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演義》現(xiàn)存最早版本出于嘉靖年間,有嘉靖元年(1522)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和嘉靖二十七年建陽葉逢春本《新刊通俗演義三國志史傳》。葉逢春本前有元峰子序,序后有“新刊按鑒漢譜三國志傳繪像足本大全目錄”。
葉逢春本《新刊通俗演義三國志史傳》
這里引出一個問題,即“按鑒”是按司馬光《資治通鑒》,還是按朱熹《資治通鑒綱目》,學(xué)術(shù)界有不同意見。
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因為《三國志演義》不少建陽本都標(biāo)出是“按鑒”,如萬歷二十年(1592)建陽書林雙峰堂余象斗本《音釋補遺按鑒演義全像批評三國志傳》、萬歷三十三年聯(lián)輝堂鄭少垣本《新鍥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傳》、萬歷三十八年 楊春元本《重刊京本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傳》、萬歷三十九年閩書林鄭世容本《新鍥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傳》、萬歷年間書林種德堂熊成冶本《新鍥京本校正通俗演義按鑒三國志傳》等。
還有不少歷史小說也都標(biāo)出是“按鑒”創(chuàng)作的。如萬歷十六年刊本《京本通俗演義按鑒全漢志傳》等。
學(xué)界許多學(xué)者認(rèn)為“按鑒”是按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石昌渝先生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白話卷)謂:“此本(指嘉靖本)和葉逢春本所依據(jù)的史書主要是陳壽《三國志》及其裴注和《通鑒綱目》,而不是《后漢書》、《資治通鑒》或《資治通鑒》的其他節(jié)本(上田望,1996)。”(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95頁)
在介紹葉逢春本時又說:“每卷卷首都記起止年代。這在以后的很多版本中都被繼承,而其來源當(dāng)是《通鑒綱目》的書法,因此,不妨想象更多的原本《三國志演義》已經(jīng)如此。此本之所以分為十卷也應(yīng)和起止年代有關(guān)。”(同上書,297頁)
《中國古代小說總目》白話卷
“按鑒”,的確是按《資治通鑒綱目》。在吸收學(xué)界意見的基礎(chǔ)上,我們作簡要的綜合論述。
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以下簡稱《綱目》)在體例上繼承了司馬光《資治通鑒》(以下簡稱《通鑒》)編年的記事方式,在內(nèi)容方面,基本承襲了《通鑒》,重大歷史事件,史實基本相同。
但《綱目》又與《通鑒》有不同之處:
首先在內(nèi)容上進行了大量的精簡,只保留了基本史實,把二百九十四卷的《通鑒》精簡成只有五十九卷的《綱目》。與《三國志演義》所述的歷史相對應(yīng)的部分,《通鑒》有二十四卷,《綱目》只有六卷。
其次是體例不同,朱熹創(chuàng)造性地確立了一種新的史體——綱目體。“大書以提要,而分注以備言”,所謂“大書”就是“綱”,為史事概要,在書中用大字書寫;所謂“分注”,就是“目”,為史事詳情,在書中用雙行小字書寫。先提煉大綱,再詳細記述具體內(nèi)容, 正所謂“綱舉目張”,敘事條分縷析,簡明扼要。
《資治通鑒綱目》
宋代以后,隨著朱熹地位和影響不斷提升,綱目體亦因之風(fēng)行于世。
再次更重要是正統(tǒng)觀念。《朱子語類》是朱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記錄匯編,其中有弟子問《綱目》主意,“曰:主 在正統(tǒng)。問:何以主在正統(tǒng)?曰:三國當(dāng)以蜀漢為正,而溫公乃云‘某年某月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訓(xùn)?緣此遂欲起意成書,推此意,修正處極多 ”。
我們說《三國志演義》“按鑒”是按《綱目》,有什么理由呢?
