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阿欣走進咨詢室時,我發現她是一個個子高高,留著短頭發的女生。我請她坐在沙發上,她搓著手慢慢坐下,臉有點兒紅,看得出她很拘謹也很緊張。
因為阿欣比較緊張,又不知道從哪里開始說,我就引導她圍繞著她的昵稱展開話題。她告訴我她從小喜歡當兵,喜歡軍人那種英姿颯爽的感覺,她的理想就是去當兵,等讀完大學再去。但是她含著淚水告訴我:“劉老師,我真的不想待在這里了,我想逃離班級,我覺得很沒意思。”她說自己感到孤獨、矛盾、委屈、壓抑,不知該怎么辦。她感到班級缺乏溫暖,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讓她難以接受。她曾因為不想讀書假裝肚子疼,在家休息了幾天。
在和阿欣的交談中我了解到,阿欣的父親在二十多年前曾到大慶工作,現在父親退休了,全家搬到寧波,母親是大慶人。阿欣初中二年級插班到寧波以后,寧波的語言和大慶差別太大,她一句也聽不懂,班上的學生形成了一些小團體,她無法融入,因此,她把自己封閉起來,感到十分孤獨。
現在阿欣升到新學校,因為是職業高中,和她的理想相差很遠。班上,同學還會因為她聽不懂寧波話而取笑她,她覺得更加孤獨,很想不讀書了回到大慶去。學生們還給她取了一個綽號,這些都讓她十分痛苦。
阿欣平時成績優異,工作負責,班主任讓她當學習委員,她覺得班上的同學都不友好,她不能勝任,也不想當這個學習委員。
在深入溝通后我漸漸發現,造成阿欣現在這種狀況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適應問題,和阿欣本身的人格特征也有關。
阿欣比較內向,依賴感非常強。阿欣是一個高一的學生,媽媽每天早上起來給她做好早飯,做好中飯裝進飯盒,一直陪著她走到公交車站,看到她上車以后才離開。晚上放學媽媽在公交車站接她一起回家。
阿欣周末從不自己出門,一定由爸爸媽媽帶著逛公園。爸爸媽媽找了另外的工作,晚上不在家,她害怕一個人在家,不允許母親外出工作。在大慶生活時,所有哥哥姐姐都讓著她,寵著她,這種對他人過分的依戀使阿欣獨立能力差,常常以自我為主。
如果別人不主動和她說話,她就從不和別人說話,一方面是不懂寧波話,一方面同學一句無心的話她會理解成同學在傷害她。阿欣凡事都喜歡從悲觀的方面去考慮。她說在老家都是哥哥姐姐主動和自己說話,班里的同學也是這樣,同學都讓著她逗她開心。而現在,一切都變了,讓她無法接受。
在開始的幾周,情況經常會出現反復,如有時是媽媽習慣了每天送她上學,一時心軟就又送她到車站了。有一天她偷偷起床,沒叫醒媽媽,自己準備早點上學了,在桌上留了張紙條請媽媽放心,當時媽媽非常感動。
我通過場景重建干預,幫助阿欣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引導她思考。阿欣在理解了同學的心理后,利用平時做學習委員的機會,多讓同學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家鄉,盡可能利用一切機會,融入新班級中去。
阿欣內向脆弱,遇事容易往壞的方面想。我通過場景重建干預,引導她學會從積極的方面看問題。通過這種方式,阿欣的生活豐富了許多,漸漸地能從多個角度去認識問題了,對同學們的評價也能比較樂觀地去對待。
我在潛意識狀態下找到了阿欣的病理性記憶,從小,她的父親總是在早晨六七點就出門,等到晚上九十點才能回家,甚至有時候深夜兩點都還不見人影。她總是不停地問母親,爸爸啥時候能回家呢,他是不是已經不要我們了,他為什么就不能多陪陪我們呢?她總是覺得很不安,有時候她會突然感到害怕。我對阿欣的病理性記憶進行重組,她害怕的情緒下降了許多。
記憶重組干預兩個多月后,阿欣還給自己制定了學習寧波話的目標,主動去接觸那些她以前覺得比外文還難懂的寧波話。她也沒有放棄學習委員的工作,盡可能去做好本職工作。她還交到了在寧波的好朋友。阿欣告訴我,她感覺到了自己的成長,我感到很欣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