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稱,烏軍當前的總兵力是88萬人,而俄軍在戰區的兵力為60萬人。
雖然說烏軍的總兵力略占優勢,但澤連斯基認為烏軍兵力是保衛全國,而俄軍則集中在戰區之內,故而可在部分區域形成優勢。
實際上以俄烏雙方自己承認的兵力狀況,在戰區之內的部署力量可能相差不會太大,有些戰區內烏軍略多,有些戰區內則俄軍略多,不大可能存在幾倍的兵力優勢。
但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存在幾倍兵力優勢的情況下,俄軍卻在不斷推進。尤其是在主戰場的頓涅茨克地區,烏軍無法阻止俄軍持續推進的步伐。
而在烏軍集結大量重裝精銳的庫爾斯克戰區,除了在俄軍兵力空虛的初戰階段吃下大片區域外,烏軍的控制區總體也是不斷縮小的。
在這樣的戰場形勢下,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網上有所謂俄軍的損失肯定是烏軍好幾倍的說法,理由就是進攻方的損失肯定會大。
實際上并不存在進攻方損失肯定大的說法,嚴格來說是雙方的兵員素質、武器裝備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的情況下,進攻方需要幾倍的兵力優勢方可組織進攻行動;這是就投入力量而言,并非是戰損比例。
如果兵員素質、武器裝備有差距的話,那么幾倍的兵力優勢就未必是標準了。
比如進攻方的裝備更差的話,那么就需要更多倍的兵力展開進攻;如果進攻方具有裝備與火力優勢,乃至兵員素質優勢,那么它就無需以幾倍兵力展開攻擊;甚至在兵員數量相等或者更少的情況下,也可以來進攻。
以捷爾任斯克方向的作戰來說,俄軍投入的攻擊部隊其實只有3個正規摩步旅,烏軍的守軍兵力則遠大于此數。但是人數更少的俄軍,反倒能夠持續攻進,并不斷占領烏軍陣地,現在基本上已經進入到收尾階段了。
那我們不妨設想下:
如果烏軍的戰損比可以到一比幾,那么對面人數更少的俄軍肯定是首先頂不住消耗的。可現實是烏軍卻在不斷丟失陣地,問題出在哪里呢?
再反映到雙方交換陣亡者遺體的數量方面,其實就更為嚇人了。
比如在1月24日,俄烏雙方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陣亡者遺體交換。
烏軍收到了757具己方陣亡者遺體,而俄軍收到了49具己方陣亡者遺體,交換比例超過了15比1。
這一比例當然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就是雙方軍隊真實的作戰交換比。
畢竟在當前俄軍進攻可以不斷拿下烏軍陣地的背景下,總體掌握戰場打掃權的是俄軍,其不僅可以從容收殮己方陣亡者遺體,也可以回收烏軍的陣亡者。
而從烏軍方面來說,自然不可能到俄軍陣地收尸去;尤其想要獲得俄軍陣亡者尸體的話,只能寄希望于消滅小股的俄軍突擊隊方可,而這樣的機會現在也并不多見。
所以這就會導致雙方掌握對方軍人的遺體數量方面,會存在著巨大的差別。而且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當今的普遍現象。
比如在去年12月20日的陣亡者遺體交換活動中,烏軍換回503具、俄軍換回42具;
在11月29日的陣亡者遺體交換活動中,烏軍換回502具、俄軍換回48具;
在11月9日的陣亡者遺體交換活動在,烏軍換回563具、俄軍換回37具。
很顯然,雙方陣亡者遺體交換的比例,都在一比十幾的范圍內,這足以說明現在的這種狀態就是俄烏戰爭當前的常態。
只不過在交換比例方面,俄軍是“一”,而烏軍是“十幾”罷了。
前面說過,這種比例更多是因為戰場控制權造成的,它不代表雙方當前真實的戰損比例。
可要是說在這種陣亡者遺體交換比例面前,還固執地認為俄軍的戰損肯定是烏軍的好幾倍,那顯然就要招笑了。
畢竟烏軍要是能取得幾倍的戰損比優勢,那為何掌握戰場的不是烏軍?為何在戰場交換陣亡者遺體時,不能“一烏”換“十幾俄”呢?
這可不是烏軍自己不想,實在是辦不到而已。
而且恰恰由于前線的巨大戰損,烏軍依靠當前的強制征兵已經難以滿足戰斗需求了;畢竟在雙方參戰總兵力相差不多的背景下,實際上是烏軍在承受著更大的損失。
烏軍目前的辦法是被迫將后方的輔助兵員,甚至是航空技術人員和防空部隊人員填補到前線步兵部隊。
但這只能是緩解一時的危機,想要從根本上改善當前的兵力短缺狀況,烏軍必須降低強制動員的年齡;如果俄烏戰場沒有出現重大事件,導致戰爭突然停下,我們可能很快就會看到烏軍征兵的新政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