第一,《三國志演義》“擁劉貶曹”思想的來源之一,是《綱目》“以蜀漢為正統(tǒng),曹魏為僭越”的觀念。
《三國志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其史實大多取材自陳壽的《三國志》,但《三國志》是紀(jì)傳體斷代史書,《三國志演義》從史書體裁角度來說,屬于編年史。因此,《三國志演義》不是直接取材自《三國志》,而是依據(jù)《通鑒》《綱目》這樣的編年體。
《三國志演義》比較符合史實的部分,《三國志》《通鑒》《綱目》基本相同。舉個例子吧,呂蒙襲荊州、關(guān)羽敗走麥城等,敘述史實基本相同。因為都列出來,文字太長,就引呂蒙襲荊州一小段吧:
《三國志通俗演義》
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購維中,使白衣?lián)u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三國志·呂蒙傳》)
呂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購鹿中,使白衣?lián)u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 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通鑒》卷六八)
呂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購舵中,使白衣?lián)u櫓,作商賈服,晝夜兼行,至 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綱目》卷一四)
這說明要判斷葉逢春本究竟是按《通鑒》還是按《綱目》就要看它們的不同部分,主要是尊劉貶曹部分。
《三國志演義》“擁劉貶曹”傾向?qū)Α毒V目》的承襲是明顯的。
例如:
《資治通鑒》
《通鑒》《綱目》《三國志演義》(葉逢春本)文本比對表
通鑒
綱目
三國志演義(葉逢春本)
(建安元年)己巳,幸曹操營,以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卷六二《漢紀(jì)》五十四)
曹操遷都于許,自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卷一三)
操自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卷二第28段)
(建安十三年)夏六月,罷三公官,復(fù)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以曹操為丞相。(卷六五《漢紀(jì)》五十七)
夏六月,罷三公官,曹操自為丞相。(卷一三)
曹操罷三公之職,自為丞相。(卷四第77段)
左中郎將李伏,太史丞許芝言:“魏當(dāng)代漢,見于圖緯。”……冬十月,乙卯,漢帝告祠高廟……禪位于魏……辛未,升壇受璽綬,即皇帝位。”(以后均以“帝”稱之)
(黃初二年)夏,四月丙午,漢中王即皇帝位于武擔(dān)之南。(以后均以“漢主”稱之)
(卷六九《魏紀(jì)》一)
冬,十月魏王曹丕稱皇帝,廢帝為山陽公。左中郎將李伏,太史丞許芝言:“魏當(dāng)代漢,見于圖緯。”魏之群臣因表勸丕篡位。(以后均以“魏”或“魏主”稱之)
夏,四月漢中王即皇帝位。(以后均以帝稱之)。(卷一四)
廢獻帝曹丕篡漢(卷七第159段)(以后均以“魏主”稱之)
漢中王成都即帝位(卷七第160段)(以后均以“先主”稱之,如《演義》卷七第162段“劉先主興兵伐吳”)
明帝曹?太和四年,后主劉禪建興八年。大司馬曹真以漢人數(shù)入寇,請由斜谷伐之……詔大將軍司馬懿溯漢水由西城入,與真會漢中……(卷七一《魏紀(jì)》三)
秋,魏寇漢中,丞相亮出次成固(卷一五)
司馬懿兵寇漢中(卷九第198段)
(魏青龍)二年春二月,亮悉大眾十萬由斜谷入寇。(卷七二《魏紀(jì)》四)
(建興)十二年春二月,丞相亮伐魏。(卷一五)
至建興十二年春二月,孔明面奏后主曰:“……當(dāng)伐魏,以報先帝之遺恩。臣今番若不取得長安,不復(fù)回見陛下矣!”孔明提蜀兵二十四萬,分五路并進。(卷九第202-203段)
從對照中可以看到,《通鑒》敘曹操為“大將軍”“武平侯”“丞相”,《綱目》都說是“自為”;《通鑒》敘曹丕稱帝,后以“帝”稱之,劉備就皇帝位,以“漢主”稱之,《綱目》說曹丕“篡漢”,以“魏主”稱之,而敘劉備即皇帝位,以“帝”稱之;諸葛亮伐魏,《通鑒》以為“入寇”,《綱目》則是“丞相亮伐魏”。
晉寫本《三國志》殘卷
《通鑒》與《綱目》在魏、蜀誰是“正統(tǒng)”的問題上,涇渭分明,立場完全對立。而《三國志演義》是按《通鑒》還是按《綱目》不是一目了然了嗎?
