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正在消失,又通過互聯網“復活”的非遺,我第一印象就是: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
古代人一生都離不開木器,小到桌椅板凳,大到建房(我印象中最美的要數北京故宮太和殿)修橋,可以說他們生活中處處都在和木匠打交道,但在現代“木匠”這個職業已經離我們非常遙遠,甚至到了很可能我們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程度。
我還記得小時候在外公那邊的村鎮上,木匠在十里八鄉都算得上很有身份的人,大家搬新房、孩子結婚,凡是家里要添置新家具的都離不開木匠。
那時候的我,很驚嘆木匠師傅精湛的技藝,我總覺得他們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明明很普通的木頭在他們手里總能變換出各種精美的家具。
長大之后,我走南闖北接觸到了很多非遺榫卯、木雕、木作工藝,我愈發覺得傳統木匠真的是一群很了不起的手藝人。
說到木匠,我對木工最初的興趣,其實是源自以前學歷史的時候,看過的魯班造木鳶和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的故事。
相傳歷史上魯班“以木為鳶而飛之、三日不集”,南朝齊祖沖之的《述異記》又有這樣的記載:
“天姥山南峰,昔魯班刻木為鶴,一飛七百里,后放于北山西峰上。漢武帝使人往取之,遂飛上南峰。往往天將雨,則翼翅搖動,若將奮飛。”
這些故事,雖然帶有明顯的夸張和神話色彩,但對我小時候來說,卻比簡單的“魯班用木頭做了個鳥風箏”要有趣得多,它們激發了我對木匠這一職業的好奇。
這些年,隨著磚瓦現代建筑工藝的蓬勃興起,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沖擊,漸漸步入了衰落的軌道。
除卻那些少數民族聚居地特有的建筑風格,以及傳統園林愛好者精心打造的古典風建筑外,近年來,我已鮮少目睹采用傳統木結構工藝新建的建筑。就連我去家具市場挑選家具時,所見的木質家具也大都出自工業生產流水線。
誠然,世間萬物發展至一定階段,都難免步入下坡之路。唯有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探索出一條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步伐的新路徑,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方能煥發新生。值得慶幸的是,我在網絡上確實發現了不少這樣的例子。
最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山東聊城的阿木爺爺,利用傳統榫卯工藝給他小孫子制作的一系列有趣的玩具。
相信不少朋友都刷到過他制造的可愛小玩具,這些利用傳統榫卯工藝制作的小豬佩奇、木質機器人、玩具車、消防車,真的是可愛又有趣,我童年時要有這玩具,肯定睡覺都是抱著的。
阿木爺爺制造的這些小玩具在外網獲得了幾億的播放量,讓數千萬的老外都見識到了中國文化的趣味性和博大精深,不得不說這種硬核的功夫,真的很迷人。
看他制造這些有趣小玩具的過程,真的是非常解壓,也滿足了我對傳統技藝的好奇心。
期待未來,越來越多的傳統非遺項目,能夠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復活過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