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我國經濟開始騰飛有沒有一個具體的節點,相信“加入WTO”這一歷史性大事應該沒有人會反對。
世界貿易組織(WTO)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幫助成員國促進經濟發展,為國際貿易爭端提供解決平臺。
曾經我國經過多年艱苦談判,甚至還付出了巨大代價,才順利加入該組織,但現在為何很少聽到WTO的消息了呢?是我國退出了還是這個組織沒有了?
世界貿易組織的前世今生
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獨立于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該組織最重要的職能是調解國際經濟糾紛,推動經濟全球和成員國經濟發展。
該組織最早可以追溯到1944年。當時臨近二戰末期,如何溝通戰勝國合作,推動經濟發展成為世界大國關注的焦點。于是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各國提出了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初步想法。
1946年2月,聯合國經社理事會舉行第一次會議,呼吁起草國際貿易組織憲章,進行世界性削減關稅的談判,推動經濟全球化合作。
1947年,聯合國貿易和就業會議簽署《哈瓦那憲章》,同意成立世界貿易組織。不過后來因為美國從中作梗,這一決議最終作廢。
美國反對《哈瓦那憲章》,并不是不想推動經濟全球化,而是想以自己為主導,成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組織。
同一年,美國發起擬定關貿總協定,作為推動貿易自由化的臨時契約。因為該協議由美國主導,其中條款自然對美國更有利。
1947年到1993年近半個世紀時間里,以關貿總協定為框架,在多國參與的情況下,先后舉辦了8輪關稅與貿易談判。1990年,歐共體和加拿大分別提出成立世界貿易組織的議案。
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舉行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上,參會國決定成立更具全球化的世界貿易組織,取代全球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到2024年2月,該組織擁有166個成員和23個觀察員。
世貿組織職能是確保各個成員國遵守其簽署的貿易協定,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為各成員國提供一個商貿談判的平臺,以達成對雙方更有利的新貿易協定。
當然,世貿組織還有很重要的一個任務,那就是通過其設置的爭端解決機制,為成員提供解決貿易爭端的途徑,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穩定性,監督全球經濟政策的一致性,也就是維護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
我國艱難的入世談判
推動全球經濟合作,促進成員國經濟合作和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世貿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想融入全球貿易體系,加入世貿組織是最佳選擇。
我國最終在2001年12月11日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該組織的第143個成員國。消息傳出之后立即轟動世界,在國內更是全民沸騰舉國歡慶,因為我們的未來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其實,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談判團隊15年努力的最終結果。早在1986年,世貿組織還叫“關稅貿易總協定”時,我國就開始進行加入該組織的前期工作了。
在這15年時間里,最開始的6年主要是統一思想的階段。那時我國剛確定改革開放的政策,對要不要搞市場經濟猶疑不定,畢竟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
直到后來國家領導在南方談話中,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體制”的論斷,國內思想才逐漸統一,加入世貿組織(關貿總協定)這個問題才有了突破口。
入世談判,要和世貿組織的各個成員國簽訂雙邊貿易協定。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和美國之間的較量,畢竟很多國家都唯美國馬首是瞻。
只要我們搞定了美國,以這個協議為藍本,與其他國家的談判難度就會大幅降低。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我國一直努力推動談判,期望成為世貿組織的創始成員。
美國就是這條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它仗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冠居全球的軍事實力,在和我國的談判過程中異常強勢,通過各種手段逼迫我國就范,犧牲中國利益來保證美國利益。
新中國不允許動物成精,更不允許簽訂不平等條約,為了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中美之間的談判最終破裂,我們不能為了創始成員國的虛名而出賣國家利益。
此后4年,中美之間針對入世問題舉行多輪談判,直到美國克林頓政府認為我國入世,可以給美國帶來更多利益,才讓談判進程逐漸加速。
1999年11月,中美簽訂雙邊協定,我們終于邁過“入世”最艱難的一關,談判團隊倍感振奮,全國上下也是一片歡呼。
此后兩年,我國和其他成員國進行多輪談判并最終達成協議,到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入世”之后融入全球貿易體系,我國經濟開始騰飛,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綜合國力,都得到快速發展,直至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小。
違背美國利益,世貿組織停擺
作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主導成立了世貿組織,自然也想讓這個組織為自己的全球霸權服務,但中國加入后,這一切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美國克林頓政府當時之所以轉變態度,同意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推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根本原因是美國覺著我國加入對美國發展更有利。
就當時兩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而言,美國政府的這一判斷是不存在什么問題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借著巨大的人口紅利,承接了發達國家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全球的廉價產品供應商。
很多輕工業產品,在我國生產成本極低,把我國拉入世貿組織,美國就可以通過雙邊經貿協定,降低關稅大量獲取我國廉價的工業品。
美國自己的制造業逐漸沒落,通過金融、高科技等手段賺取著高額利潤。然后拿出很小的一部分來購買我國的廉價產品。
因為國際分工,我國企業只能賺著微薄的利潤,這也是當時我國“血汗工廠”飽受抨擊的原因所在,付出大量勞動卻賺不到應有的錢。
如果我國一直局限在低端制造業領域,成為美國廉價產品的供應基地,美國也不會在意我國。但問題在于,我國顯然不滿足只做“血汗工廠”,我們也想在高端產業分一杯羹。
借著經濟全球化的東風,我國產業不斷向高端延伸,“中國制造2025”讓歐洲擔心,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威脅美國,限制中國發展成為美國政府的共識。
于是美國想盡辦法,利用規則漏洞不斷打壓世貿組織。在美國的干預下,2015年,世貿組織陷入了實質上的停頓。
2019年12月11日,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只剩下1位成員(原本至少需要3位),低于有效運行的人數下限,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上訴機構正式停擺。
影響日漸衰弱,世貿組織名存實亡
如今這個時代,我國大力主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貿易自由化,美國則開始閉關鎖國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兩國好像拿錯了劇本。
在世貿組織上訴機構停擺之前,如果成員國之間產生糾紛,可以向該機構提起訴訟,依照上訴機構的裁決來解決雙方的貿易爭端。
以前,美國是該機構的常客,是世界上被起訴次數最多的國家,比第二名的歐盟高出太多,成為斷崖式的第一。
因為被告得次數太多,上訴機構又多次做出不利于美國的裁決,這導致美國政府想徹底取消這一機構,免得給自己找麻煩。
另一方面,在世貿組織體系下的國家分工,已經限制不住中國的發展,反而讓中國借著這一平臺迅速壯大,美國根本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
本想讓中國做它的廉價供貨平臺,結果最后中國不但逐漸淘汰了落后產能,甚至還要在金融、科技領域超越美國,這讓美國如何能忍?
世貿組織沒有清退成員國的權利,美國只能通過各種手段癱瘓世貿組織,既然對美國沒用反而成為推動中國發展的工具,這必須制止。
在美國的干預下,世貿組織已經失去了經濟全球化推動者的地位,變成一個什么事都決定不了的傀儡機構。
如此情形之下,我國自然也就很少在國內提及世界貿易組織了,完全失去作用的機構,閑著沒事提來干嗎?不如自己大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雙邊經貿關系,推動經濟全球化向著縱深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