第二,《三國志演義》“按鑒”紀(jì)年問題。
《三國志演義》嘉靖元年本是“演義”本、江南本,沒有“按鑒紀(jì)年”,葉逢春本是“志傳”本、建陽本,有“按鑒紀(jì)年”,就是正文每卷卷首注明本卷所記事件的起始至終止時間及其年數(shù)。那么葉逢春本是按《通鑒》還是按《綱目》紀(jì)年呢?
《三國志演義》起于桓帝駕崩、靈帝即位的建寧元年(168)。故事真正展開則到了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桃園三結(jié)義。故事結(jié)束于晉太康元年 (280)五月東吳孫皓投降,三國歸晉。
先看《通鑒》與之相關(guān)的紀(jì)年:
《通鑒》卷五六《漢紀(jì)四十八》,起于桓帝永康元年(167),盡于靈帝建寧四年,凡五年。一直到《通鑒》卷六八《漢紀(jì)六十》,起于獻帝建安二十二年 (217),盡于二十四年,凡三年。都以東漢王朝紀(jì)年。東漢王朝結(jié)束,就承認(rèn)魏為正統(tǒng),從卷六九起,就是《魏紀(jì)一》,起于文帝黃初元年(220),盡于三年,凡三年。從此以魏紀(jì)年。到《通鑒》卷七九晉代魏,開始《晉紀(jì)一》,起于武帝泰始元年(265),盡于八年,凡八年。卷八〇《晉紀(jì)二》,起于武帝泰始九 年,盡于咸寧五年(279),凡七年。
《資治通鑒全本新注》
再看《綱目》與之相關(guān)的紀(jì)年:
卷一二:起丁未漢桓帝永康元年,盡于癸酉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凡二十七年。
卷一四:起己丑漢獻帝建安十四年,盡丁未漢后主建興五年(227),凡十九年。
卷一五:起戊申漢后主建興六年,盡于壬申漢后主延熙十五年(252),凡二十五年。
卷一六:起于癸酉漢后主延熙十六年,盡于己亥晉武帝咸寧五年,凡二十七年。
很明顯,《綱目》是以漢紀(jì)年,在東漢王朝結(jié)束、三國時代開始后,以蜀漢為繼 承漢朝的正統(tǒng),以蜀漢紀(jì)年。
那么,葉逢春本是如何紀(jì)年?
卷一:起于靈帝中平元年甲子歲,止于漢獻帝興平二年乙亥歲,首尾共十二年事實。
卷二:起于漢獻帝興平二年乙亥歲,止于漢獻帝建安五年庚辰歲,首尾六年事實。卷三缺。
卷四:起漢獻帝建安十二年丁亥,至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戊子,首尾共二年事實。
卷五: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戊子,盡漢獻帝建安十六年辛卯,首尾四年事實。
卷六:起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壬辰歲,盡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歲,首尾共八年事實。
卷七:起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至蜀章武二年、魏黃初三年壬寅,首尾事實凡四年。
卷八:起蜀章武二年、魏黃初三年、吳黃武元年壬寅,至蜀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吳黃武七年戊申,首尾共七年事實。
卷九:起蜀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吳黃武七年戊申,至蜀延熙十六年、 魏嘉平五年、吳建興二年癸酉,首尾共二十六年事實。卷一〇缺。
周曰校刊本《三國志傳演義》
這樣的紀(jì)年是嘉靖元年序刊本所沒有的,可是屬于這個“演義”系統(tǒng)的周曰校本等出現(xiàn)了完整的“按鑒紀(jì)年”(不同的是葉本紀(jì)年在每卷卷首,而周本則在卷末) :
卷一:起漢靈帝中平元年甲子歲,至漢獻帝初平三年壬申歲,共首尾九年事實。
卷二:起于漢獻帝初平三年壬申歲(周本作“甲申歲”,誤),至漢獻帝建安四年已卯歲,共首尾七年事實。
卷三:起于漢獻帝建安四年己卯歲,至漢獻帝建安五年庚辰歲,共首尾一年事實。
卷四:起漢獻帝建安五年庚辰歲,至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戊子歲,共首尾九年事實。
