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年關,農民工討薪話題再度刺痛公眾神經。從建筑工地到餐飲后廚,從流水線到文化項目,辛苦勞作卻難獲應有報酬的困境年復一年重演。當“按月結薪”成為奢望,當“白條承諾”替代真金白銀,個體勞動者的尊嚴在一次次推諉中消磨殆盡。這場持久的社會痛點,拷問著法律漏洞與執行者良心。
2024年4月,陜西墻繪師郭先生帶著8名同行,參與河南三門峽大熊貓苑項目的墻繪工作。因與包工頭有過合作,雙方僅口頭約定日薪700-800元,未簽書面合同。26天完工后,約8萬元工錢卻成“空中樓閣”。
討薪時間線
項目結束,包工頭承諾“走完流程結款”;
2024年9月:以“中秋節前到賬”再次拖延;
2024年11月:郭先生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得知總包方拖欠工資總額達220萬元;
2024年12月18日:項目業主方三門峽潤塬實業有限公司(國企)出具《付款承諾》,要求工人撤銷投訴,否則每條投訴扣10萬元;
2025年1月:8萬元仍未到賬,國企上級單位稱“正在籌錢,年前未必結清”。
這場拉鋸戰中,勞動者陷入“投訴-撤訴-再催討”的死循環,而手握權力的國企卻以“資金凍結”為由,將風險轉嫁給弱勢群體。
討薪困局的三重枷鎖
1. 勞務市場“熟人邏輯”埋雷
建筑工程領域層層轉包,農民工多通過“包工頭”接活,依賴口頭約定。郭先生坦言:“以前合作過就沒簽合同”,這種信任式合作一旦遇糾紛,勞動者因缺乏工資單、考勤記錄等證據,維權舉步維艱。
2. 專項資金監管形同虛設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明確要求政府項目設立工資專戶,確保專款專用。但此案中,國企潤塬公司未向專戶足額撥付人工費,總包方河南鑠翼公司拖欠220萬元工資,暴露出專戶資金被挪用、監管失靈的痼疾。
3. 違法成本低助長拖欠
涉事國企以《付款承諾》脅迫工人撤訴,卻無懼“扣除10萬元/條投訴”的條款淪為空文。勞動監察部門雖介入,但“擠牙膏式”付款(先到賬50萬元,承諾再撥100萬元)未能根治問題,違法企業未列入失信名單,更無追責壓力。
破局之道:讓制度長出牙齒
強制推行建筑工程領域電子勞動合同,要求總包方直接與農民工簽約,工資標準、工時、支付方式等條款明細化;建立政府工程資金審核前置機制,財政撥款中人工費用占比需獨立核算并預存至工資專戶,未達標項目不得開工;
將出具虛假承諾、惡意拖欠工資的企業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限制其招投標、貸款等經營活動;對脅迫勞動者撤訴的行為,以“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追究刑事責任,打破“民不舉,官不究”的潛規則。
維權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勞動監察部門設立農民工維權專班,提供證據收集指導、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務;推廣“掃碼投訴”平臺,農民工可實時上傳合同、考勤、工資拖欠記錄,壓縮部門推諉空間。
受損的不僅是勞動者的錢包,更是社會的公平底線。根治欠薪頑疾,既需剛性的制度約束,更需對勞動者保持最基本的敬畏——畢竟,城市的繁華,從來都建立在無數個“郭先生”的汗水之上,年關不是終點,尊嚴不應等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