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中,那些充斥著人生導師的箴言,
并未改變那些所述之事的存在,
以及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方案。
朋友圈里滾動著自律達人的打卡,
但實際上,打卡健身這四個字,
為了打卡而健身的“核心理念”,
似乎代表了某些群體對于健身的全部認知。
對于這種集體性的認知失調,
似乎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眾生縮影。
更為有趣的是,人們不僅習慣了這樣虛浮的生存環境,
還有人試圖把其理念的核心作用,發揚光大,
比如那些熟練背誦“早睡早起”的養生口訣,
卻把凌晨三點的失眠美化為深度思考,
那些人轉發“斷舍離”的禪意美學,
卻在購物車里塞滿彰顯個性,
強調自我意識的各種限量商品,
這種精神上的分裂表征,不是偶然的“發作性焦慮”,
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社會表演,
總有人渴望在大眾的注視下扮演人生贏家,
卻在獨處時被迫直面生活的千瘡百孔:
荒唐嗎?
在他們看來,
常規操作而已。
聰明人的自我守則,總會讓自己獲得真正的收益,
而愚蠢者的置換系統,
只會讓自己的真實處境,
在眾人面前表露無遺。
越是強調,越是需要,
越是以虛偽操縱微笑,
越是體現內心的咆哮。
愚蠢者的置換系統之中,具備一種自我“強化”的特性,
而社交媒體的激勵機制,又能將那些說教行為貨幣化,
那些看似合理的人生忠告,都能兌換成虛擬的認同感,
而那些基于算法推薦信息,
又能夠持續投喂給這些人“認知提升”的安慰劑,
于是,這群高傲自負的可憐人,最終陷入了永動的循環:
越是生活失控,越需要制造說教內容來證明掌控力,
而說教帶來的短暫滿足,又進一步加劇現實與幻象的割裂,
對于這些人而言,通過指導他人獲得的道德優越感,
能夠巧妙地消解了自我改變的壓力,
正如某些環保主義者譴責塑料污染時,手中握著星巴克的塑料杯侃侃而談,
這其實說明了一種很簡單也很普遍的現象:
批判他人,總比約束自己輕松。
在那些人仍舊為了搭建屬于自己的“空中樓閣”,
不遺余力的糟蹋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時,
清醒的人們早已發現,生活的真諦就在“一地雞毛”之中,
未完成的待辦清單,證明著我們對美好的向往,
每一筆精打細算的賬單,記錄著人們抵御孤獨的溫暖消費
漸漸發霉的外賣盒,暗示著為理想熬夜的執著,
真正的成熟,是停止在他人的人生畫布上指手畫腳,
轉而專注于修補自己的生命拼圖,
當人們不再用說教武裝脆弱,
當“頭頭是道”讓位于“腳踏實地”之時,
人們才會以誠懇的態度,接納存在主義給出的答案:
生活的勇氣,從來不是那些高亢著叫嚷虛無的仇怨釋放,
而是在認清生活的荒誕之后,
依然有勇氣在生活的雞毛堆里尋找出路,
如果找不到呢?
那就踩出一條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