卷五:起自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戊子歲至本年止,共首尾一年事實。
卷六:起自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戊子歲至建安十六年辛卯歲止,共首尾四年事實。
卷七:起自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壬辰歲至建安二十三年戊戌歲止,首尾七年事實。
卷八:起自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歲至建安二十五年庚子歲止,首尾二年事實。
卷九:起自蜀昭烈章武元年辛丑歲至后主建興三年乙巳歲止,首尾五年事實。
卷一〇: 起自蜀后主建興三年乙巳歲至建興八年庚戌止,共首尾六年事實。
卷一一:起自蜀后主建興九年辛亥歲至延熙十八年乙亥歲止,首尾二十四年事實。
卷一二:起自蜀后主延熙十九年丙子歲至?xí)x武帝太康元年庚子歲,首尾二十五年事實。
與葉逢春本分十卷相比,周曰校本有所不同,是十二卷本。所以紀(jì)年的起迄年代與葉逢春本不太一樣。而且,葉逢春本除了列出蜀國紀(jì)年,同時列出魏、吳二國的紀(jì)年。周曰校本則只按蜀國紀(jì)年。
嘉興九思堂藏板《繡像三國志全傳》
周曰校本的“按鑒紀(jì)年”,也出現(xiàn)在同為十二卷本的夏振宇本、《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本(如吳觀明刻本)中, 雖然不分卷而是分回,在每十回的正文后、回評前,也有這樣的“按鑒紀(jì)年”。
“志傳”系統(tǒng)的簡本,如熊清波本、黃正甫本也有部分殘留的“按鑒紀(jì)年”(劉海燕《<三國志演義>早期刻本的三個問題》,《文獻》2011年第2期)。
總之,無論《三國志演義》哪個版本系統(tǒng),如果有紀(jì)年都是按《綱目》或參照《綱目》來紀(jì)年,這是《三國志演義》“按鑒”是按《綱目》而不是按《通鑒》的證據(jù)之一。
這里還提出一個問題,即嘉靖元年本沒有“按鑒紀(jì)年”,為什么周曰校本等這個系統(tǒng)的本子卻有“按鑒紀(jì)年”。
鄭世魁刊本《三國志演義》
是否有這樣的可能:《三國志演義》最初的版本是有“按鑒紀(jì)年”的,而嘉靖元年本把它刪了,葉逢春本更接近最初版本,把“按鑒紀(jì)年”保留下來,而周曰校本是根據(jù)最初的版本進行修訂,保留了初本的“按鑒紀(jì)年”。
但這種假設(shè)需要文獻支持。似乎更大的可能性是,周曰校本參考以葉逢春本為代表的建陽本,采用了“按鑒紀(jì)年”。
我們說《三國志演義》“按鑒”,是按《綱目》而不是按《通鑒》,還有社會文化的原因。
第一,《通鑒》篇幅太大,很難普及。司馬光嘗語人曰:“自吾為《資治通鑒》,人多欲求觀讀,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能閱之終篇者,惟王勝之耳。”(《宋史·王益柔傳》)
一般人沒看一點就打瞌睡了,只有王勝之這樣博學(xué)又好學(xué)的人才可能讀完。《三國志演義》的作者很自然地會選擇簡明扼要的《綱目》作參考。
第二,建陽是閩學(xué)中心,又是建本小說的刻印中心,朱子《綱目》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葉逢春本主要參考《綱目》是順理成章的事。
《建陽刊刻小說與地域文化關(guān)系研究》,涂秀虹著,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在朱子《綱目》影響下,產(chǎn)生了《資治通鑒綱目前編》《續(xù)資治通鑒綱目》《資治通鑒綱目續(xù)編》等著作,《三國志演義》之后的歷史小說,多按照這類“綱目”編寫,如熊大木編撰《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即“以王本傳行狀之實跡按《通鑒綱目》而取義”,以淺近語言鋪敘而成(涂秀虹《“按鑒”:明代歷史演義的編撰方式及其意義——從建陽書坊刊刻通鑒類圖書談起》,《福建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第1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