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譯文
春秋記載了國家的興亡,就是想要讓后來的人能夠有所警示。就算有著廣袤的土地和眾多的百姓,有著堅固的盔甲和鋒銳的兵器,有著威武兇猛的戰(zhàn)將,只要是士兵不親近自己就不可能打勝戰(zhàn)建立功勛。
晉侯在韓國被俘虜,楚國的子玉兵敗于城濮,蔡國還沒等到敵人攻打自己就已經(jīng)潰敗了。
所以說,文王并不能驅(qū)使不愿意親附自己的百姓,先軫不能指揮沒有受過訓練的戰(zhàn)士,造父王良不能架著駑馬破車跑得又快又遠,后羿逢蒙不能用破弓和劣質(zhì)的羽箭射中遠處的小目標。戰(zhàn)爭勝敗的關鍵就在于士卒是不是和領導一條心,是不是有足夠的訓練。
02
原文
春秋記國家存亡,以察來世。雖有廣土眾民,堅甲利兵,威猛之將,士卒不親附,不可以戰(zhàn)勝取功。
晉侯獲于韓;楚子玉得臣敗于城濮;蔡不待敵而眾潰。
故語曰:文王不能使不附之民;先軫不能戰(zhàn)不教之卒;造父王良不能以弊車不作之馬,趨疾而致遠;羿逄蒙不能以枉矢弱弓,射遠中微。故強弱成敗之要,在乎附士卒,教習之而已。
03
晉侯獲于韓:晉國最后一個國君是晉靜公。傳說晉靜公是被韓氏的臣子韓玘殺害的。
楚子玉得臣:即成得臣,羋姓,成氏,名得臣,字子玉,楚國令尹,公族大夫。這位爺在城濮之戰(zhàn)中是楚軍的主帥,但是最終被晉軍干碎了。因此,自殺。
蔡不待敵而眾潰:蔡國算是滅亡了兩次,都是被楚國滅亡的。蔡國第一次滅亡以后,楚國又重新建立了蔡國。這個蔡國朵次遷都,最后一任國君是蔡圣公。傳說蔡圣公這個人相當不是人,最后終于被楚國再一次消滅了。
先軫:又稱原軫,“五賢士”之一,晉國的軍事統(tǒng)帥。這位爺是第一位擁有元帥頭銜并且有元帥戰(zhàn)績的人。因為無禮于晉襄公,所以自己沖到敵人軍隊中戰(zhàn)死。
造父:傳說中周穆王的司機。他被封在趙城,所以以趙為氏,是趙氏的始祖。
王良:即伯樂。本名孫陽,字子良。傳說中他是周穆王的馬夫。
羿:即后羿,傳說中的神射手,曾經(jīng)射落了九個太陽。
逄蒙:傳說是后裔的徒弟,也是一名神射手。
04
這個本質(zhì)上還是在說仁義那一套。邏輯是,士卒之所以會和領導一條心自然是因為領導夠仁義了。
但是我們都知道,尤其是前面也講過了,只講仁義道德是會悲劇了。那么,這一篇就不能只講仁義。在文章的最后提了一句士兵的訓練。
怎么說呢?
我覺得這一篇實在是太虛了。
得到士兵的支持的基礎,但是只有愿意支持自己的訓練有素的士兵明顯也是不夠的。除了這些,戰(zhàn)術上的東西還是必須得有的。
兵者,國之大事啊,不可不察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