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嶗山新世紀學校重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為提高師德修養,促進專業成長,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圍繞核心素養為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鼓勵教師變革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鼓勵教師變革教學過程,提升學生思維品質;鼓勵教師變革教學方式,把知識學習與學科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鼓勵教師變革教學評價,以評價優化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學習。
數學教師 閆小彤
教育格言:做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陪伴他們勇敢前行。
《3的倍數特征》是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習了“2、5的倍數特征”基礎上學習的。它與“2、5的倍數特征”之間的關系緊密又特殊,但二者被發現的難易程度卻差異很大。在教學時,老師們常常用不完全歸納法總結出3的倍數的特征,然后就開始驗證、記憶、應用。對于“為什么將各個數位相加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沒有做深入的探究。所以,在準備這節課時,我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帶學生循著數學本質,深挖算理。期望學生不只記住結論,更能洞察背后的數學邏輯,體會探究之趣,培養深度思考力。
活動一,依舊以百數表成為探究起點。
學生自主圈出3的倍數,再引導觀察:“同學們,找找規律,圈出的這些數你發現了什么?”孩子們興致勃勃,卻難抓關鍵,著眼個位,沒有規律,再看十位,依舊沒有發現。借此,我順勢引發認知沖突:“3的倍數個位或者十位都沒固定規律,那秘密在哪?”激起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渴望。
活動二,計數器登場,化抽象為直觀。
學生從百數表圈出的3的倍數中,任選2個數字,在計數器上表示出來,觀察思考珠子數量與數字關系。隨后小組討論,孩子們不難發現:“把數表示在計數器上,計數器上珠子數量的和,加起來與3有關。”這次活動初步觸及核心,盡管朦朧,卻讓算理大門悄然開啟。
探究環節并沒有結束,“為什么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呢?”問題拋出,剛剛還是恍然大悟的孩子們,瞬間臉上寫滿茫然,眼神中充滿疑惑,卻也在不停地思考“到底為什么?”短暫的沉默后,有幾位同學緩慢舉起手,嘗試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三,小棒圖的出示,將算理探究引向高潮。
以數字45為例,45÷3,45表示4捆小棒(每捆10根)加5根。1捆小棒平均分3份會余下1根,4捆小棒會余下幾根?學生靈機一動,余下4根,再與零散的5根相加,正好4+5等于9根,恰好分完。我們再以57和123為例,用小棒圖繼續驗證。此刻,算理瞬間清晰——每個數位的數實質都是計數單位累加,打散重組能直觀呈現能否被3整除。
回看整節課,從百數表初步觀察找線索,到借助計數器數位拆解、小棒圖抽象到直觀的呈現,一步步引導學生追溯“3的倍數特征”的本質。孩子們起初滿臉茫然,到后來主動思考、大膽發言,探究熱情被充分點燃。
當然這節課的教學并非一帆風順,在活動三環節,部分學生思維“卡殼”。這讓我意識到,抽象算理對于基礎薄弱的孩子來說,跨度太大,后續得著重夯實基礎,正確每節課都能讓所有孩子參與到課堂探究中,讓學習真實發生。
數學知識不能單純灌輸,要創設多元情境,貼合學生認知規律,讓他們沉浸式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算理教學雖抽象、晦澀,但巧用教具、學具、設置層次性的問題,學生便能觸摸到數學本質,體會邏輯之美。
往后教學,我會更精心雕琢教學設計,關注每個學生的思維困境,讓數學課堂的學習真實、高效、深度地發生,讓學生領悟數學之美、算理之妙,夯實思維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