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秋:背起從行軍包到文化的行囊
作者/孫樹恒
一
軍人的本色,王雅秋老師的文化情懷。
雪,輕輕地飄落,將大地裝扮成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在這個靜謐而祥和的時刻,我有幸與內蒙古青少年書畫協會會長王雅秋老師并肩而坐。這是我們的第一次面對面交流,但我們的心靈早已在書畫的世界里相知已久。
王雅秋老師,網名“秋日飛鴻”,正如其名,他就像一只展翅高飛的鴻雁,寄托著遠大的理想、美好的追求、無限的自由與拼搏的精神。盡管歲月已在他的臉上刻下了痕跡,但他那顆退而不休、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心,卻如同秋日的陽光,溫暖而明亮。
我們相遇的這一天,正是下雪天,仿佛應了宋代詩人蘇軾那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地上的鴻雁之跡,雖淺卻真,正如王雅秋老師的人生軌跡,雖歷經風雨,卻始終堅韌不拔,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王雅秋老師出生于河北省灤平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便對畫畫充滿了熱愛。在縣文化館工作的日子里,他畫電影宣傳畫,用畫筆描繪著生活的美好。后來,他穿上了軍裝,成為了一名軍人,背起了行軍包,走過了千山萬水。軍人的本色,讓他學會了堅韌與奉獻;而文化的情懷,則讓他在退役后,依然背起了文化的行囊,繼續前行。
在內蒙古文史館,他不僅是學者、書畫家,更是社會活動家。在政協理論研究、扶貧幫扶以及機關建設中,他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與汗水。他的組織協調和統籌謀劃能力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贊譽。然而,對于王雅秋老師來說,這些都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在工作之余,他更將書畫視為心中的必然追求。
他的書畫作品,不僅僅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更擁有跨越時間的價值。每一筆、每一劃,都蘊含著他對生活的感悟與對文化的傳承。他的“淺談統一戰線中的交友問題”的論文,更是展現了他對青少年書畫協會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因為他深知,書畫是人類精神在時間長河中的延續,而青少年則是文化傳承的基本載體。
王雅秋老師,一個軍人出身的文化使者,用他的畫筆和行動,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的“浩氣依舊在,榮光撲面來”的畫作,正是他人生最好的寫照。他以飛鴻之姿,踏雪前行,不是一個“獨自行走的駱駝”,在文化的天空中翱翔得更高、更遠。
二
他的畫:繞不開走不遠的大山。
他感謝軍人 的歲月給了他藝術的積淀,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書畫帶來了怎樣不同的體驗,每一次工作的變動都能讓他領略到不一樣的風景,拓寬了視野,激發了靈感。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經歷逐漸豐富,對社會、人性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次次對自我和人生的重新審視。
在王雅秋老師的畫里,每一幅畫作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故事,一段歷程,一段關于藝術、人生與故鄉的深情對話。他,一個出身于大山深處的軍人,用畫筆記錄下了自己不同人生階段的獨特體驗,也讓我們得以窺見他那跨越幾十年的藝術積淀與人生感悟。
軍人的歲月,給了他堅韌與毅力,也讓他學會了在平凡中尋找不凡。那段時光,如同一股清泉,滋養了他的藝術之魂。從軍營到畫室,每一次工作的變動,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視野的拓寬。在軍旅生涯中,他領略到了山川的壯麗,感受到了戰友間的深厚情誼,這些都成為了他后來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靈感來源。
《寒樹野云圖》、《秋山飛泉》……這些畫作,不僅僅是筆墨的堆砌,更是王雅秋老師人生經歷的凝練與升華。從童稚時的朦朧記憶,到人到中年后的滄桑回溯,他的畫作中充滿了對故鄉的深情回望與眷顧。大山深處的成長記憶,如同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他的畫筆,讓他在畫布上重現那些熟悉而又遙遠的場景。
在他的畫中,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石頭,都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們不僅僅是自然的景觀,更是他心靈的寄托,是他對過往歲月的深情凝視。看山便是山,看水便是水,這份簡單而純粹的情感,讓他的畫作充滿了人情事理的通透與練達。
王雅秋老師的畫,不以構思的華美取勝,而是以樸拙之中透露出的人生況味打動人心。在他的筆下,底層民眾的生命尊嚴、生活的核心被深入挖掘,讓人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雅秋老師對社會、人性的認識更加深刻。他的畫作,也成為了他重新審視自我和人生的媒介。在一次次的情愫回溯與重構中,他完成了“重塑自我”的過程,讓自己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廣。
