇家道場,更成為各地真武神祠的祖廟。
明 明湘獻王武當山玉璧
明 明湘獻王武當山金龍
這件玉璧和金龍均為 1981 年出土于武當山紫霄宮前禹跡池,是我國現存唯一一套比較完整的道教“投龍”法器,反映了明代建文元年( 1399 年),湘獻王朱柏為避建文帝“削藩之災”,派人到武當山投簡,祈求道教神靈消災賜福的歷史事件。
明 銅鑄鎏金武當山五龍捧圣博山香爐
該模型為武當山濃縮景觀,于明萬歷 44 年勘合鑄造,它將金殿等建筑與祥云、古樹、神仙以及真武修真故事等融于一體鑄就,其模型下端飾五位龍面人身像,寓“五龍捧圣山”之意。
明代,陵山被正式納入國家山川祭祀體系,其地位僅次于岳鎮(zhèn),與岳鎮(zhèn)海瀆共同受到祭祀,這也使陵山具備了成為投龍對象的資格,進一步凸顯了其在國家祭祀中的重要地位。此類投龍的場所通常設在陵寢前方的朝山。在為帝后舉行度亡齋醮后,需進行投龍儀式,向山川禱告,以寄托對亡靈的追思,并通過山川與亡人之間的聯(lián)結實現安靈的愿望。
明 圓、方、六出璧 明定陵出土
清 明十三陵圖
全圖以山水畫的筆觸,呈現了明十三陵全景。其中包括明代十三座帝王、皇后妃嬪、太子與陪葬太監(jiān)的陵墓。圖中完整呈現了陵園圍墻、石牌坊、大宮門、碑樓、神道、石象生等建筑物。同時繪出陵區(qū)內的山嶺、村莊、廟宇。這里不僅是帝王陵寢的所在,更是明代延續(xù)百年“陵山投龍”儀式的重要場所。
觀展攻略
“投龍——從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特展
展覽以獨特的視角呈現投龍儀式的歷史脈絡和文化內涵,展現了從先秦山川祭祀到投龍儀式的演變與發(fā)展,匯聚230件(組)珍貴文物,包括金龍、玉璧等投龍實物,其中多件文物是首次展出。此外,展覽融合道教信仰、山川崇拜與國家祭祀傳統(tǒng),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化美感,為觀眾帶來一場兼具知識性與沉浸感的觀展體驗。
展覽時間: 2024 年 12 月 1 日 - 2025 年 3 月 2 日
營業(yè)時間: 9:00 - 17:00 ( 16:30 停止入館),周一閉館(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
展覽地址: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qū)西湖美術館,杭州市西湖區(qū)孤山路 25 號
交通攻略:乘坐杭州地鐵 1 號線,在鳳起路站下車,換乘公交車或步行前往孤山路;或者乘坐杭州地鐵2號線,在武林門站下車,步行或騎行導航至西湖美術館。
參考文獻:
[1]張南金,袁江玉. 明十三陵成化玉簡、石匱與陵山投龍 [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24, (11): 64-76.
[2]趙紅衛(wèi). 從岳鎮(zhèn)海瀆山川祭祀看中華文明“大一統(tǒng)”思想觀念 [J]. 濰坊學院學報, 2024, 24 (04): 29-34.
[3]陳博,袁登科. 畤祭與山川祭祀關系芻議 [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23, (12): 46-55.
[4]肖瀅. 秦漢山川祭祀格局研究[D]. 暨南大學, 2022.
[5]王麗秋. 先秦時期山川崇拜研究[D]. 西南大學, 2022.
[6]于賡哲,楊會賓. 從三官書到投龍:祛病及長生行為的階層變遷 [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 (04): 50-60.
[7]丁夢. 從敦煌寫卷P.2354看道教投龍儀式的內涵 [J]. 今古文創(chuàng), 2020, (14): 44-46.
[8]范學鋒,張全曉. 武當山明代“投龍”法器 [J]. 中國宗教, 2009, (05): 81.
[9]張澤洪. 唐代道教的投龍儀式 [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01): 27-32.
[10]趙幼強. 唐五代吳越國帝王投簡制度考 [J]. 東南文化, 2002, (01): 31-36.
[11]張懷通. 先秦時期的山川崇拜 [J]. 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 (02): 54-61.
吳越攬勝、秘色風華:跨越千年的東南樂土丨觀展
感謝您對文博時空原創(chuàng)內容的關注,我們將過往的精華內容匯聚成典藏級書籍《至美國寶》,里面包含 1000 張高清文物影像及講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進入下方視頻,點擊左下角鏈接購買。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