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農種板栗樹60年,沒人知其身份,直到2021年,他捐了16枚獎章,令鄉鄰大驚!
有人說:“我要有你那身份,我才不受這苦呢!”
也有人說:“你放著清福不享,干嘛來受這罪?”
這位老農名叫孫景坤。
他于1948年加入了人民解放軍。由于作戰勇猛,他在遼沈戰役中,獲得了三等功。
緊接著在平津戰役中,他榮立二等功。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參加了志愿軍,出國作戰。
當年10月,孫景坤所在的部隊在朝鮮龍水洞地區與美軍交上了火,孫景坤沖鋒在前面,不幸腿部中彈,被戰友送回丹東治療。
一個月后,孫景坤的腿傷還沒有痊愈,就匆匆重返戰場。
這次,他參加了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次戰役,就是爭奪161高地的戰斗,當時陣地上炮彈如雨,357團3營8連就剩下了副連長和5名戰士,他們隨時準備著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
作為7連的副排長孫景坤,帶著9名戰士,支援8連,他們躲過敵人的火力,沖上161高地。
雖然奪下了高地,但是好多戰友都犧牲了,最后連孫景坤只剩下了4人。
戰爭何其慘烈,何其悲壯!
在這次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有一等功,也有三等功等。但是他的身上留下20多道傷疤。
榮譽伴隨責任,也伴隨著失去戰友的傷痛。
1955年,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孫景坤復原,組織給他安排了城里的工作。他堅決不肯接受,他回到了家鄉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的山城村。
他脫下了軍裝,收起了榮譽獎章,從不提他在戰場上的赫赫戰功,開始在田間地頭“戰斗”。
那時候家鄉還比較貧困,為了鄉民過上好日子,他帶著鄉民組建了致富小組,種植糧菜,建設山城。還在山上載下13萬棵松樹和板栗樹。
如今,他帶著村民栽種的板栗樹已經有60年樹齡,果實累累,滋養著鄉民。他成了家鄉生產隊的隊長。
似乎這樣的生活,才讓他覺得更有價值。他自力更生,這么多年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特殊要求。
2021年12月2日上午,他委托兒女捐了自己的16枚榮譽獎章。
鄉民們才得知,他原來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志愿軍。
當有人問及孫景坤,為何放著清福不享,卻受這罪時。
孫景坤說:“如果我只求享受,我怎么對得起犧牲的戰友。”
在戰火彌漫的年月,他用青春和熱血換來今日盛世繁華;在今日盛世繁華,他仍然負重前行。
這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