如今,雖然身處城市,但故鄉的山水依然宿命般地縈繞于他的腦際,形塑于他的筆端。
而在他的筆下,那里抬頭望去是盡是大山的連綿,低頭凝視是大山無聲的投影。在他的眼里,看山便是山,看水便是水,充滿回憶的溫情目光中,即便一塊平平無奇的石頭,也曾經給予他無限的遐思,并因此承載了溫馨的回憶。鄉愁變成了他書畫的夢境。
三
自然的氣息與生命的回音。
人生活在自然中,身上會有自然的氣息,而在王雅秋的書畫里,不但散發著青草香、鳥兒鳴,而且在四季無聲無息變換中,人的生命的輪替也成為了主角,于是春的萌動、夏的繁盛、秋的豐沛、冬的沉靜,如同生命的輪回一樣充滿了溫度,花鳥蟲魚也宛如四季變換,既冷暖自知,又井然有序了。事實上,行走在壯美的山河中,那么就會葆有對自然的靈敏度,此間又加上所獨有的觀察力與共情力,也就不經意間傾聽到天籟之聲。譬如在他的山水畫中,將自己安置在天地萬物如蘭氣息之中,而后在風中被吹散的低語,也因此而被他捕捉到,并經由細密而又婉轉的文字給傳達出來了。放在其在自然之中所生發出的聯想,牽引出自然與生命的紐帶,將自然生態不朽的、活力的美,與人類所處在社會間的消耗、抗爭、拼搏的力放置在一起而形成無限的生命張力。他的畫作《勁竹》描繪了畫面充滿了力量與動感,仿佛能聽到竹子發出的聲響,感受到竹子的剛毅與自由。在這個意義上,王雅秋老師總是借助于個人獨特的審美向度搭建起詩意的建構,并傾向于揭開美的肌理,將內里中底層的、離鄉的、奮斗的,以艱苦的狀態來展現生命之力。煩擾而又生生不息的生活,也就多元而又立體地表露在我們的眼前。特定的空間維度里,自然以其獨有的韻律,鋪陳出一幅幅應時而生、應景而現的絕美畫卷。然而在王雅秋老師的自然書寫中,卻轉換為對于人類的生命的深切思考,結果,這看似絢爛多彩的自然世界,就成了王雅秋老師書畫人生短暫與渺小的背景板。《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在這幅作品中,王雅秋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村莊初升太陽時的壯麗景象。金色的陽光穿透薄霧,雪覆蓋在村莊構成了一幅和諧寧靜的畫面。畫中的色彩層次豐富,光影效果自然流暢,讓人仿佛能聞到村莊的清新氣息,感受到那份寧靜與祥和。《鬧春》、《豐碩》.........也許,有花的春天太過于溫暖,有果的夏天太過于熱烈,有風的秋天太過高爽,有雪的冬天太過嚴寒。但是,作為書畫家只要選擇了這樣的人生,我們最終都逃不過四季這種替代,無論自然還是人類的生命輪回,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王雅秋老師作為書畫家的《鷹》《雞》,總以置身于自然環境的懷抱之中,情感與性情亦在自然之中交融共生,從而緊密地將人的個體生命與自然界相互聯結,然而像這樣在自然書寫中所發現的人與自然的相互連接,并未削弱人類在其中的主體地位。以賦予個體的生命在自我更新中重燃進取、樂觀和堅韌的人性活力。
四
用親子欣賞的方式,真正從青少年的成長和需求出發,搭建傳統文化傳播的橋梁。
早在青少年書畫中國文學的草創時期,它就給人以這樣的承諾,優秀的作品不但能使書畫家名垂千古,也能讓書畫家內在的東西流傳不衰,因此,讓青少年逐漸領悟到書畫的美妙和價值,從而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書畫的精髓是人性的描寫,所以,對青少年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傳承“人性的探討與寫照”,“便是書畫的領域,其間的資料好像是很簡單,不過是一些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但其實是無窮盡的寶藏。”這也是王雅秋老師要接掌內蒙古青少年書畫協會的初衷。
青少年對人性的書寫、刻畫與展現的真實度、深刻性及其啟發性,無疑是核心。尤其在混亂無序、焦慮蔓延、個人聲音微弱、社會期待黯淡的書畫界,人性深淵中的沼澤仿佛擁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引力,將道德拽入與欲望交織的復雜迷宮。這種坦誠與勇氣,仿佛看到了青少年內心的猶豫與掙扎,從而實現了從他人到自我,從作品到生活的深刻共鳴。這一情節能夠啟發青少年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探索和實踐的關系進行思考。極大地拓寬青少年的視野,讓他們了解到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能夠滋養心靈、啟迪智慧、傳承文化,伴隨他們一生,成為他們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王雅秋老師,無論是學術還是書畫,都有著它獨特的價值和意義。要用心去閱讀、去品味、去思考,在書畫的世界里不斷探索和成長,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我們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成為心靈的棲息之所。
下雪天,喝酒天,能與王雅秋、姜連祥、王勇貿、鄭云飛、張鳳高、吳小紅、翟紅霞等幾位老師舉杯共飲,一起歡度新年緣分不淺。與王雅秋老師的畫那么契合“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內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